基于动因分析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4-05-04 23:26陈培陈定洋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陈培 陈定洋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特色产业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在把握其发展动因的基础上,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谋划。安徽省何湾镇具备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基本条件,但存在村集体经济规模小、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在增加资本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创新力度等方面多做工作,着力解决特色产业规模小、水平低的问题,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动因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6-0001-04

引言

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乡村振兴也就会流于空谈。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中应对竞争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也称特色优势战略。也就是说,为获得竞争优势,要根据一个地方的资源分布情况、产业发展基础、历史文化、市场环境等条件,选取具有特色产业的,使产品或服务与市场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的发展战略。我国各地的乡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建筑风格、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先天条件,所以,找准各地的优势,采取适宜各自发展的特色优势战略,发展特色产业,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产业振兴,并且进一步强调了要立足特色资源来发展优势产业的问题[1]。本文以安徽省何湾镇为研究对象,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取得了一手资料。研究发现,何湾镇具备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在其他发展动因上存在着不足,整个特色产业仍處于起步阶段,大大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河湾镇的情况虽是个案,但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地方的具体做法,以经验交流为主,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例如,闫沛忠(2001)以“实施三大调整,构筑三点框架”为主体,介绍了邢台市乡镇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的主要做法[2];严好礼(2004)则介绍了永昌县如何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3]。党的十八大以后至2019年之前,国内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不多,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乡村建设规划上。例如,李莉(2014)对温岭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的探讨[4];王栋(2017)对宁夏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研究[5]。对乡村特色产业的系统研究集中在2019年以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现了地方特色。大部分的理论文章都是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在系统调查某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后,进一步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张美琪(2020)关于河北省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链重构路径的研究[6];孟德君等(2021)以山东革命老区为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二是研究维度广泛多样,有整体层面的关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也有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切口展开的专门研究。例如,王浩(2019)关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7];邓润芝等(2020)关于乡村特色旅游业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8];韩博然(2021)关于乡村旅游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的研究[9]。总体上说,关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要坚持地方特色、加大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但是,迄今为止,多数理论文章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结论背后的理论依据却鲜有人提及。因此,在理论逻辑上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因,现有的种种对策建议出台的根据以及现实中的有效性。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经历特色产业的形成、成长和飞跃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特色产业发展中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企业数量、产品规模等数量上变化的量的增长,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技术更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质的飞跃。产业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宏观方面的,也涉及人们的消费水平、收入预期等微观方面的心理因素。

(一)从宏观层面看,新经济增长理论和舒尔茨农业经济理论对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重要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大多比较倾向于将经济增长归因于物质资料的数量扩张,认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包括劳动力、土地、生产效率、资本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等。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从短期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从长期来看,只有创新带来的技术提升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20世纪4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提出外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三个基本因素:劳动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力。但是,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往往会大于资本投入的增长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之和,这个差值便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贡献,称为“索洛剩余”。索洛认为,这个“剩余”来自于技术进步,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索洛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的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放到了模型之外,因而无法说明技术进步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模型,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10]。这些模型都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来源问题。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智力及掌握的技能,是区别于一般劳动的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通过加大对劳动者进行正规教育以及以社会培训等方式进行的非正规教育来完成,因此,罗默等人认为,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综上,根据新经济理论,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资源、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以人力资本提升为基础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作出的部署,而特色产业发展跟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此,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因还需要从相关农业经济理论中寻找借鉴。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了农业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问题,指出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是低收益,只有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引入新技术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方式来提高农业效益,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这就启示我们,以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基本条件的创新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动因之一。总体上来说,从古至今,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所涉及的变量多种多样,从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贸易等逐渐延伸到人力资本、创新等因素,揭示了不同时期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中的很多观点对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宏观经济涵盖了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主体及其经济活动,因此经济增长理论所讨论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也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由此,从宏观层面看,乡村特色产业从形成、成长到飞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资源、资本、劳动力和创新。

(二)从微观层面看,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正常推进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这种融合指的是以一产为基础,将种养、加工和服务业进行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延长产业链,形成全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实现乡村一二三产的全面发展。三产融合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价值链,解决了农业附加值过低的问题,是乡村特色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心理因素则为当前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转变,人们的需求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正从原来的生存型消费向现在的发展型消费转变,旅游、休闲、娱乐、养生方面的消费日益增长。2016—2019年,我国的国内旅游总收入从3.94万亿元增长到5.73万亿元,虽然这几年受疫情的影响旅游收入有所下降,但是202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比2020年增长了31%[11],这说明,人们休闲娱乐需求整体上升的趋势没有改变。加上年轻游客对小众和乡村野趣这些“原生态”的偏爱,都为乡村休闲旅游和农业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促使传统农业产业从单纯提供初级农产品到及时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变化,深度发掘乡风民俗、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深度融合的转变。

资源、资本、劳动力、创新和心理因素对产业的形成、壮大和未来持续发展前景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发展特色产业首先需要立足于特色资源,要根据本地拥有的要素禀赋选择合适的产业,因此,资源是特色产业的形成基础,也是发展的首要因素。对于乡村特色产业来说,资本、劳动力、创新和心理因素则对乡村特色产业的进一步成长壮大和飞跃有重要的影响。

三、河湾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擁有良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具备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种植优势明显

