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情绪管理辅导课中的运用

2024-05-11 06:56肖然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情绪管理黏土绘画

肖然月

摘要:情绪管理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内容,表达性艺术治疗有形式丰富、非语言渠道、减少防御和阻抗等优势,教师可以将其引入情绪管理辅导课中,通过绘画、黏土、音乐、诗歌、心理剧等艺术载体,帮助学生实现表达情绪、整理内在冲突、心理成长的目的。结合教学经验,阐述了初中情绪管理课中表达性艺术治疗五种形式的具体运用,即绘画、黏土、OH卡牌、拼贴画与诗歌,并指出了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情绪管理;绘画;黏土;OH卡牌;拼贴画;诗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5-0035-05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前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主要情绪特征有缺乏稳定性、表现两极性,很容易在某个瞬间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并被情绪绑架,以粗暴不计后果的方式表达情绪[1],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1)情绪觉察能力不足。当情绪发生时,如果处于较高生理唤起的程度,很可能会以冲动和危险的行动来表达情绪[2]。(2)回避、否认自身存在的消极情绪。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会导致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思维歪曲现象[3]。“假象观众”即认为自己是所有人注意的焦点,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神话”即认为自己能掌控所有的情况,不愿意展现脆弱的一面,否认消极情绪的存在。此外,初中低年龄段抽象思维发展不足,即使学习了情绪ABC理论,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应用。

不恰当的情绪表达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学业发展,因此,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对初中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我校在实践中开设了情绪干预课程,并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下文就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情绪管理课程实践中的应用作详细阐释。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概述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概念与取向

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是治疗师基于心理理论的基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帮助来访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缓解情绪、调节内心冲突,从而促进心理成长的一种治疗形式[4]。主要使用的艺术媒介有绘画、黏土、拼贴、沙盘、舞蹈、诗歌、心理剧等。

表达性艺术治疗有两种取向,一种取向认为艺术作品是治疗的工具,治療师和来访者利用这一工具,在象征的层面交流,咨询师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与解释,也可以从来访者对作品产生的自由联想切入进行交流。另一种取向认为创作的过程即是治疗[5]。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心防御机制触发较少,来访者潜意识的情感冲突更容易表达和整理。

初中心理辅导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这两种取向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宣泄情绪。另一方面,设置特定的问题,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从作品中看到并理解自我;也可以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对于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向其就作品提问,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课堂中应用的优势

1.丰富的媒材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性艺术治疗涉及多种媒材,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令学生自发地产生好奇,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环节当中[6]。

2.突破语言表达的局限。那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或者情感隔离的学生,在一般的心理课堂上参与度较低。表达性艺术的方式可以让他们规避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劣势,在非语言的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并透过作品觉察自己的情感,推动自我理解与整合[7]。

3.降低学生的防御和阻抗[5]。青春期学生因为全能感与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会过多担心教师或同学的评价,艺术创作的方式能让学生心理上感到更安全,被评判的担心减少,从而更加自由地表达。

4.提供了一个安全宣泄情绪的途径[8]。艺术本身即疗愈,艺术创作的过程没有任何破坏性,情绪也能得到表达。情绪能被表达,学生的困扰程度也将随之减轻。

二、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初中情绪管理辅导课程目标

“情绪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初中阶段具体教育内容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依据此,我们设置了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初中情绪辅导课程目标。

1.看见情绪,接纳情绪。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并将情绪视为一个客体,看到它的存在,接纳情绪本身,不用好坏对错去评判。

2.表达情绪,听见情绪的声音。引导学生借助艺术的方式,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情绪,降低情绪引发的生理唤起强度。引导学生看到情绪背后的心理需要,对情绪形成新的认识,促进对自我身心的理解。

3.培养积极情绪。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知、体验积极情绪,并从积极体验中总结经验。

4.探索方法,调适情绪。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适方法,指导其在团体中寻求更多的资源。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情绪管理辅导单元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绘画表达,看见与评估情绪

情绪水平的评估可以采取量表的形式,如“焦虑情绪自评量表”。但初中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量表选项的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在做心理测试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夸大或回避实际情况,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在情绪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来减少学生的心理防御。

