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4-05-12 11:32于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于艳

[摘 要]小学生大多缺少劳动锻炼。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结合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情况,推出更多的劳动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锻炼的机会。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从教材分析、教案设计、活动组织、训练优化等方面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研究,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程序安排、教学方法传授、教学生活对接等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以满足学生劳动训练的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9-0027-03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可行性。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进行客观判断,推出适合的生活化劳动任务,组织学生进入校园、深入家庭、置身社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劳动锻炼,能够形塑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大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劳动机会比较少,家长也很少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为此,教师要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深度解析,在学科教学中主动渗透劳动教育内容。

一、教材分析,从教学资源整合角度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师要做好深度发掘,针对学生的劳动认知基础和劳动能力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广泛吸纳课外劳动教育内容,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

1.发掘教材劳动教育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寻找开展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体验的机会。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师不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还要做好课程安排,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有学情意识,针对学生的劳动认知基础展开对应设计,以提升教学适配性。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一课,涉及诸多与劳动有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设计一些与劳动有关的任务,如第一次挑战炒菜、第一次挑战骑自行车、第一次挑战种植花卉等。学生对这些挑战性任务比较感兴趣,参与热情很高。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进行挑战,将实践过程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使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一些劳动任务,带给学生劳动体验的机会,能够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吸纳课外劳动教育信息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关涉勞动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毕竟有限,其适合性也需要研究。如果教师能够拓宽素材搜集视野,从校本课程、网络信息、家校合作等角度进行劳动教育设计,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学生年龄较小,劳动经历有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广泛吸纳课外丰富的劳动教育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锻炼的机会。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搜集和应用,能够给劳动教育带来丰富的技术支持。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行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好劳动规划,设计完整的种植计划,并在不断探索中建立认知。学生对种植植物比较有兴趣,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种植方面的案例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解读,积累一些种植经验,为种植行动提供方法支持。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种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操作,对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确保学生的种植计划顺利执行。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圆满完成种植任务,在种植操作过程中获得了诸多劳动体验。虽然种植的劳动量不是很大,但教师提出研学要求,无疑增加了劳动份额,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劳动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案设计,从教学程序安排角度渗透

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对教案设计展开优化处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劳动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有学情分析意识,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做出科学评价,以便做出对应设计。

1.优化教案中的劳动程序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确定劳动教育目标,无疑能为教学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教师结合多种制约因素展开教学安排,组织更多生活化的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

教师设计教案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空气清新是个宝》一课,内容涉及环保话题,要求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劳动任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深入到生活之中,主动捡拾垃圾,做好环保宣传,看谁能够为环保做出更多贡献。”完成捡拾垃圾的任务,是需要付出体力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捡拾垃圾,为环保做出积极贡献,也就培养了劳动习惯。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理论讲解,而是直接为学生布置劳动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劳动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有积极作用。

2.确定研学中的劳动主题

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特点,推出劳动教育方面的研学任务,给学生提供研学机会,其助学效果更佳。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个体劳动,并拓宽训练维度,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能够带给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如果教师能够从研学角度设计一些小课题研究任务,围绕劳动教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研究,其教学价值会更为丰富。

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一些纸制装饰品,要求学生深入观察,对纸制品进行评价,肯定一张纸的使用价值。为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教师推出“节约一张纸”的活动任务:“深入生活展开调查,了解生活中浪费纸张的情况,并发出节约倡议,开展‘节约一张纸的宣传活动,看谁为活动贡献最大。”教师设计宣传活动,要求学生做调查、写倡议书、开展宣传活动,这些都带有劳动属性。学生积极反馈,主动进入劳动环节,在热情研讨和对话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劳动认知。教师推出研学任务,以“节约一张纸”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调查、研讨,成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三、活动组织,从教学方法传授角度渗透

学生对劳动活动有不同期待。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推出一些劳动任务,及时传授学生一些劳动方法和技巧,能让学生在主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掌握技能、磨炼意志。

