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综艺节目价值研究及其困境分析

2024-05-13 18:37左蕴秋庄熙媛郭婧季静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慢综艺综艺节目困境

左蕴秋 庄熙媛 郭婧 季静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慢综艺节目的核心特征,探讨其在当代综艺领域的独特价值,针对慢综艺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提出有效的突破策略。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慢综艺节目的案例研究,梳理其节目形态、内容主题和观众互动等,剖析慢综艺区别于快综艺的鲜明特色。结合内容分析法和产业观察,评估慢综艺节目在创新性、差异化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原创性和文化深度的方法。结果:研究发现,慢综艺节目以其深入生活的真实记录、注重人文关怀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节目内容,以及对观众情感的细腻触动,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然而,当前慢综艺节目存在明显的创新短板,内容同质化严重,且在明星效应的驱动下,节目有时过于追求短期效应,忽视了长远发展应承担的文化责任。结论:文章建议慢综艺节目制作方加强内容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形式和主题,同时,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国文化资源,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此外,制作方还应关注节目对社会价值的传递,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慢综艺节目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通过这些综合策略的实施,慢综艺节目能够更好地在综艺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慢综艺;综艺节目;文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4

2013年,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明星家庭为卖点,融合亲子关系和自然文旅,一经播出便火遍全国。随后国内持续涌现出不同题材的慢综艺,如《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等。相较于节奏紧凑、情节刺激的快综艺,慢綜艺紧贴生活、人文与自然,凭借平实的镜头语言、本土化的内容呈现、治愈性的嘉宾互动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观众收看慢综艺节目时能够获得精神放松,忘记生活中的焦虑,从而实现由内到外的自我治愈。

1 慢综艺的特点和价值

从题材角度出发,慢综艺主要可分为传统文化类、旅行类、生活体验类和音乐类[1]。不同题材的慢综艺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1.1 慢综艺的特点

1.1.1 真实的生活记录

当今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如何在综艺市场脱颖而出是每一个电视行业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观众乐于了解明星的生活,围观嘉宾的冲突与对抗,探索未知领域的生活体验。在节目拍摄时,有的制作组会策划看点,让嘉宾根据剧本互动以制造噱头,盲目追求节目的戏剧效果,导致节目丧失真实性。慢综艺则依托真实生活平稳的基调,自然地引导嘉宾互动。《开拍吧》总导演王刚就网友提出的“国内综艺节目的真实性和创新有多少”的问题作出回应:好的综艺编剧更像一个大厨,在保证食材原汁原味的同时,通过节目流程的设置,激发人物最真实的情感。

1.1.2 治愈的情感陪伴

慢综艺采用日常化的多模态展现方式,借助治愈系的视听语言和慢节奏的陪伴氛围,共同营造强烈的陪伴感,进而达到心灵疗愈的目的。观看慢综艺时,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纷扰,与现实世界和解,获得精神愉悦。《种地吧》节目创新采用陪看直播模式,通过日常打卡式直播,实现在线持续陪伴,让观众在娓娓道来的叙述节奏中,欣赏治愈系的田园风光,释放生活压力,缓解内心焦虑。同时,沉浸式互动也促使观众调动自身感官,逐渐融入节目所营造的亲密氛围,进而建立起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联系,从而形成情感依赖[2]。

1.1.3 精良的后期制作

互联网时代,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电视工作者补充和丰富节目画面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为强化慢综艺节目的浪漫与人文气息,后期制作组会在节目画面中加入插画来补充抽象的画面,帮助观众更好地共情嘉宾的心境和所思所感。

1.2 慢综艺的价值

1.2.1 文化价值

区别于快节奏、强竞技的传统综艺节目,慢综艺在娱乐大众的同时,着重发挥了“文化力”,让观众观看完节目后有所感悟和收获。慢综艺强调真实与自然,通过展现嘉宾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宣扬慢节奏生活美学,提倡一种和谐健康的慢节奏生活态度,鼓励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慢下来的价值和意义。在乡村体验类慢综艺节目中,嘉宾们往往要与村民互动合作,让观众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多样的生活方式,这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观众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慢综艺中,人们得以暂时脱离具有冗杂信息的互联网环境,回归质朴纯粹的田园生活,收获情感的平衡与满足。在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作家刘震云晚饭后在海滩边漫步,遇到了一对渔民夫妻。丈夫在深夜只身乘上木船出海捕鱼,妻子为丈夫送行并祈祷他平安归来。刘震云的目光随着那一人一船渐渐放远,沉默片刻低声说道:“他往黑暗中去了。”这一刻,作家仿佛与他笔下的人物相遇了,文字质朴却直击人心。慢综艺如书信般,将故事娓娓道来,其动人之处在于情感的真实流露。嘉宾互动带来的人文感悟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1.2.2 社会价值

