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科学高阶学习活动设计

2024-05-12 23:33沈马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3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小学科学

沈马平

[摘 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科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高阶学习活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具体来说,要研究真实问题、开展真实探究、优化真实对话,使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事物的全貌,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对事物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同化,生成新经验,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真实情境;教育加法;高阶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9-0075-0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科学新课标”)确立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思维是核心和关键。因此,在科学思维上做“加法”是不二之选。“思维+”的意义就是要求科学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等。高阶学习活动就是以学生的高阶思维参与为主,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是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设计高阶学习活动呢?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提炼,融入具体而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事物的全貌,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对事物中所蕴含的知识进行同化,生成新经验。下面,笔者以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立足真实情境,设计高阶学习活动,逐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研究真实问题,唤醒思维,展开“解释—分析”学习活动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先通过谈话、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及思维发展水平,再认真研究教材,探索新知和旧知之间的关联。四年级学生在完成《运动和力》单元第一课时至第五课时的学习任务后,已经对“运动”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运动的小车》将“运动”上升至“能量”的视角,而“能量”相较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鉴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学生的科学学习必须从具体的真实问题情境出发。在导入环节中,笔者播放了一段去年我市夏天刮台风的真实视频,并提出三个连续性的问题。

问题1:你能描述自己经历的台风吗?

问题2:在这个视频中,哪些物体在运动?

问题3:这些运动的物体都做了什么?用“运动的×××能把×××怎么樣”的句式回答问题。

问题1的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学生会出现“会掀起很高的海浪”“花草树木被刮倒”等回答。问题2重在建立单元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和科学的思维描述视频中的运动场景,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运动的物体上,与前几节课的学习相呼应。问题3着力打通新知和旧知的联系通道,引导学生分析和研判运动的物体都有哪些“本领”或“能力”。学生可能会回答“风能把自行车吹倒”“运动的电线杆能把车子压坏”等,初步建构“能量”的认知。随后,笔者给每一组分发学具小车,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感受、对比静止的小车和运动的小车的特点。

教学片段: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小车

师:用手触摸运动的小车和静止的小车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1:触摸静止的小车,手没什么感觉,而触摸运动的小车,手有点疼。

师: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2:我发现先用力推小车,再用手去感受,手会更疼一些,而当小车慢慢运动时,手没有那么疼。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弄疼我们的手?为什么小车的速度越快,手越疼?

……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同样设计了两个基于真实操作任务的问题。

问题4: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弄疼我们的手?

问题5:为什么小车的速度越快,手越疼?

问题4意在引导学生以“能量”的视角进行科学解释,使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的本质区别,初步认识到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能力”或“本领”。随后,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以巩固、拓展、延伸“能量”的科学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征。问题4起到承上的作用。问题5则指向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速度越快,能量越强”,发挥启下的作用。

这种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建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解释—分析”活动,在操作和辨析中引发深层次思考,探寻内在联系,真正习得知识。

二、开展真实探究,解码思维,引领“建构—创造”学习活动

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先决条件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对科学课的内容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探究和实践中。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立足主题式、真实性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用科学的思维建构科学观念,并将探究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创造性地解决真实的问题。如《运动的小车》指向的概念是“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快,其能量也越强”,教材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在实际教学时,考虑到之前已经让学生用学具小车进行简单的运动操作,笔者顺势将撞击实验调整为第一个探究活动。

教学片段:撞击实验

师:小车运动速度快慢和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一个小组在设计实验时遇到了一点小困难,你们能告诉这个小组怎么设计实验吗?

生1: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撞击木块,看看木块被撞得多远。

师:怎么设置不同的速度呢?

生2:可以把小车放在斜坡上。在不同斜度的斜坡上,小车滑下来的速度也不一样。

师:小车从不同坡度滑下来时,我们能否用力推动小车?

生3: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4:如果用力推小车的话,小车的速度就会不一样,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师:木块滑动的距离怎么测量?

生5:先画出一个起点,木块被撞后,再画出终点,就可以量出距离了。

……

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概念指出,学生在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人是学习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教一教其他小组如何设计实验”这一驱动性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开展探究做好准备。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又使教学比较顺利地开展呢?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探究的结果。因此,在开展第二个探究活动敲击实验时,笔者进行适当的改进,即在音叉旁边增加一个乒乓球,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用眼睛看乒乓球的运动幅度,用耳朵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用手感受音叉的振动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见表1)。这个实验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加深了学生速度快慢和能量大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在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时,笔者紧紧围绕“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快,具有的能量就越强”这一论述,开展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科学推理。同時,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合作探究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建构。

三、优化真实对话,触发思维,进行“迁移—应用”学习活动

科学新课标对3~4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见表2)。小学科学课中的表达交流是学生亲身进行科学探究,在得出结论、形成个人观点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梳理、监控的过程,表达本身就是思维的外显。

在《运动的小车》一课中,笔者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以下句式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我对×××进行了探究,我的探究步骤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探究,我发现:_______________;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

我的汇报完毕,大家有不同意见或要补充的吗?

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征求同伴的建议,积极表明与他人交流的意愿,生生之间展开辨析、研讨、质疑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对话,而此时教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不断接近科学真相的启发式和对话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方法、结论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交流,对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完善。在对话交流中,教师要构建“容”错(允许学生犯错)、“荣”错(学生不以犯错为耻)、“融”错(将学生的错误当成教学资源)的课堂,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随后,笔者通过“这个实验结论,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发”这一点睛之问,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由于这节课的重点研究工具是小车,所以学生的思维会停留在“开车的时候不能超速”“开车要注意安全”等层面上。为了突破这一思维定式,笔者利用课件展示四种变式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四种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校园内的限速标牌和楼梯处的温馨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重新审视周围的事物,适时渗透安全教育。而对“禁止高空抛物”的提示语则可以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角度,剖析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知识点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即可。通过对《声音》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对读书发声的情境,教师可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声音,如从“声带的振动具有能量,有了能量,才能发声”“如果好几天没吃饭,就没有力气读书”指向“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食物中也有能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能量无处不在,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生活中。

反思迁移能力的提升表现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根据已掌握的科学观念对真实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判断。这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协商对话、真实对话,解释真实现象和解决真实问题。

真实情境是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教育场,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不断深挖真实生活与教材中的情境案例,捕捉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汪亚玲.小学科学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五部曲”[J].小学教学研究,2021(32):54-55.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小学科学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