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2+2”教学模式探究

2024-05-08 20:50黄虹棽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黄虹棽

摘要:在“双减”政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初中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增多,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扎根课堂,寻找革新抓手,实施深度改革。当前体育课堂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难以兼顾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学生缺乏课堂竞争意识、师资配备不均衡等困境。“2+2”教学模式以兼容多样教学技能为基础,安排同年级两位教师搭班实施同时段课程。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分项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班竞争,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2+2”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体育增强实效性,提升了体育课堂的学练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双师教学;双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117-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体育课标”)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提倡“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产生良好学练体验”[1]。根据2022版体育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初中生的复杂学情,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初中体育课堂要勇于探索教学新模式,及时发掘教学新模式的实施路径,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分层教学难以兼顾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

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体育课堂质量。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得到普遍应用。但是,校外体育俱乐部的蓬勃开展,使得部分学生从小就参加一项或多项体育项目训练,这些学生在体育项目的认知与技术动作的掌握上均有基础,运动能力普遍优于同龄人。加之初中学生来源于多所小学,各小学体育教学开展情况也有所差异。因此,从当前初中体育学情看,即便采用单班分层教学,也难以解决自然班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无法统一进度的问题。若强行实施统一的教学进度,会激起学生的抗拒心理和对立情绪,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彻底失去运动兴趣,成为课堂的“观众”。运动能力分化严重,教学计划推进困难,是当前体育课堂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也有教师尝试“一主一辅一班级”的双师课堂教学,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化解分层兼顾的困境,但是一班双师的模式使教师单位课时内的效能降低,课量增加,对体育教师数量的需求上升了,也会增加学校的教学成本,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二)同班竞技难以激发运动受抑制的学生

体育中考政策和“双减”政策的实施提升了社会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校内校外燃起“体育热”。以体育人的价值观成為体育教学追寻的新方向。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不仅肯定了体育教育的意义,也为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道路。2022版体育课标突出核心素养三维培育目标。其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皆属于体育品德[3]。因此,竞技的规则意识、勇于挑战的竞技精神均是彰显学生个人素养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偏离成为课堂普遍问题。例如,慢跑训练中,学生宣称“发扬团队精神”,实则“抱团躺平”。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不良竞争”有关。初中学段的学生自我认知尚不清晰,容易盲目自负,一旦在竞争中失败,他们常把责任推给别人。同时,这个学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渴望玩伴的情绪,导致竞争意识逐渐弱化,缺乏正面竞争。学生缺乏自信与责任意识,没有正确的胜负观,使体育品德的培养停留在了口头上。

(三)单项教学难以满足体育兴趣广泛的学生

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提升,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专多能”的要求再次被提起。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培养目标中,“一专多能”起着导向作用,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能够而且应该具备专项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能力。但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用于个人提升的时间较为缺乏。另外,“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体育参与热情提高,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兴趣点常与教学内容错位。例如,教学计划本该是乒乓球课,但部分学生声称仅对羽毛球有兴趣,不愿学练乒乓球。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践行培养学生至少热爱一项运动且具有坚持性的课标要求,教师冥思苦想如何合理丰富教学项目。但是,要在顾全全班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的情况下,让一位教师增设教学项目,确保学生如愿选择喜爱的项目,确实难以实现。学生也会认为体育课的设计机械而无趣,不顾他们的喜好,缺乏参与感。由此看出,学生需求日渐多样化,在体育课堂上均衡满足学生的兴趣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2+2”教学模式阐释

为进一步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解决当前困境,我们尝试使用“2+2”教学模式。第一个“2”指两个班级,两班在同一片竞技场域,互为参照单位,突出双班同堂竞技的教学手段,而不是将两个班合并融合。第二个“2”指两位教师。需要注意的是,“2+2”教学模式中的班级、教师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教师的不同属性进行有意识的搭配组合,而不是随意配对,也有别于传统一主一辅的“双师”课堂模式。

“2+2”教学模式以兼容多样教学技能为基础,希望通过教师的选择性合作,输出优质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2+2”双班双师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落实年级搭班教师的分配与学校课程安排的管理;需要将专项互补的教师划分在同年级,安排同步课次;需要教师之间结合实际学情讨论并开展合作;需要定期与备课组沟通进展情况。“2+2”双班双师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时以学情为本,发挥分层引导、指挥和示范作用,实施互助多样分层;在学练过程中两位教师分别带队引领,各聚“堡垒”,促进联动;丰富教学内容,增设项目,发挥教师优势互补、学生强弱交替的配合作用。双班双师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分层兼顾难、激发竞争意识难以及增设项目难的多维度难题。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双减”等政策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遵循2022版体育课标的课程理念,紧跟创新趋势,更强化了体育学科的意义。

三、“2+2”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构建“2+2”教学模式,要谨防“形式主义”。若学校不具备管理条件,体育教师队伍擅长的专项不均衡且能力一边倒,学校没有掌握实际学情,生搬硬套,则无法将新模式新理念转化为具体实施的课程活动,存在“实施什么”“怎么组织”的难题。学校对“2+2”教学模式的统筹构建与推动实施、“2+2”教学模式的教学合作和路径设计,是“2+2”教学模式实施落地的要点。为检测“2+2”教学新模式的成效,我们随机选取班级,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实行与未实行“2+2”教学模式的班级,实施了连续3学期的教学改革,采用课课小结与反思记录、同项目差异化分阶段测试、多项目测试、实时成绩分析等方式,验证教学效果。

