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角下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

2024-05-08 20:50姜传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协同学学习共同体

姜传伟

摘要: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是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前,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仍面临条件不足、环境制约、缺少载体等诸多现实困境。基于协同学视角,鄉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需要创建外部协同环境,包括加强乡村教育支持、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乡村学生交流意识、激发乡村学生积极性等,同时需要打造内部协同文化,包括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加大师生情感交流等。

关键词:协同学;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104-04

“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模式,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将其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愿景。“学习共同体”聚焦的是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学习者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1]。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也是补齐教育现代化“短板”的一个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乡村教育发展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的难题。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构建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因此,构建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是深化乡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面临的困境与不足

对于乡村学校而言,由于乡村教育底子薄,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仍面临条件不足、环境制约、缺少载体等诸多现实困境。

(一)乡村学校边缘化、认同度低,教师专业能力有限,成为构建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阻碍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对于乡村基层的教育扶持工作越来越重视,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乡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使得城乡、县域、校际的差距日渐拉大,具体如下:一是乡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乡村教师结构存在稳定性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二是乡村教师参与实训机会较少,教研讨论活动专业性弱,使得教学模式和理论知识的更新时常延迟。三是乡村教师教授的知识与乡村本土化建设存在脱节现象,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受到忽视。四是教育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比如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出的“结对帮扶”政策尚未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使得结对帮扶疏于运用、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对乡村教师能力和专业度都有所削弱,成为当前乡村教育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学生缺乏培养兴趣的环境和条件,缺失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乡村学生有质量的学习共同体缺失,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又有自身因素。与城市中小学相比,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较为简陋。在教学配套设施上,图书馆、教学用具、学校操场跑道、体育设施、计算机、设备器材、美术教具等资源配置难以在乡村学校实现普及。同时,由于乡村师资力量不足,高质量的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还是很难开展。外因与内因综合起来,造成了目前这样一种困境:乡村学生在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等方面往往优于城市学生,在认知思维、学习品质等其他各个领域则容易落后于城市学生,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难以实现。

(三)乡村学生缺少对时代发展的应变力与接受力,互动与交流意识偏弱

人的思想难以脱离周围的环境而独立存在。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乡村和城市教育环境差距逐渐拉大。乡村学生的交流空间不像城市学生那样广阔,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触的信息和资源相对较少。同时,乡村学生因生活的封闭性,对自我意识、社会结构和秩序观念、价值实践态度和行为方式选择的认识还处于浅显的状态,以至于难以树立远大理想,个人生涯规划意识缺乏,互动与交流意识偏弱。

二、协同学的内涵及基本主张

协同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发表《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提出“无论何种对立的双方,只要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在同一目标下,都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可以实现协同发展”[2]2。哈肯教授指出:“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在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产生合作效应,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从而在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和功能。”[2]4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主旨是理解和揭示系统中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强调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竞争、合作、互动和共享,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可以指导个体或组织在协同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在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方面,协同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看成四个子系统,依照协同学的原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下,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使子系统实现整体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产生协同效应[3]。

三、协同学视角下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探析

根据协同学理论,构建乡村学生沟通、交流、分享的各种学习资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力量协同作用,以为乡村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支持。

(一)创建支持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外部协同环境

乡村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只有对接校外资源,从外部资源中汲取有益力量改善内部环境,乡村教育才有出路。根据协同学理论,我们可以将政府介入学校管理看作一个平等的协作环,通过空间演绎和学习活动引入,引导场地内不同人群之间形成交互与知识共享,在场地内实现社会关系协同,从而催生学习共同体的愿景。

1.加强乡村教育支持,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教育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的生态环境,需要地方社会的聚力支持。一是尊师重教的氛围支持。基层组织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要积极作为,切实解决乡村学校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对优秀乡村教师的选树和宣传,开展乡村教师慰问、奖教奖学等活动。二是全员协同育人的力量支持。要整合乡村社会资源育人力量,让乡贤、返乡创业青年等社会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贡献力量,支持乡村学校发展。三是社会资金的资助支持。乡村教育除了政府的纵向拨款维持,也需要乡土社会的横向资助支持。同时,要积极呼吁和鼓励社会捐助、企业赞助乡村学校,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等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而助力振兴乡村教育。

2.打造城乡学校协同平台,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

乡村学校因相对封闭,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管理机制,导致师资相对薄弱。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打造城乡协作共同体,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愿景协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厘清乡村学校发展现状与背景,确立学校发展愿景,制定质量提升路径。第二,机制协同。协同构建乡村教师交流培养机制,促进乡村学校在制度建设、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课题研究等多方面协调联动发展。第三,教研协同。成立共同体教研联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名师讲座、课堂比武等活动。创新教师研训、校本研修的方式,促进城乡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差异互补,推动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打造城乡学生协同平台,培养乡村学生交流意识

开放、多元、包容的样态是未来教育的需要。为了让乡村学生能够和城市学生一样学习到优质的教育课程,城市学校可以为乡村学生提供线上“云课堂”,比如在线直播课程、教学视频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图书捐赠、物品互换、结对联谊,互写一封信、互上一堂课、互换生活空间等活动,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同进步和健康成长,让乡村学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包容与理解,开阔视野,增强互动交流意识。

4.创设绩效评价机制,激发乡村学生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乡村学生奖励机制,激发乡村学生的积极性。第一,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学习共同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如“学习之星”“优秀贡献者”等,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表现。第二,增加外出学习机会。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更高级别的学习活动、参与高校项目合作等机会,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第三,举办竞赛活动。定期舉办各种竞赛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对于优胜者给予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二)打造支持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内部协同文化

协同学中,序变量能够体现子系统参与协同运动的集中程度,由子系统的协同合作产生,同时又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为形成推动整体发展的序变量,使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获得有序运动的发展动力,形成各方面深度合作的协同共育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文化认同

乡村很多孩子将来会到城市发展,脱离乡村文化。所以,“认识脚下的土地”是乡村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依托乡土文化设计的校本教材,可以培养乡村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学校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如手工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科普类课程、心理类课程、安全类课程、乡土文化课程等。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协同、融通和融合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抓手,通过“学科课堂、活动课堂、环境课堂”三条路径落实生长,形成乡村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形成学生共同愿景

乡村学生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眼界、阅历等思想方面的“贫穷”更需引起重视。思想上的“贫穷”可以通过阅读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在乡村,学生面临着诸多阅读方面的挑战,比如图书馆资源匮乏、缺乏有吸引力的阅读材料,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也可能限制了学生接触书籍的机会等。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乡村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设立专门的阅读角,摆放各类书籍、报刊,提供与学生年龄相符、兴趣相关的在线内容。第二,教师成为榜样,积极地展示自己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的方法。通过亲身示范,向学生传递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第三,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每天都有时间专门用来阅读。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慢慢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3.加大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发展内驱力

学生在学校里,不只是知识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情感、心灵、意志、人格的丰富和发展。乡村群体中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缺少理解和陪伴,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情感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由此,教师需要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等方式,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学校还可以利用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情感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力。

乡村学生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受众,其学习共同体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协同学视角下,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将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序变量的协同运动,激发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有序升级,从而实现育人目标。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有必要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尝试和评估自我,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3.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桑国元,刘璐璐.协同学视域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治理及其资源配置[J].教育科学研究,2023(4):90.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协同学学习共同体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QQ群学习共同体的MOOC学习支持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协同学理论在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应用探讨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政府审计协同治理:审计制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