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体系比较及启示

2024-05-11 06:56李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校园欺凌课程体系

李笛

摘要: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攻击性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受课程支持的校园欺凌干预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目前,各国小学阶段的欺凌防治课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融入常规教学为主的课程,另一类是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对比分析了各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设置情况,例如挪威的OBPP项目、美国的“第二步”项目、芬兰的KiVa项目以及日本的欺凌防治课程,为我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设置与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园欺凌;课程体系;融合课程;系统课程;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5-0028-03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双方在力量不均等的情况下,一方故意对另一方实施的长期的伤害性行为[1]。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攻击性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容易出现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长期欺凌他人的学生易形成攻击型人格[2]。

在认识到校园欺凌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后,各国纷纷开展了校园欺凌防治项目。例如,通过提升教师干预技能,从而减少欺凌发生率的瑞士伯尔尼反校园欺凌项目(Bemese Program against Victimization in Kindergarten and Elementary School);通过反欺凌课程干预,从而减少欺凌的OBPP项目(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3-4]。其中,受课程支持的校园欺凌干预可有效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各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设置情况,为我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

二、国外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设置情况

在众多校园欺凌防治项目中,涉及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融入常规教学为主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一类是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

(一)以融入常规教学为主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

以融入常规教学为主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包括直接将校园欺凌内容融入常规课程中以及间接将校园欺凌内容融入常规课程中两类课程。其中,挪威的OBPP项目是创建时间较早的直接将校园欺凌内容融入常规课程中的干预项目之一;日本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是较为成熟的间接将校园欺凌内容融入常规课程中的干预项目之一。

OBPP项目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降低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此外,OBPP项目强调“全校、全员、全面”干预欺凌。在课程方面,OBPP项目将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关内容穿插在日常课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反欺凌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宽容、共情、责任等的社交理念,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在班级里张贴校园欺凌防治班规,采用统一的奖惩措施来规范执行,对学生做出的积极行为给予嘉奖,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

此外,OBPP项目关注对学生群体欺凌知识的普及以及应对技巧的培训。在欺凌知识的普及中,教学生学会辨识欺凌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应对技巧培训中,OBPP制定了应对欺凌“六步法”:第一步,阻止欺凌;第二步,关心受欺凌者;第三步,指出欺凌行为违反校规;第四步,寻求旁观者协助;第五步,报告成年人;第六步,避免受欺凌者再次遭受到欺凌[4]。

为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日本的教育方针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日本的文部科学省颁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小学从2018 年开始开设“特别教科道德课”,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5]。对校园欺凌防治教育,强调通过学校的活动及课程,包括道德教育课程、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校园欺凌防治意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通过道德课程以及定期开展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日本防止欺凌对策会议要求教师在道德课上直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受到欺凌会告诉老师吗”“如果你遭遇欺凌了,你会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措施。

(二)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

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是指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关于欺凌的知识。例如,侧重于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角度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第二步”项目(Second Step),以及侧重于从旁观者的角度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的KiVa项目。

“第二步”项目是美国关于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优秀项目之一,该项目是校园欺凌预防课程的一部分,旨在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技巧,从而减少冲动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生率[6]。“第二步”项目课程目标围绕“同理心训练”“冲突控制和问题解决”“愤怒管理”三个主题。同理心是“第二步”课程的核心概念,在课程中,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同理心是冲突控制和愤怒管理的基础。冲突控制和问题解决是指对学生进行社交技巧和情绪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使用自我指导来控制冲动情绪和攻击行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时一般采用冷静策略,当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时,先给自己时间冷静下来,如深呼吸、走开等,然后再解决自己的冲动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四个方面考虑:是否安全,是否公平,别人会怎样想,方法是否有用。愤怒管理主要包括四步:第一步,我的身体感觉是怎么样的?(寻找身体线索,如生气时脸会变热)第二步,采用一些措施让自己冷静下来。第三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第四步,再次思考问题解决的辦法[7-8]。

KiVa在芬兰语中是“反对欺凌”的意思,该项目以旁观者作为目标,通过提高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的反应,从而减少欺凌行为[9]。KiVa项目将旁观者作为教育对象,教师通过讲授反欺凌课程,增强学生对受欺凌者的共情能力,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反欺凌课程分为普通话题和具体话题,普通话题包括学会尊重、团体交往等,具体话题包括欺凌的危害等。具体来说,一到三年级,学生每学年的课程次数为10次,每次课程时长90分钟。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彼此”“情感”“我们的班级与个体成员”“个体差异存在多样性”“Kiva学校没有欺凌”“我们不会欺凌他人”“受害者需要你的帮助”“我不会被欺凌”“讲座课程”“Kiva协议”。四到六年级,教师使用多媒体讲授20小时的“学生课程”,教授欺凌预防对策。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每学年的课程结束之后,每个学生都要签署Kiva项目合同,形成班级规则和条约[10]。

三、对我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启示

(一)校园欺凌防治课程设置多元化

我国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要强化学生校规校纪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11]。据此,可将校园欺凌防治内容融入常规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设置专门的系统课程。在融入常规教育教学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班会、讲座等向学生讲授校园欺凌防治的相关知识。在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中,教师可分别从受欺凌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应对欺凌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道德价值观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在习俗水平阶段,他们行为评判的标准是为了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赞同[12]。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最直接的受害者。研究表明,欺凌會使受欺凌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及自我价值感受到严重打击[13]。对于欺凌者而言,欺凌易使欺凌者形成不良品格,如易怒、恃强凌弱等,长期欺凌他人还会导致欺凌者出现社会化障碍[14]。因此,将尊重、正义和责任等核心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在校园欺凌防治中,可为学生设计融合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三)校园欺凌防治内容注重联系日常学习生活

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阻止欺凌的技能和办法,从而直接迁移到现实场景中去[15-16]。例如,教师在讲授如何避免受到欺凌时,应告知学生具体的措施:第一,日常生活中,不在易发生欺凌的地方逗留;尽量不带零花钱到学校;平时团结同学,多结交朋友。第二,当遭受欺凌时,先要保持镇静;然后,大声呼叫并寻找机会离开现场,如果跑不出去就先求饶,求饶并不代表懦弱,而是智慧的体现;最后,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同学求助。

参考文献

[1]Sharp S,Smith P. 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M]. Routledge,2002.

[2]李海垒,张文新,于凤杰. 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77-82.

[3]Hausman A,Pierce G,Briggs L.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violence prevention education:Effects on student behavior[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6,19(2):104-110.

[4]纪沅坤. 校园欺凌防治项目的成效及其原因分析——以OBPP 项目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2019,46(5):118-128.

[5]滕雪丽,张香兰. 日本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J]. 当代教育科学,2020(3):72-76.

[6]魏华林,朱安安.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选介——“第二步” 课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2):22-25.

[7]王思宇. 美国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中的欺凌类课程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8]何二林,王琳琳. 美国反欺凌课程探析——以“第二步” 项目课程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20(5):91-97.

[9]李存生. 芬兰中小学反校园欺凌计划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8(22):80-82.

[10]周菲菲,郭志英. 芬兰校园反欺凌KiVa 项目的发展、组织与实施[J]. 比较教育研究,2017,39(10):40-4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 moe. gov. cn. 2016-11-02.

[12]周怀红,孙树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84-789.

[13]Krn A,Voeten M,Little T,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Grades1-3 and 7-9[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3,105(2):535-551.

[14]朱瑾. 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48-51.

[15]章恩友,陈胜.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6 (11):13-17.

[16]曹燕. 国外校园欺凌防治政策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8,45(8):56-67.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校园欺凌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