1.推出劳动活动

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劳动任务,需要有劳动场所的支持,而教室和校园的其他空间就是最好的劳动场所。打扫班级卫生、建设文化墙、管理校园花草树木、清理校园垃圾、修缮文化长廊等,都带有劳动属性。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劳动任务安排,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劳动锻炼,训练效果显著。学生喜欢集体劳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能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教师有意识地推出劳动任务,需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劳动经验做好衔接。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寻找和制作环保搭档,以培养其发现、思考、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积极响应,开始寻找身边的环保搭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环保搭档,如环保购物袋、自备的水杯等。教师发出倡议:“教室是不能乱扔垃圾的,大家不妨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便携式垃圾袋,随时收集身边的垃圾,确保自己的垃圾不落地。之后,现场评比,看谁的制作更成功。”学生开始寻找并制作材料,进入劳动环节。教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制作案例,共享到班级微信群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展示环节,学生制作的垃圾袋特点鲜明,制作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教师设计的垃圾袋制作任务,本身就带有劳动属性。学生积极响应,在制作活动中加深了劳动体验,形成了劳动意识。

2.传授劳动技巧

学生进入劳动环节后,需要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劳动任务,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跟进指导,传授学生一些劳动技巧,能够有效提升训练品质。学生普遍缺少劳动技能,教师对此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结合劳动任务给予方法指导,确保劳动教育顺利推进。

学生年龄较小,劳动能力普遍不高,教师设计劳动任务时要做好学情评估,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我能行》一课时,教师先做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自理情况,对整理衣物、洗衣服、打扫房间、独立购物、分类投放垃圾、制作饰物等方面做详细分析,再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我们每天上学都是家长接送,而且是坐车来回,能否做出改变,步行回家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能够独立收拾自己的房间吗?家里需要购物时,你能够独立去购物吗?”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自己的实践尝试。这些任务表面上看没有多少劳动内容,其实不然,因为每一项活动都需要体力的支持,与劳动教育密切关联。教师借助学习任务渗透劳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无疑是比较理性的设计。

四、训练优化,从教学生活对接角度渗透

在学科训练环节中渗透劳动内容时,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拓展训练的维度,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准备适合的生活化劳动任务,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和社会展开劳动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自然建立劳动认知。

1.设计家庭劳动任务

家庭中有不少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家庭劳动教育内容,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教师可以主动与家长连线,倡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劳动活动,及时给予孩子帮助,确保亲子劳动活动顺利展开,促进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对接,家庭的协助不可或缺,教师要有主动联系和沟通的意识,为学生顺利进入劳动环节奠定基础。

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教师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对坚持的精神做诠释,再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劳动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反馈主动,讲述自己在整理房间、定期洗澡、收拾床铺等方面存在不能坚持的问题。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研究,归结出原因,然后进一步思考,寻找解决方法,使學生的课堂学习进入佳境。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挑选班级中家务活干得较好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成功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学习,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为学生规划了清晰的学习路线。

2.组织社会劳动实践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延伸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生活认知、社会经历做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社会化劳动任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学生创造劳动体验的机会。学生有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教师要针对性设计活动方案,并与相关部门联系,组织学生有序进入社会劳动程序之中,为学生提供劳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确保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展开。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创造劳动教育机会,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意识。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时,教师列出一些案例,利用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研讨学习方法的积累问题。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提出建议,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展开相关调研,广泛搜集学习方法,可以询问家长、亲朋好友,也可以访问路人,看有哪些新发现。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入社会调查活动之中。这些调查活动看上去没有劳动量,但需要胆量的支持,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学法积累是各个学科都追求的目标。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这属于隐性劳动,因为学生需要付出体力和精力,所以其历练作用非常突出。教师以课题的形式推出社会调查任务,渗透隐性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这是学科创新设计的基本要求,契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度发掘,搜集更多的劳动教育内容,结合课外劳动素材进行课程设计,组织适合的劳动活动,传授学生一些劳动技能,为学生创造劳动锻炼的机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莺.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26):49-50.

[2] 宋万里.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25):67-68.

[3] 管延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07.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