例如,在“情绪知多少”一课上,教师运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绘出“情绪水杯”以觉察自己此刻的情绪状态。

教师:“如果用水杯代表一个人的情绪容量,每个人的‘情绪水杯容量都不一样。有的同学此时是‘超大杯的容量,有的同学此时是‘茶杯的容量。‘超大杯同一时间可以迎接更多情绪力量,而‘茶杯同一时间能接住的情绪就少一些。除了杯形大小,杯中已有的水量也会影响情绪接受能力,它们就是你此时此刻心中积累并未消化的情绪。”

之后,学生通过杯子的大小、不同的颜色或者图案的液体来表示此刻的情绪状态。有的学生自认为情绪调节能力较好,不易受情绪困扰,就会把杯子画得比较大,或者杯中留的空余较多(见图1)。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常常被情绪困扰,容易抑制不住情绪发火,就会把杯中的液体装满(见图2)。还有学生画出液体已溢出来的情况来表达自己情绪难以承受的感觉(见图3)。画完“情绪水杯”后,教师让学生标注杯中情绪的种类,通过对情绪的命名,引导学生整理心中的情绪。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情绪保持一定距离,允许每种情绪的存在,不给情绪贴上好坏对错的标签。

(二)黏土雕塑,聆听情绪的声音

用黏土捏情绪的方法在对比较强烈的情绪进行辅导时效果较好。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中,愤怒与后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性较显著[9]。愤怒情绪会增加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出现率,使之做出不当行为。在愤怒情绪辅导的主题课中,可以选择用黏土作为媒材,指导学生用黏土做出立体的作品,既可以表达情绪故事,也可以将愤怒积攒的力量形塑出来,降低情绪唤起水平,就不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在“我的愤怒朋友”一课中,教师在工作环节让学生捏出代表愤怒情绪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情绪故事。学生A捏出了一个有关愤怒的表情包,描述道:“它着火了,并大叫着‘作业太多了。”(见图4)学生B捏出了一个摔坏的手机,描述道:“玩游戏输了一晚上,气得我想摔手机了。”(见图5)想摔手机是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现实呈现,作品将学生心中因愤怒而产生的破坏冲动展现了出来。

随后的环节中,教师运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技术,让学生与同桌一组,同桌扮演自己,而自己扮演情绪,说出“愤怒情绪”的心声。学生C说道:“我是‘雷神之锤(见图6),虽然不锋利,但很有力量,我可以保护你(学生C自己)。”通过将内心的愤怒故事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可以在一定距离以外观察自己的愤怒,不会因被情绪“绑架”而做出冲动行为,可能还会看到愤怒情绪背后的积极力量。

(三)卡牌结合黏土,看到并整理心中恐惧

在疫情的特定背景下,学生的恐惧情绪比以往强烈,因此在心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表达此类情绪的机会很有必要。许多男生认为承认害怕是自身软弱的表现,在这个主题上很抗拒,例如有的男孩子会说“我无所畏惧”。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运用卡牌作为导入,通过选卡牌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并在这一过程中投射出学生的内心感受。

例如,教师呈现OH卡牌,让学生从中选择一张卡牌代表他们对疾病的感受,并用黏土表达出心中的情绪。学生A选择了画有“死神”的卡牌(见图7),并捏出了一个貌似鬼怪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害怕。学生B选择的也是“死神”,他说:“我捏了一个可爱的死神,还给它戴了一个蝴蝶结发卡和耳环,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不那么害怕了。”(见图8)学生B在分享结束后继续创作,继续装扮“害怕”的情绪。

(四)制作拼贴画,整理内在冲突

悲伤和抑郁情绪也是初中学生常见的消极情绪。部分学生抑郁和悲伤的情绪源于内心严苛的“超我”带来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此外,初中生的情感重心从家庭转移到了同伴身上,对同伴依赖程度较高,他们常常在同伴交往中遭遇重重矛盾,来自同伴的负面评价和攻击会令他们产生悲伤与抑郁情绪,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设计了“否定的声音”一课,来引导学生探讨难过的

