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初中生音乐素养培育途径

2024-05-13 13:08王佳苗
新课程·上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民歌小调民歌

王佳苗

一、教学背景

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歌曲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习俗和民间信仰,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的“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民歌教学应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其树立文化认同。

二、教材分析

苏少版(简谱)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茉莉芬芳”为主题,围绕《茉莉花》这一中国民歌中的经典作品,引领学生开启探索各民族民歌之旅。《茉莉花》的旋律源自传统的《鲜花调》,其曲调在历史的流转中逐渐演变,最终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版本。这首歌曲以其婉转抒情的旋律,主要隐喻着爱情的内涵,体现了中国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茉莉花》的结构简明而深刻,采用单乐段形式,由三个富有表现力的乐句组成徵调式的旋律,使歌曲旋律回环往复,既简洁又充满变化。江苏地区的《茉莉花》则凸显了江南地区民歌的特色,旋律细腻而优美、流畅而富有感情。

三、学情分析

初中生初步掌握了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如基本的音符、节奏和简单的音乐术语,能够辨识不同的音乐风格,理解简单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线条。然而,对于复杂的音乐理论和深层次的音乐解析,其仍需进一步学习。初中生已经在语文等学科的学习中接触到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学习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国民歌打好了基础。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正好满足初中生体验不同音乐风格的需求。

四、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感受《茉莉花》的旋律美,培养学生对小调特征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能够感受中国民歌的审美特色,认知欣赏江苏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在旋律、节奏和风格上的细微差异。

★艺术表现:通过歌唱和演绎《茉莉花》等民歌,提升音乐表达和演唱技巧。

★创意实践:在理解《茉莉花》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创意性的改编和表现,如改编歌词、调整旋律或创作全新的伴奏。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中国民歌中“小调”的特点及民族五声调式的精髓,并通过这一理解分析《茉莉花》的调式调性,通过训练掌握这首中国民歌的背唱技巧,准确传递歌曲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从歌词、旋律线条、节奏和音域等音乐要素出发,比较中国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异同,以较强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体味两个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初识民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此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特别的音乐演奏。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旋律。

(播放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演奏的《茉莉花》)

生:这是《茉莉花》吗?

师:没错!这是享誉中外的《茉莉花》。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由来吗?(展示何仿改编的《茉莉花》历史背景)

生:是由何仿改编自《鲜花调》的吗?

师:是的。1942年冬,何仿被《鲜花調》的旋律吸引,经过精心改编,最终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茉莉花》。这首歌曲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在国际上成为中国音乐的名片。

(展示《茉莉花》在各种国际场合的演出)

生:真是令人自豪的中国民歌!

师:不仅如此,它还是第一首传播到国外的中国民歌。18世纪末,一位外国人将其曲调记录下来,后由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约翰·贝罗在其著作《中国游记》中刊载,使其在欧洲和南美逐渐流传。这首歌的传唱,不仅是对一首优美旋律的欣赏,还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今天,我们将一起深入学习这首歌曲,感受其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引入《茉莉花》在空间站的演奏视频和历史背景介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展示《茉莉花》的国际传播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歌的自豪感。)

(二)认知小调,讲述来历

师:让我们聆听这首《茉莉花》,感受其中的旋律特点。(播放《茉莉花》音频)你们注意到了什么?

生:这首歌曲的旋律听起来很抒情,很有流动感。

师:对。《茉莉花》使用的是小调,一种在中国民歌中常见的调式。小调,又称小曲或俗曲,其特点在于旋律曲折婉转,结构规整匀称。(展示小调的音乐理论图解)如《茉莉花》的旋律中仅包含“1、2、3、5、6”这五个音,没有“4、7”两个音,这就是典型的五声调式。

生:那五声调式是什么意思呢?

师:五声调式,指的是只使用五个音构成的旋律。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对中国民歌有着深远的影响。(展示五声调式的历史资料)在《茉莉花》中,这种调式赋予歌曲一种柔和、流畅的江南风格,体现了一种文雅而贤淑的氛围。

生:确实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江南风情。

师:再次聆听《茉莉花》,试着感受五声调式的特点。(重新播放《茉莉花》音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民歌的魅力。

生:听第二遍,我似乎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这首曲子的特点。

师:很好。通过了解小调的特点和五声调式,我们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还感受到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茉莉花》就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文化韵味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小调及五声调式的特点,深化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认识。通过介绍小调的来历和文化背景,加强学生对中国民歌文化底蕴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茉莉花》的音乐特色和文化意义打下基础。)

(三)范唱经典,引导跟学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演唱《茉莉花》。我先范唱,然后大家跟我一起学习。(钢琴伴奏下示范唱《茉莉花》)注意观察我如何控制呼吸和音的连贯性。

