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5-13 18:37叶爱华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摘要: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关问题解决对策,有利于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和归纳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对策。结果:当前,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仍然面临文化传承保护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振兴主体流失等现实问题。结论: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生命力、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根基,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49.2;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0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2]。作为五大振兴之一,文化振兴是“塑形”与“铸魂”的内在统一,是通过文化滋养激发实践主体观念再生、技术赋能和变革创新的能动过程,实质是借助文化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功能。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对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仍然面临着文化传承保护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振兴主体流失等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因此,要探索解决乡村文化振兴问题的对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

1.1 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不足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饱含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3],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乡土情感。“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4]然而,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内容减少、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和传承网络坍塌的严重危机。

首先,乡村文化内容不够丰富。乡土性是乡村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5]。传统习俗、特色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乡村文化血脉的重要内容。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民不再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活动。部分农民认为这些活动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获利甚少,因此对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乡村文化活动持排斥态度。同时,传统手工艺品的吸引力不足,利润转化率低,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许多手艺人不得不另谋生路。

其次,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过程,需要传授者、传授内容和接受者紧密配合。然而,由于传授者传授内容与接受者需求不匹配,一些乡村文化陷入“无人可传”的困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改变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消费结构,但传授者难以在现代化语境中创新乡村文化,这导致乡村文化缺乏现代性和生活实用性,逐渐对人们丧失了吸引力。

最后,乡村文化传承网络受到冲击。一方面,“离土又离乡”改变了农民文化互动的形式,乡村文化的社会网络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渗透使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乡土社会盛行,乡村传统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被边缘化,这引发了农民对自我身份和乡村文化的认同矛盾,加剧了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危机,农民延续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意愿逐渐消解[6]。

1.2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农产品开发、乡村艺术和文化产品、乡村美食、乡村文化节庆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能够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然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受限。良好的环境能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支持。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受限主要表现为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等。一是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导致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和保障。二是资金支持不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投入有限,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使得一些有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和推广。三是品牌建设滞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形成品牌意识,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但目前乡村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强化,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

其次,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很多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导致其价值被忽视或流失。一是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生,这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同时,一些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二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许多乡村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整合能力和资源共享机制,未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三是缺乏创新性。许多乡村地区仍采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开发形式,缺乏創新,难以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和参与。四是宣传不足。许多乡村地区对当地文化宣传不足,导致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制约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1.3 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流失

“文化繁荣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7]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劳动力逐渐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全国人口数量。从城乡构成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 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 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66.16%[8],人才流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空心化”现象[9]。

首先,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已不可避免。然而,留守群体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难以将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良性互嵌,乡土社会因而“进入了一种缺少生机活力的状态”[10]。此外,留守群体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乡土文化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土文化健康发展。

其次,乡村难以留住外来人才。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委培生政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等。然而,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整体不高。许多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留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而不是乡村。同时,乡村地区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许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渴望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在乡村地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完善,职业晋升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许多人才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离开。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对策

2.1 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文明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内生秩序也逐渐瓦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对乡村文明产生了认同危机,陷入了文化困惑和缺乏文化自信的状态。因此,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对修复和弥合农民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裂痕、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现实意义[11]。

首先,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12]一是要转变城市文化先进、乡村文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农民艺术节、农民音乐会等,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文化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二是要通过常态化的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农民正确看待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差异。在城乡交流中,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应盲目追求城市文化而忽视乡村文化。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乡村文化传统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乡村文化是农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价值引领,能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普及和传播,开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动、教育宣传、文艺创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2 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生命力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产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提高乡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首先,营造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3]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以激励企业投资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旅游产业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乡村文化产业,促使其发展壮大。在品牌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推广乡村文化产品等方式,宣传乡村文化产业,提高其品牌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乡村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其次,充分挖掘和转化乡村文化资源。一是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重视传统建筑、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妥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资源。二是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扩大乡村文化服务的覆盖面[14],如农家乐、民俗体验游、乡村生态游等。三是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和转化。应鼓励和支持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深入乡村,挖掘和提炼乡村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感和创意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可以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手工艺品、文化礼品、乡村美食等,或者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杂志等,宣传和推广乡村文化。

2.3 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根基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重心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口流失、人口结构失衡和人口整体素质低下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1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内外两个层面着手,努力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培育在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自觉意识。一是加强文化传承教育。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也是农民的精神家园。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让农民了解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意义,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农民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参与热情。二是推动村民自治。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应推动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共同编制文化发展规划,作出有效决策,采取高效管理措施,实现乡村文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三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和价值,让农民了解乡村文化的优势和潜力,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鼓励农民将当地特色文化和传统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使乡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筑巢引鳳”吸引外来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优化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完善基础设施,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二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扩大人才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例如,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供创业扶持,帮助人才在乡村做出一番事业;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人才在乡村找到稳定的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发展环境。例如,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人才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为人才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3 结语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振兴不仅是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增强农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文化强国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在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生命力、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根基三个方面精准施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丰富多样的路径选择。当前,应进一步借助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国家、社会、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体的作用,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2-04-01(01).

[3] 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人民论坛,2018(21):125-127.

[4] 习近平.论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6.

[5] 朱启臻,马腾宇.正确处理乡村文化建设的两个关系[J].中国农业信息,2012(9):39-41.

[6] 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

[7] 卜艳芳.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的人才培养[J].农业经济,2021(10):100-1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2024-02-29)[2024-04-10].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

html.

[9] 吴礼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J].社会科学动态,2021(10):40-42.

[10] 叶鹏飞.秩序与活力: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与反思[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69-79.

[11] 李重,林中伟.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涵、基本矛盾与破解之道[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9-48.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14] 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36.

[15] 段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多维检视:价值、困境与路径[J].图书馆,2024(3):50-56.

作者简介:叶爱华(1996—),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全省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系统青年课题“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WDXKTQN05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