感受。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他人的议论、批评、否定带给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一感受画出来。大多数学生都能自然地定格一个画面,并将其画出来。学生A描述道:“这些挑剔、嫌弃、贬低的声音非常刺耳,我用手捂住了耳朵,但是它们仍然在我身边,在我做不出题的时候就会跳出来嘲笑我。”(见图9)。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将“否定的声音”和“自己”都剪下来,并在画册上选取喜欢的素材剪下来,将剪下来的素材重新组合,贴在新的A4纸上。学生A完成后分享道:“我并不能消除掉这些声音,但是我剪了一个围墙、一些绿植来阻隔这些讨厌的声音,安排了一个豌豆射手和它们对抗;贴了一个清洁工,将它们清扫干净。这样一来,至少我能拥有片刻宁静。希望在我‘翻了白眼之后,我的思绪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见图10)

(五)绘画与诗歌,感知积极情感

除了调适负性情绪外,表达性艺术治疗也可以用在积极情感体验的觉察与表达中。在心理课“定格幸福瞬间”中,教師列举了本班“年度被爱瞬间”“年度高光时刻”,引导学生检索自己这一年的积极体验,并用简笔画绘制个人的幸福瞬间,完成后,选取(创作)相应的诗句或者歌词给幸福瞬间“题词”,表达内心的自豪感与幸福感(见图11)。

四、课堂安全感建立的思考

安全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探索自我。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创作前作相关提示,营造安全的氛围。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通过鼓励真实的分享与制止不当的发言,来进一步维持安全的氛围。

第一,减轻学生“画不好”的顾虑。

许多学生在首次用绘画表达情绪时会担心画不好,有“我不会画”“我没学过,绘画水平很差”之类的担忧。对此,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心理课上的绘画只是工具,不考绘画功底,表达内心所想即可”。也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展示自己所绘制出的、画技普通却能表达内心的绘画作品,从而减轻学生在创作时的顾虑。

第二,允许学生不同程度的自我暴露。

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作品是否需要上交、是否需要写名字,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品可否展出、可否拍照。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边界意识,有了自己的秘密,会根据作品的潜在观众来决定自我在作品中袒露的程度。教师提前告知并允许学生选择自我暴露的程度,会让学生更有安全感。具体的操作要求可以在课件中标明,也可以在学案中设置选项让学生勾选。

第三,不暴力分析,保护学生。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情绪辅导课堂中使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艺术的途径更安全地表达和整理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对作品的分析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感悟和思考的层面。教师应该持尊重和呵护的态度,对学生作品不能武断地当众下结论,更不能用居高临下的评判性语言去评价。即使是积极的评价,也要慎重。教师更应该揣着答案,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如果在课堂公开分享的阶段,有学生出现恶意评判他人的情况,教师应立即制止。例如有学生说:“他的全部都涂黑了,内心肯定很阴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你是不是想表达看到他的作品时,你感到了恐惧?”如果学生给予肯定的回答,可以继续引导:“这是你的感觉,可能和作者想表达的一致,也可能不同。作者如果想回应可以回应,如果不想也可以先放一放。”

综上所述,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初中生情绪辅导,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随着学生情绪理解能力的增强,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正念冥想、行为疗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或者合理情绪疗法等,引导学生探究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

参考文献

[1]蒋薇美. 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学参考资料(试验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Carmen Richardson. Expressive art therapy for traumatiz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6.

[3]罗伯特·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苏彦捷,邹丹,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4]章学云. 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5]孙小然. 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5):9-13.

[6]张蓉. 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中学心理辅导课的探索實践[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4):25-28.

[7]孙苗苗.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0):89-91.

[8]钟婷婷,王新. 体验情绪心流 播撒心理阳光——初中学段“情绪”模块课程教学及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华夏教师,2023(22):28-29.

[9]詹清和,周敏,卞茜,等. 初中生的暴力行为及愤怒情绪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7):558-563.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情绪管理黏土绘画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
浅谈情绪管理在安全中的实践与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初探情绪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一年级学龄儿童情绪管理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