河湾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国内知名中药材丹皮、杜仲、桔梗等的产地,尤以名贵中药材丹皮最多。河湾镇所产丹皮质量上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具有1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河湾镇的丹皮秉承传统方式加工,品质上乘,丹皮酚含量稳定在2.8%—3.5%,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丹皮酚含量超过1.2%的入药标准。早在2005年,该镇周边50公里范围的8个村就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凤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

2.旅游资源丰富

河湾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4%,是芜湖市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乡镇。境内自然景观绮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山风景区、张家山原始森林等,也有古村落、古铜矿冶炼遗址等人文景观,还有完整保存了晚清至民国时期古徽派建筑群的典型传统风貌村落。此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流传千年的戏种“目连戏”、喜庆的“十兽灯”舞等。

3.特色产品众多

河湾镇拥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其中大王冲佛香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近年来,河湾镇在佛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盛产的凤丹,进一步创新,开发出牡丹熏香系列产品,大大丰富了原有特色产品的内容。另外,河湾镇的丫山藕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南宋,迄今已近千年,有“形带水乡色彩,味含山间花香”的美名,是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河湾镇很多特色产品已经形成产业规模。丹皮的加工生产一直是何湾镇“一镇一业”主导产业,近年来又进一步加大了产业体系构建力度,目前仅龙山村的凤丹种植就已达5000亩,产值达500万元。另外,河湾镇的藕糖生产也逐渐由原来的家庭作坊形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特色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1.乡镇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层次低、规模小

河湾镇目前一产二产的融合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表现为乡镇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层次低、产品规模小、品牌建设滞后。河湾镇的凤丹系列产品大多是委托外地企业生产的,河湾镇只负责种植和粗加工,所以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小。河湾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的龙山村,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收入是来自于乡镇企业经营的。另外,河湾镇还有很多特色农副产品仍然处于分散生产的状态,缺乏整合,有的依然沿袭着一家一户手工作坊生产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度不高,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河湾镇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总体上来说不算太落后,但离发展旅游业的要求依然相去甚远。突出表现在缺乏大型停车场、旅游公厕、宾馆饭店等,现在仅有几家规模小且分散的农家乐服务层次不高,难以解决游客对高端休闲生活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另外,河湾镇虽然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挖掘程度不够,很多旅游资源仍处于原始的沉睡状态,整个旅游内容比较单薄,链条短、层次低,基本停留在走马观花和“吃农家、住农家”的层次;再者,河湾镇现有的各景区范围都较小,景点分散,未能连点成片,游客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路途上,大大降低了旅游体验。

3.劳动力短缺,人才不足

河湾镇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外流、农村空心化、干部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留在农村的以60岁以上老人和儿童为主,以至于农村“两委”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常常需要从镇政府和县政府临时借调干部,而外来干部无心扎根乡村,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够,在帮助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中作用有限。由于缺乏管理人才,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一些销售当地特产的电商企业就因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平台无法正常运转,影响了平台的信誉和产品的销路,错失了很多市场机会。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奖惩制度不规范,工作人员积极性总体不高,此外,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削弱了创新能力,限制了整个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把握动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大投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关键。投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农民自主投资、集体或农民参股经营、村集体投资等方式,也可以采取财政拨款、利息减免、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财政补贴方式,还可以使用地方政府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方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

(二)积极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鄉村旅游发展模式大致有六种,包括精品民宿型、景区发展型、旅游扶贫型、民俗文化型、生态资源型和田园观光型。但不管哪一种模式都需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进行创新开发挖掘。例如,河湾镇有很多闲置的保存完整的晚清至民国时期古徽派住宅建筑群,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农宅来打造高端特色民宿群,再结合河湾镇大面积的青山绿水和漫山遍野的牡丹花、樱桃园,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河湾镇特色的旅游产品。除了自然景观,河湾镇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面积的种植园,可以设计成表演、农事体验等活动场所,形成能将生态、生活、生产充分结合的田园观光型旅游模式。比如“十兽灯”表演、樱桃采摘、熏香、藕糖的制作等。

(三)多管齐下,大力培育本地人才

河湾镇正常推进区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都不是太突出,在总体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因此,对于正常推进区来说,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让本地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留住现有人才。一是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对于工作主动性强、表现突出的乡镇干部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及时表彰,并在福利待遇及今后的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为本地人才创造上升的通道,从而使之愿意留在本地,献身农业。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挖掘本土人才。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及设立自己的人才培训基地三者结合的办法。聘请专家、教授及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定时到基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业务技能方面的指导;同时,可以选派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到省内外各高校进修培训。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123932538931808&wfr=spider&for=pc

[2]   闫沛忠.实施三大调整 构筑三点框架 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J].探索与求是,2001(12):33

[3]   严好礼.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永昌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发展(经验交流),2004(7):21-23.

[4]   李莉.温岭乡村聚落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   王栋.宁夏美丽乡村特色规划与建设[J].城乡建设,2017(11):59-61.

[6]   张美琪.河北省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链重构路径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5):61-63.

[7]   王浩.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9):1.

[8]   邓润芝,李妍,曾子默,等.探究乡村特色旅游业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51-52,61.

[9]   韩博然.乡村旅游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1(4):52-57.

[10]   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196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http://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201/t20220124_930626.html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水土保持助力西峡县特色产业大发展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