(学生认真聆听并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跟着钢琴伴奏视唱《茉莉花》的歌谱。记住,每两小节换一次气,保持唱歌的连贯性。(展示《茉莉花》的歌谱,学生尝试跟唱)

师:很好。现在,我将在伴奏中隐藏五声音阶中的1、2、3、5、6这几个音,让我看看你们能否发现并说出这些音。(播放伴奏,藏起部分音)

(学生尝试识别并说出隐藏的音)

师:非常好,你们都注意到了。这些就是我们的1、2、3、5、6音。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茉莉花》中的五声音阶。接下来,我们视唱两首民歌《小白菜》和《放马山歌》,加深对五声音阶的理解。

(学生视唱)

师:歌谱中出现最多的音和每一句结束出现最多的音叫做“主音”,大家猜一猜在《茉莉花》中,主音是哪个音?(学生观察《茉莉花》的歌谱)

生:是“徵”音。

师:徵音是五声音阶的第四个音。(讲解徵音在五声音阶中的位置和意义)徵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光明之音,能够为歌曲带来热烈、欢快的感觉。(展示歌谱中“徵”音的出现频率)现在,让我们再次尝试演唱《茉莉花》,特别关注歌曲中的徵音。

(学生再次演唱《茉莉花》,关注徵音的运用)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视唱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接着通过隐藏音符的活动和分析其他民歌,帮助学生探索五声音阶在民歌中的应用。通过重点分析徵音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茉莉花》的音乐特色。)

(四)异同比较,尝试背唱

师:接下来,我们将探索两个版本的《茉莉花》——经典中国民歌版本与江苏版本。我们先一起学唱江苏版本的《茉莉花》。(范唱江苏版《茉莉花》)

(学生跟随范唱学唱江苏版《茉莉花》)

师:你们感觉学唱这个版本如何?

生:感觉有点难。

师: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生:可能是因为旋律和节奏与我们熟悉的版本有所不同。

师:正是。现在,我们来对比这两个版本的音区跨度、歌词内容、词曲对位。(展示兩个版本的谱例,指导学生在聆听时用手画出旋律线)

生:江苏版《茉莉花》的歌词更加注重对茉莉花的描绘,诗意浓郁,而中国民歌版的《茉莉花》则更侧重于表达情感。江苏版的音域跨度更大,旋律起伏较多,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相比之下,中国民歌版则更平稳。在江苏版中,歌词与旋律的匹配更加紧密,每个字的发音都与旋律紧密结合,而中国民歌版则在这方面相对宽松。江苏版的旋律走向更加复杂,变化多端,而中国民歌版则相对单纯,重复性更强。

师:很好。现在,我有一个发现!如果将中国民歌版《茉莉花》的节拍压缩成2/4拍会怎样?(展示两个版本合唱谱例)让我们视唱2/4拍的中国民歌版《茉莉花》前四小节,感受与4/4拍的不同。

(学生视唱2/4拍中国民歌版《茉莉花》前四小节)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4拍的版本听起来更加活泼明快。

师:现在请大家自选声部一起合唱这两个版本的《茉莉花》。

(学生合唱这两个版本的《茉莉花》)

师:合唱后感受如何?为什么异曲同唱听起来还挺和谐?

生:我感觉这两个版本虽然不同,但合唱起来有一种独特的和谐感,可能是因为它们在调式和调性上有某种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视唱、合唱和对比分析,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在节拍的变化实验中,学生能体会到节拍对歌曲氛围的影响,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这种多维度的音乐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敏感度。)

(五)分工探究,总结收获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对《茉莉花》有了深入的理解。现在,让我们观看一段特别的演出。(播放视频资料)这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与国际歌星Celine Dion在2013年春晚上的精彩演出。这段演出体现了中西音乐的融合,也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你们从这段演出中收获了什么?

生:这段演出非常震撼,它展示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证明了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师:回顾我们今天对《茉莉花》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习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理解了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学会了怎样鉴赏音乐。

师:非常好。除了《茉莉花》,还有哪些中国音乐作品你们想要作为中国民歌的名片向世界推广?

生:我想推广《青春舞曲》和《康定情歌》,这些歌曲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师:很棒!我们之后的课程会继续探索更多经典的中国民族音乐。

(设计意图:观看中西音乐合作的实例,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国际化的兴趣和认识。同时,通过回顾和总结对《茉莉花》的学习,加深其对中国民歌多样性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对于音乐理论的讲解,我应更加深入且易于理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技术细节。在未来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引入互动、实践环节,如让学生尝试创作或改编歌曲,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参与感。另外,我还应鼓励学生更广泛地探索、分享中国传统音乐,养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实验初中)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中国民歌小调民歌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五河小调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