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探索

2024-05-10 12:53殷君义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殷君义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再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能够丰富文化底蕴,感受古代文明智慧,丰富情感经历,最终实现全面成长。基于此,文章详细阐述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优化措施,望予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文化底蕴

古典诗词或含蓄婉转,或热烈奔放,是古老的文明再现。中国历史悠久,诞生了无数诗坛名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优秀诗词,这对后人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宝。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诗词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学习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律,感受字里行间的深厚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情感。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模式重背诵轻理解,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还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积累与素养不够

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古诗词水平不高,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积累,还停留在所授教材的范围之内,或者还是在学生时代学习、接触到的古诗词。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甚至与学生相当。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氛围枯燥

目前,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典诗词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固守于介绍作者—介绍创作背景—朗读—背诵的模式,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氛围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也无法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学生常常出现背过就忘、记忆混淆等现象,影响了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

(三)重背诵,轻理解

初中古典诗词是中考的基础内容之一,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更注重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背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内容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既无法对作者的生平事迹感同身受,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无法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只能不停地背诵。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日后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重知识点学习,轻情感体验

古诗词的学习与其他文体不同,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向学生介绍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学习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词句意思,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诗词的主题思想。有些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基本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在创设特定教学情境的前提下,带领学生理解、体会、品味古诗词的诗情画意。试想,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字词句的解释上,忽略了对诗词内涵的思索,将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绘的诗情画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提升初中古典诗词教學质量的措施

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详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专业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结构优美、修辞精妙、内涵丰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古诗词修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仅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前提支撑。语文教师要想教好古诗词,一方面,必须成体系、广泛地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熟读《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典籍;另一方面,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有着紧密关联,所以语文教师同时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阅读历史方面的著作。语文教师如果能长期坚持阅读这些书籍,就能成为有才华的教师,就能轻松驾驭课堂,课堂一定富有创造性。这避免了古诗词教学就诗论诗的单调枯燥,诗中的时代背景、诗人境遇、诗中典故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

(二)加强学生对诗词作者的认识,重视作者简介

古典诗词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还要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不同环境下诗词情感的变换。因此语文教师在介绍诗词作者时,应当做好充足的备案,向学生详细阐述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风格的变换。以曹操为例进行分析。《龟虽寿》创作于曹操53岁南下征讨荆、吴之前。他回首往事,评估一生事迹,想起了人生的路程,因此诗文开篇便点名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初读有消极、颓伤之意,再次细读发现,这体现了作者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曹操出征乌桓取得了大捷,正是意气风发之际,才有了借着碣石山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由此可见,作者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对诗词的写作风格以及蕴含的情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让学生加强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和认知,学生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加强对一字一句的了解,在背诵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兴趣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呢?首先,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自身特点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对应的场景、色彩、形象等表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所学诗词内容,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观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音乐渲染情感、画面呈现意境等方面入手。

如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教师可以借助《送别》等背景音乐表达诗中的离愁别绪,也可以借助《遥远的旅途》等旷达磅礴的背景音乐体现诗人的旷达胸襟。在音乐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很快领会诗中比较复杂甚至微妙的情感意境。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画、PPT呈现相关画面,使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到诗词内容,从而进入诗歌意境,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由此,学生才能在对诗词独有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生发出学习最需要的思考、感悟。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中,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古典诗词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将信息技术与古典诗词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新课标教学理念相吻合,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古典诗词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并合理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例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两个小兔子并地走的图片,让学生填写诗句,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木兰诗》的记忆,学生能够回想全篇内容等。《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诗词,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开展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关雎》产生初步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关雎》有关的动画片、歌曲以及漫画等,让学生的心情随着动画展示不断波动摇摆,学生随着歌曲哼唱,进一步加深了对诗词的印象。在学习后,教师可以展示动画片段,如男女双方夜晚辗转难眠等,学生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或者是展示小河边悠然自得的关雎,学生可以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此一来,教师便利用了动画片段或图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升了背诵效果。

(四)明确意象,深化理解

“意”是古典诗词中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或热烈奔放,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或寄情于景,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此在开展古典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加强学生对诗词“意”的理解与认知。以《天凈沙秋思》为例。教师要向学生讲述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马致远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致使作者一生漂泊不定,心中理想难以实现,郁郁不得志,于是在途中创作了这首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都是诗句中用以表达意象的词汇。诗句上联中,“枯藤老树昏鸦”点明了背景的萧条,奠定了诗词的基调。而夕阳落下游子盼归家的情绪也难以抑制、扑面而来。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处荒凉的古道上,可以想象马背上沦落天涯的游子是何等消瘦。整首诗透露出令人孤独忧伤的情调,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倦于漂泊、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态跃然纸上。“断肠人在天涯”更是升华了诗词,作者将情寄于秋景中,情景交融,诉说了思乡之情。这样寂寥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五)重视范读,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诵读

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师既可以通过自身的朗读、背诵发挥示范作用,也可以借助高水平的朗读录音给学生做示范。这在给学生提供示范的同时营造了课堂上良好的诵读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同时感受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要分层次提出具体的朗读目的与要求,注重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诵读字音准确、读懂诗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全面、准确地体会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古典诗句理解透彻,才能让记忆停留时间更长,对诗词把握得更加精确。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抛弃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再进行背诵,方能避免学生出现记忆混淆、古诗词篡改以及默写出错等现象。例如,“尔(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只有加深理解,学生才不会出现张冠李戴,将“尔”写成“而”的现象。

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是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这种美是一种整体的美。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分一字一句地解释、分析,要避免诗词的完整和谐意境被硬性破坏,使整首诗支离破碎。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之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诗词核心命意的深入挖掘上,使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表达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从此处出发进行反复诵读,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抓住主旨,最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文化底蕴积累以及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加强学生对诗词作者的认识、重视作者简介、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兴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促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加强与作者情感的沟通与连接,真正感受到古典诗词中隐含的深厚情感,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淑惠.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 名师在线,2019(06):5-6.

[2] 茹作喜. 沁润古代诗词,提高审美能力: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J]. 新课程:中,2018(09):39.

[3] 谢晶. 试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J]. 课外语文,2017(09):44.

[4] 刘晋.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研究[J]. 学周刊,2020(34):65-66.

[5] 刘国良,李继珍,张繁珉,等.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研究[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C].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19:11.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趣”说英语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