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生活化游戏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2024-05-11 04:10毛江飞赵芳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意图生活化科学

毛江飞 赵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目标及教学建议组织开展科学游戏活动。

然而目前,幼儿园科学区游戏的开展是较弱的,材料單一,不少教师缺乏理论储备,幼儿缺少大量实践的机会,导致科学区游戏无人问津。笔者以“幼儿园科学区游戏材料投放与使用的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方向,以生活化的科学区游戏材料为基本操作材料,以期提高科学游戏活动效果,激发幼儿参与科学区游戏的兴趣,进一步提高科学区游戏活动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投放生活化的科学游戏材料呢?

投放具有指向意图性的材料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游戏。所谓材料的意图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引发幼儿朝着一定的目标做出“成品”。试想,如果我们只注重材料的探究性,忽略材料的意图性,毫无目的地投放材料,那么又能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呢?所以强调“意图”,其实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可以说,意图性的材料能更好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

我们还可以将不同的生活化材料进行分类,以便幼儿更为系统地学习和梳理,教师更科学地投放和使用,如建筑物品类、废布类、废纸类、家居用品等;还可以按照游戏材料来源进行分类,如幼儿自己寻找的材料、幼儿家庭成员帮助寻找的材料、教师搜集的材料及幼儿园已有的材料;还可以按照材料最终表现进行分类,分为游戏探究操作材料、幼儿制作展示材料。

当然,投放生活类材料时不能盲目,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已知经验,同时明确幼儿当下进行的科学探究游戏的具体目标和核心经验,两者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甄别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是否能够支持满足幼儿游戏需求,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习探索,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投放注意梯度性和适宜性

材料在投放时,要注意梯度性和适宜性。首先,应遵循幼儿年龄特点、能力差异和发展需求进行投放,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其次,注重适宜性。投放过早,幼儿会因为被材料吸引而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游戏,或因为缺乏科学探究经验而感到操作困难;投放过晚,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因此,关键就在于教师对科学区游戏的观察与跟踪指导,把握幼儿目前所处的科学游戏经验水平,适宜投放调整材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与环境对话,和材料互动,减少了教师直接“教”的机会,给予了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幼儿经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将“日常物品”转化成科学探究的一个现象,变废为宝。

定期更换材料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聚焦班级观察”成为评估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观察与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思考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与探究价值。科学区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幼儿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追随幼儿兴趣定期更新材料,能较好地遵循幼儿的自然学习规律,并根据幼儿需求,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优化投放的材料,实现科学探究游戏的教育价值。

材料是我们研究幼儿游戏的隐形助手,是连接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纽带。我们要投放有趣、安全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使幼儿在生活中自主感受科学游戏的神奇和乐趣,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够将积累的经验运用于生活当中,真正实现科学为生活服务的教育目的。

(本文系2023年濮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幼儿园科学区游戏材料投放与使用的实践研究”的成果。立项编号:PJCJY2023199)

猜你喜欢
意图生活化科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