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

2024-05-13 18:37冯宝江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舞蹈教学中学生

摘要:目的:舞蹈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研究舞蹈教学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实验,分析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从青少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当前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舞蹈种类、舞蹈教学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以及舞蹈教学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培养学生多元意识的作用。结果:舞蹈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全球公民意识。结论:舞蹈教学可以有效增强中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同时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團队合作精神。此外,舞蹈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因此,舞蹈教学是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舞蹈教学;中学生;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3

0 引言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舞蹈艺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传统舞蹈教师以美育为目的,旨在使学生达到“肢体美、心灵美”。舞蹈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克服自卑、改善人际关系等,还能促进其生理健康发展,同时能基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其综合素养。

1 当前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舞蹈种类及各舞种的特点

1.1 现代舞

现代舞是一种注重自由表达和彰显创造性的舞蹈形式,在中学舞蹈教学中,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身体表达方式[1]。学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身体语言来传达情感,不受传统舞蹈形式的限制。现代舞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索独特的舞蹈风格和个人表达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纪律性、协调性和坚韧性,同时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2]。

1.2 现代爵士舞

现代爵士舞是一种融合了现代舞、爵士舞和其他舞蹈元素的舞蹈形式,其风格独特,魅力十足。首先,现代爵士舞强调动感和能量的表达。舞蹈动作通常快速、流畅且充满活力,强调肢体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控制能力。其次,现代爵士舞经常出现群舞,强调队形,要求舞者在节奏和动作上保持同步,在编排中常用对位技巧。结合不同的舞蹈风格、音乐元素和艺术形式,现代爵士舞蹈作品往往极具个性且富有创意。现代爵士舞通常与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多种音乐类型相结合,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营造出别样的氛围,能够有效传达情绪。

1.3 民族舞

民族舞形式多样,承载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中国舞、印度舞、非洲舞等。民族舞是一种表达特定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舞蹈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服饰、道具等元素传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舞蹈教学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

2.1 身心关系领域的理论依据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对身心关系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首先,舞蹈动作的律动、节奏会对个体生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肌肉运动会激发肾上腺素、使神经兴奋,给个体带来快乐的学习体验。其次,借助肢体动作能表达个人内心想法,一些舞蹈理论家、医生、心理学家针对舞蹈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构建出一套表情动作分析系统,赋予个体动作“编码阐释”,能让观众对表演者的内心想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拉班为了更好地阐述动作语言,与美国心理学研究室展开合作,共同研究创建了一套柯斯滕伯格动作分析系统。其以心理动力论为基础,对婴儿、孩童、青年等群体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为量化分析非语言干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效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依据

舞蹈教学又可称为“表达性艺术”。艺术本质论和精神分析导向是舞蹈教育的两大取向,前者属于一种艺术性质的活动,如在舞蹈教学中,中学生完成舞蹈动作能够缓解和协调自身矛盾,促进自身发展和成长;而后者是将艺术看作一个交流载体,主要是以个性化想象为依托,作出合理阐述。实例证明,很多心理自卑的学生在学习舞蹈后,性格慢慢变得开朗,并主动与同学、家长交流。弗洛伊德曾对象征、转移、投射等概念进行总结,这些都是心理表象的外在形式体现,也是心理学家分析问题的重点所在。在针对中学生的舞蹈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动作、表情能展现其内心真实世界,还能产生联想、唤醒记忆和回忆情感,卸下心理防御,进一步领会、理解冲突,增强个人控制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3 舞蹈教学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3.1 舞蹈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阶段,中学生展现出多种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容易冲动、存在厌学情绪等。对此,可将舞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舒缓压力。自古以来,舞蹈都是人们表达、宣泄自身情感的方式之一。舞蹈能够舒缓不良情绪、释放压力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两点:其一,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疾病是邪魔附体、作祟导致,通过明快的舞蹈带动全身完成一系列动作,能够起到驱除病痛的作用;其二,人们以动作表达自身情感,在连贯、流畅的动作表达中逐渐形成基础性舞蹈,从而帮助人们缓解压力[3]。现阶段,中学生除了面临较为残酷的竞争压力外,还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望,但因心智发展不成熟,无法正确释放压力,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其次,克服自卑心理。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所以大多以较为严格的方式实施教育,甚至在生活中经常苛责自己的子女。心理学家针对青少年所展开的调查研究发现,过分的呵斥、责怪会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甚至否定自己,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中学生的性格、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负面的心理倾向,而舞蹈教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舞蹈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也不需要进行十分专业的教学,基础性舞蹈就能为中学生提供必要帮助。

3.2 舞蹈教学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中学时期是身体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的舞蹈训练,可以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使身高、体重等得到均衡健康发展。首先,有助于骨骼发育。学习舞蹈需要展开形体训练,以此纠正体形,保持良好的姿态。此外,还需要展开身体素质训练,虽然人的形体和机能是先天决定的,但据相关调查研究,通过后天科学、合理的锻炼能得到有效改善。相关研究发现,相比同龄人,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的平均身高要比未参加过舞蹈训练学生的身高高出5~9 cm,且体形更优美、匀称一些[4]。其次,有助于内脏健康。参与舞蹈学习能使学生心跳更加有力;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须保持昂首挺胸姿态,扩展胸部,增加吸氧量,满足机体所需氧气,增强肺活量;借助腰腹动作锻炼,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强化肠道消化能力,还能消耗脂肪。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肌肉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既能训练肌肉收缩能力,又能使肌肉保持健康状态。总而言之,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4 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

4.1 舞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舞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具有独特的力量,能够促进不同文化沟通、理解和合作。舞蹈是一种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通过肢体动作、姿态、面部表情、身体节奏等来传递情感、意义。舞蹈可以跨越语言障碍,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交流方式。通过共同参与舞蹈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建立联系、增进友谊,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空间,促进社区共融和发展。舞蹈作为跨文化交流媒介,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5]。舞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影响力。

4.2 舞蹈教学设计与多元意识培养

舞蹈教学设计与多元意识培养密切相关,在舞蹈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尊重和包容心态。对中学舞蹈教师而言,在舞蹈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形式和风格,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多样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艺术价值,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考,并鼓励他们分享个人观点和体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合作,通过共同创作舞蹈作品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对初中舞蹈教师而言,要学会借助舞蹈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机会,促进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学生可以在舞蹈演出或文化节庆等场合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让其他同学了解不同文化的舞蹈艺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多元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培养其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4.3 文化身份与舞蹈表达的价值

文化身份与舞蹈表达的价值密切相关,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是表达个体和群体文化身份的有效方式。舞蹈是一种富有表达力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个体和群体能够展现自己的文化身份。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动作特点、音乐元素和视觉形象,这些元素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历史传承。通过舞蹈表达,人们可以展示自己所属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并且借助舞蹈这种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此可见,舞蹈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跨文化舞蹈教学,学校可以提供一个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身心发展。

5 结语

舞蹈教学不仅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促使其实现情感、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舞蹈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多元意识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及时转变自身观念,认同舞蹈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舞蹈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燊.浅析不同舞蹈种类间多元化创新的借鉴:以当代舞和古典舞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1):144-146.

[2] 孙秀丽.常见舞蹈类别及其教学特点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2.

[3] 李金翠.浅探舞蹈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智力,2023(5):36-39.

[4] 史浩琳.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开展美育的有效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28-31.

[5] 张晓华.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素养及实践的研究策略[J].艺术评鉴,2021(10):95-97.

作者簡介:冯宝江(1983—),男,山西运城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舞蹈教学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T2022E18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舞蹈教学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民办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