(一)双师互助,多样分层

学校调度教师配置,统筹安排同年级两位搭班教师同时段的课程。两位教师为统一教学进度,共同教研,提前分配讲解、示范、分层指导等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学练水平,基于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如图1)。

双班内学练程度优秀的学生与学练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划分到一位教师(以下称A教师)名下,技能基本掌握但仍需进一步规范的学生,跟随另一位教师(以下称B教师)。尖子生完成本课固定学练内容后,需通过A教师当堂考核,通过者可学练进阶拓展内容或作为小助手,获得“达标小先生”称号,协助教师为学困生提供示范,辅助其学练,“达标小先生”还可以监管与整理器材等。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通过学练提升后也要考核,通过B教师考核则可学练进阶拓展内容或根据需要作为教师小助手,获得“达标小先生”称号。例如,在排球自抛自垫及连续垫球的教学中,学生完成本堂课必修内容并通过考核后,可以尝试一抛一垫(双人)的练习,基础较好进阶超前的学生也可学练对墙垫球或多人对垫。通过“2+2”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各班学生的基础学练掌握率有所提升,各班学生参与均值在95%以上。尖子生在课堂上不再把“无聊”挂嘴上,78%的学生拥有目标感,为了拿到进阶“门票”反复练习,学练效率显著提高,学练持续时长明显提升。“2+2”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学练氛围,点燃了课堂活力。

(二)同频联动,两营争锋

学校落实两个班级同时段的课堂,为联动做铺垫。开展比赛时,双师根据双班学生表现,安排休息时间。静立训练时,集体表现好的班级可以更早休息,休息时间更久。而表现弱的班级会延长训练时间。实验以班级为单位来评判,从结果看,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有所提高,更多学生能够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发生小团体现象的概率降低。在技能与体能课上,同樣体现了“2+2”教学模式的互竞优势。教师在前期实地走访时了解到,当学生了解全班体能水平,对该班成绩有了定式预估后,极易产生懈怠心理。“可快可慢”不影响名次成了定式,会成为体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弱化的开端。通过双班对弈、同场测试的多组实验,学生全力以赴,整体体育成绩均呈现上升态势,甚至在竞争中出现“黑马”。访谈时学生回忆道:“因为不清楚应该跟哪个节奏跑,身边有很多缺少了解的异班同学,只能拼全力向前,不敢放松,能跑出这个成绩是之前没有想到的。可能真如老师所说,平时成绩稳定,缺少对手意识,总有所保留。”也有同学说:“在知道谁是他们班体育能力最强的以后,我喜欢跟他比赛。跟其他人比赛,随便跑跑就是第一,没有意思,但跟其他班的体育尖子比赛,我感到背负的是班级之光,跑的时候整个人都飞起来一般,真正感受到比赛的畅快,胜利的荣耀。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真的特别开心。”还有同学表示:“平时习惯了做最后一个,跑再慢也不会有人在意,但有其他班的同学在场,我不好意思拖班级后腿,不想给老师丢人,即使很辛苦,也想努力试试,不想做最后一个了。”通过实验、访谈及实地观察发现,学生优秀率和优良率显著上升,各班需努力的学生均为个位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有明确目标,不断突破,获得更好成绩,重塑自信。

(三)兴趣导向,互补专长

增加体育运动时长,学生的运动热情得到释放。初中生对琳琅满目的运动器材抱有十足的好奇心,但广泛性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教学计划存在矛盾。在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教学时不同项目总有侧重。在操场上,学生心不在焉地参与既定教学计划的训练,而眼睛却看向热爱的项目。这一矛盾会导致学生的运动热情消磨、降温。初中的部分学生已接受过体育项目启蒙,对某些项目的热爱早已在心中种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喜欢的项目,承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是教师应该做的。学校在开展“2+2”教学模式的搭班分配时,首先考虑教师技能互补。例如,体操、武术、啦啦操项目的专业教师与以球类项目为主的专项教师搭班。教师在教学教研时,专业知识能及时互补,备课效率与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在备中学,备中练,教中学,教中练,更好地向“一专多能”型转化。男生多喜欢球类,女生想练体操,两位教师通过课前研讨,分项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有学生想练习中考排球项目,有些同学想练习双杠,两位教师通过分项教学,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堂时间,强化了中考项目练习。教师基于2022版体育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通过“2+2”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单位课时内的效能,尽情挥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激发课堂活力。

“2+2”教学模式促进了多项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推动了体育学科创新发展,唤醒了学生的运动热情,解决了体育课堂的普遍性问题,为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增添了动力。目前,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仍处于推行初期,初中各校呈现理解上的多样分化,这造成了体育学科地位不一的实况。希望通过本研究,让更多体育教师感受到创新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让学校体育教育惠及更多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

[2]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20-08-31)[2023-10-3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3]季浏.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22 (5):16.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