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写在生活里,蜕变生于成长中

2024-05-11 13:53刘莺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研学作业

刘莺

为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效”,全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乡市育才小学明德校区设计“把作业写在生活里”系列特色作业,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把作业写在美丽校园里

“双减”背景下,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减量增质,助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作业写在美丽校园里”这一多学科融合的创新作业,既具有趣味与思维深度,又饱含温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的点滴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在校园的一草一木间感受盎然春意,让青春的生命在春天里肆意成长。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与植物共生长。趁着春风和煦,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踏上了探索校园植物之旅。他们一边聆听教师讲解,一边认真记录,在采访调查、搜索整理、合作设计中制作一张张精美的植物“身份证”。学生仿照语文书上的习作指导制作“植物记录卡”,将植物的介绍、诗词、文化意蕴等绘制在“身份证”上。课后,好学上进的孩子有感而发,或写,或画,或编辑,或制作视频,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

把作业写在快乐节日里

新课标强调,要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人们将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此。每逢传统节日,孩子们会跟随人们的脚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习俗的熏染。

新乡市育才小学明德校区以中国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各年级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如中秋佳节,低年级学生学唱《八月十五月儿圆》等童谣,用嘹亮的歌声传达对中秋佳节的喜爱与祝福;中年级学生采用“诗中有画”的形式,借助美术制作为中秋诗词配画,在感受中秋意境的基础上,将中秋的文化意蕴表达出来;高年级学生以“中秋茶话会”为主题,通过自主编排诗词剧目、中秋诗词接龙等形式,在欢声笑语中分享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与喜爱。

浓情端午,盛夏开端。三年级组织开展“粽香四溢,端午安康”主题活动。在“童言童语话端午”中,学生探索端午来历,了解端午习俗,诵读端午诗句;在“满堂粽香知端午”中,学生和亲人一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煮粽子;在“心灵手巧记端午”中,学生挂艾叶、制香囊、编五彩绳;在“五彩缤纷绘端午”中,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传统佳节的喜爱,抒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思。在一项项实践作业中,学生体会传统节日氛围,感悟传统节日魅力,学习传统节日文化。

把作业写在研学实践里

“双减”政策的推行,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而具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性的研学实践,可以说是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借助研学旅行,实现“游”与“学”的完美融合,不仅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内容,也为学生的作业布置提供了创新形式和综合考查内容。

语文教学追根溯源,始于汉字。教师以教学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为契机,带领五(10)班学生走进我国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汉字研学活动。学生认真记录和梳理文字的发展轨迹,探索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在一撇一捺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勇担汉字文化传播的使命。体会过汉字文化,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第二期传统文化研学目的及方案。学生走进北京同仁堂新乡分公司,亲手研磨中药材,制作中药丸,体验中医把脉,感受“同仁堂”的诚信价值,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并认同中医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四(5)班学生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走进农科院,快乐来研学”活动,学习新乡农业科学家潜心科研、攻坚克难的精神成果,体验农作物的浇灌方式及历代农具的使用方法。在果树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学生时而是在基地观察各种果树的科研员,时而是躬耕田地、除草浇灌的小果农,在研学中近距离体验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心中埋下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创造的种子。

把作业写在学科融合里

传统的作业形式之所以带给学生负担,是因为其既缺乏学科内的前后呼应,又缺乏学科间的横向关联。教师可以利用跨学科实践作业,综合各学科知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丰富学生学习路径。与单一学科相比,跨学科实践性作业的应用,不仅可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整合,使其应对实际问题,解决复杂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形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小学生来说,鉴于思维的有限性,其知识体系的架构需要借助外显手段,来帮助其明晰知识逻辑。美术是进行思维架构的良好工具。如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字族识字”,教师充分利用美术学习资源,将字族识字与思维导图结合起来,让学生绘制识字思路图或字族大转盘,通过手工制作明确汉字偏旁的意义,同时有效拓展其识字量与词汇量。学校四年级数学教师采取思维导图的形式,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梳理知识能力、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音乐学科与语文作业的融合也得到了有效實践,如学校二年级教师在进行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时,为学生布置了“寻找音乐里的春天”作业,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高年级学段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采用配乐朗读举办音乐诗词会,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词,在旋律中感受语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文化美。

把作业写在家校社共育里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受教主体,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学生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也将成为其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教育绝非“孤岛”,而需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配合。新课标指出“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如此。

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教育意义,结合语文授课进度及授课内容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如在教学完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朱德的扁担》后,学生为军人无私无畏、吃苦耐劳的形象深深动容。为了增强学生对解放军的信任与崇敬,班主任邀请现役军人家长到校,为学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军事知识科普课,同时对少先队员的站姿、坐姿及课堂礼仪进行指导。班主任也为学生布置了独特的实践作业——“我是小小解放军”,让学生在家中练习正确的站姿、坐姿,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资源也是我校综合学习与视野拓展的重要资源。如学校教师在讲授统编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后,立足姓名作为社会文化标识的特征,以探究姓名的社会价值为主线,为学生布置了“名家姓名由来”“我的姓名有意义”等系列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访问亲朋好友、走进图书馆、翻阅族谱等形式了解姓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价值及社会性意义。此外,在3月份“雷锋月”,学校组织小小志愿者前往社区、街道进行志愿服务,摆放共享单车,捡拾藏在树丛里、花坛旁的烟头等,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在志愿服务中锻炼成长,传递爱与责任。

“双减”背景下,我们在作业“点”上着力,让作业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特色“线”上发力,让作业带给学生新鲜感,确保各学科作业设计落到实处,借“双减”东风巧绘作业扇“面”。我们深知作业设计的转变绝非朝夕可成,未来我们也将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让创新和活力在作业中安营扎寨,让灵活和开放在作业中生根发芽。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研学作业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来写作业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