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自然生长

2024-05-13 13:08刘玉祖
新课程·上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台阶学习效果细节

作者简介:刘玉祖(1972—),男,汉族,甘肃榆中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教学评价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引,“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应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等一系列教学评价改革要求,不仅使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还使教学评价环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的重要途径。下面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这一自读课文的教学为例,进行多元评价下学生学习智慧自然生长过程的论述。

《台阶》以叙事散文的形式讲述了“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并通过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了“父亲”坚韧、节俭、勤劳、敢于拼搏等传统美德,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本单元“细节描写”“在细微处发现‘小人物优秀品格”的教学主题,开展有效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还要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实施,推动学生对下列自读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获得良好的自主生成。

任务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初识父亲形象

任务二:合作赏析——凝视台阶,感悟父亲心态

任务三:深化感悟——回首台阶,理解写作主题

任务四:拓展阅读——有效表达阅读感受

任务五:读写结合——细节描写的实践运用

一、学生自我评价——积累经验,强化自然生长

在教学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中发现问题、实现提升。因此,在《台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学习任务,制订前置性评价标准,使学生能根据前置评价标准对自身的学习效果、学习表现给予自我评价。

如在任務一中,教师提出了两项学习要求:(1)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围绕“父亲为什么要执意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如何造新屋的”“新屋造好后父亲的表现”等问题进行圈画、批注。(2)通过默读概括文章内容。这些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默读、批注、边阅读边思考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结合任务要求,教师针对性地制订了前置性的学习评价标准:(1)能否在5~7分钟完成课文的默读,保障每分钟500字以上的阅读速度。(2)能否规范利用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正确找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3)能否通过默读进行文章思路的梳理,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在完成第一项自读任务后,结合评价标准,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及时发现自身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以及阅读习惯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获得自主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

而在任务二中,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进行文章的整体阅读,充分注重文中的细节描写,并根据细节描写提炼场景图,通过多幅场景图整体展现文章内容,更为深入、全面地感悟“父亲”形象、理解“父亲”心境。这一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在文中细节描写的准确把握中开展深度阅读学习。因此,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制订了以下前置评价标准:(1)能否在5~6分钟的时间内进行文中细节描写部分的把握。(2)能否根据文中的细节描写提炼相应的场景图。(3)能否完整地进行文中场景图的提炼。(4)能否根据场景图全面感悟“父亲”形象及文中情感。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一系列的前置评价标准对自身在研读鉴赏环节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以此衡量自身对本单元所学细节描写把握能力的实践效果,实现单元学习效果的查漏补缺。

二、师生互动评价——多维讨论,促进自然生长

课程改革的深化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使学生与教师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中,学生评价主体作用的发挥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发展中的这一转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多元评价中,教师不仅应拓展教学评价主体,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内,同时更应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而促进教学评价全面性、客观性的进一步加强。

《台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与单元内收录的《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等文章,都紧密围绕着“细节描写”这一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精读课文中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课文的自主阅读,以此获得阅读方法的实践运用和有效训练。这样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师生互动评价的方式,与学生展开多维的讨论,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拓展思维、深刻地认知自身问题,在分享、评价、探究中获得学习智慧的生发。下面通过相关教学实录的分享,展示师生互动评价的实施过程。

▲任务一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在完成任务一后有什么感想?

生:我默读课文用了7分钟,默读速度还需要提高,但是我结合问题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批注,答案也基本正确。

生:我能正确地利用圈画、批注等阅读方法,但是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方面还缺乏全面性。

师:非常好,从你们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你们认真阅读了文章,也结合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自我评价,及时地发现了自身在默读、归纳环节中的不足,这能为我们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依据。

▲任务二片段实录:

师:在任务二中,我们都成为摄影师,用我们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文章细节的审视与鉴赏。那下面你们说一说,是不是全面关注了文中的细节描写,能不能根据细节描写提炼相应的场景图?

生:老师,在读到“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这些细节描写时,我总结出了“背石场景图”,我觉得这一描写不仅体现了父亲在背石头时愉悦的心理,还体现了父亲年轻时的身强体壮,能与文章后边父亲的衰老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老师,我注意到了“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我从这一细节中提炼出了“叹息场景图”。既然在文中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高低,那么父亲的叹息应该是对自身地位的不满,体现了父亲要强的性格特点。

……

师: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的确对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进行了有效的把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场景图的提炼中缺乏全面性,只能提炼出部分场景图,这就需要你们在今后的自主阅读中,更加细致、认真,只有这样才能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进行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任务三片段实录:

师:带有高台阶的新屋终于建成了,但是父亲的背却驼了,身体也垮了。你们认为父亲的付出值不值呢?你们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与同伴进行讨论,在对自己阅读感受的分享中,总结一下作者對父亲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合作探究。

生:老师,我们从劳作场景图、踏泥场景图、放鞭炮场景图等细节描写中感受到父亲对一系列付出是抱着积极态度的,这充分体现了父亲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性格特点。

师:很好,你们分析出了父亲的部分性格特点,但是你们注意到新屋建成后父亲一系列转变背后的真实原因了吗?难道只是父亲老了吗?

生:老师,我认为,父亲作为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在具备以上优良品德的同时,思想、认识却相对狭隘,父亲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更源于理想实现后空虚的心理状态。所以作者对于父亲既敬佩、赞赏,又心疼、慨叹。

从以上任务片段的实录来看,学生在自主阅读、自我评价中,一直发挥着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而教师作为引导者、评价者,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引导,并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表现给予客观、适当的评价。这样就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评价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到了自身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评价效果。

三、习得效果评价——诊断反馈,优化自然生长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习得效果的评价是一种具有诊断性的结果性评价,主要是诊断、反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果。这一评价方式可以通过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等方法进行,教师既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编订相应的测试卷、随堂练习,又可以要求学生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相应学习效果的阐述。这样就会给予教师良好的教学反馈,使其成为最终教学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

在《台阶》一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通过任务四的设计,为习得效果评价创造了平台。在任务四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了李森祥《台阶》(短篇小说集)、《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等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自主阅读成果开展更加广泛的拓展性阅读,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台阶》的写作主旨以及父亲的形象进行更具深度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自身阅读感受的有效表达,以口头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在具体的习得效果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阅读感受的表达情况给予有效的评判,还应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阅读感受中的创新性观点等进行有效的记录,以此给予学生更全面的评价。而学生也应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积极吸纳、借鉴其他同学的阅读感受,以此拓展自身的阅读思维,深化自身阅读感悟,实现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的自主生成与内化。

四、单元形成性评价——读写结合,升华自然生长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价形式,能体现学生某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以及能力提升情况。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教师一般会以单元教学为基础,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写作实践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单元阅读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与要求,设定写作评价项目表,从语言、结构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在对学生习作的全面评价中,给予学生良好的单元形成性评价,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写结合实践中得到自然升华。

在《台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实施单元形成性评价,为学生设计了任务五,要求学生结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细节描写”的教学主题,通过《台阶》课文的自主阅读,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并在写作训练中着重训练“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方法,使学生能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而在学生写作训练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习作语言表达是否生动、通顺”“习作中心是否突出”“习作立意是否正确”“习作中是否运用了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习作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做到了首尾呼应”等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使学生的语用素养获得自主性的生成。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价已经成为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意识,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诊断、矫正与促进。这样就使多元教学评价贯穿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不仅促进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等学习行为,实现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在发现问题、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学习智慧的自主生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三中学)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台阶学习效果细节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莲心宝宝有话说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细节取胜
台阶
77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