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综艺节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拒绝娱乐至上,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向往的生活》和《种地吧》等乡村体验类慢综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乡村生活和农业发展,通过呈现农耕劳动、自然景观、民间习俗和传统技艺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类节目的出现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鲜动力,还有效提升了相关政策的普及度和影响力,提高了大众对乡村的关注度,推动了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1.2.3 情感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都市生活的面貌发生了巨变。理性思维的盛行和互联网的发展,让都市人距离自然的怀抱和诗意的栖息越来越远,引发了生存焦虑和情感困扰。数字媒介时代,快综艺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信息。与之相反,慢综艺强调“当下”的情感体验,这被视为对前现代时间体验模式的一种回归,传递出独特的情感符号[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两者缺一不可。近年来,一系列慢综艺节目如《你好生活》《种地吧》等,以其浓厚的田园风情,跳脱出都市文明,展现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这些节目带领观众通过移情体验,获得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寄托,建构一个宁静、舒适的精神家园。

2 慢综艺发展困境

2.1 创新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国的综艺节目一直存在创新力不足的问题,许多节目倾向于模仿国外的成功案例,缺乏原创性,甚至出现了抄袭乃至照搬的情况。例如,《中餐厅》被指抄袭韩国综艺《尹食堂》,《向往的生活》被指模仿《三时三餐》。这几档综艺在节目模式、环节设置,甚至场景布置上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若长期盲目模仿、引进国外的综艺节目,不仅会导致综艺节目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还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要解决创新力不足的问题,节目制作方必须强化原创意识,深入挖掘国内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综艺节目。

在国产慢综艺领域,出现了“小台模仿大台,大台购买版权”的奇怪现象。这种竞品节目间的恶性竞争不仅导致观众对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还造成大量的影视资源浪费[4]。如果综艺节目仅仅关注形式与人物设定的相似性,而忽视了内容作为节目的核心竞争优势,那么这样的节目很可能缺乏玩法和内容上的创新。如果节目不能有效传播独特的中国文化,便难以实现本土化改编,进而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2.2 节目内容平淡,依赖明星炒作

慢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综艺类型,近年来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迅速的发展。然而,隨着慢综艺节目数量的增多,其也逐渐暴露出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慢综艺节目普遍存在内容单一、形式拖沓、观众流失的问题。一方面,慢综艺节目形式过于简单,缺乏引人入胜的话题。部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和话题讨论度,追求流量明星带来的收视红利,过于注重明星效应和炒作,忽视节目内容的深度和质量。这种过分追求流量的嘉宾选择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节目的关注度,但长远来看,会损害节目的品牌形象,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除此之外,明星片酬成为综艺节目的一大负担。高额的片酬不仅挤压了节目的制作经费,还限制了节目组在内容创作上的投入,导致牺牲节目质量成为必然选择,这进一步加剧了综艺节目的内容平淡和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受“娱乐至死”理念的影响,有的节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炒作明星私生活以提升话题度,但这种做法往往不可持续,且容易导致节目内容缺乏深度和内涵,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因此,慢综艺节目亟须在内容策划上下功夫,将明星作为节目的一部分,而非节目的主角。要通过深度挖掘和精心制作,创造有思想、有情感、有共鸣的节目内容,以赢得观众的广泛赞誉和喜爱,实现节目的健康发展。

2.3 忽视价值观传递,商业气息浓厚

部分慢综艺节目广告植入过于明显,商业气息浓厚。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观赏性和相关价值传播效果。广告的过度植入会打断节目的叙事节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观众往往希望通过慢综艺节目获得放松和舒适的观看体验,广告的过度植入会打断节目的叙事节奏,给人不自然之感,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慢综艺节目通常以真实、自然为特点,过度的广告植入会削弱节目的真实性,导致节目内容失去可信度和亲切感。观众会将节目视为广告的附属品,而非独立的娱乐内容,从而影响节目的口碑和观众忠诚度。尽管广告过度植入不可取,但完全排斥商业元素也并非明智之举。慢综艺节目制作方需要在广告植入与节目内容间寻找平衡点,将商业元素自然巧妙地融入其中,使二者相得益彰。我国慢综艺节目制作方应注重提升节目内容质量,优化广告植入方式,平衡商业利益与节目品质之间的关系,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观看体验,以满足观众对高质量、有深度节目的需求。

3 慢综艺的发展建议

3.1 根植中国文化内核,本土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许多未被充分发掘的优秀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底蕴深厚,还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我国综艺节目已跨越了单纯模仿借鉴他国经验的阶段,如今正迈向独立创新的新征程。

我们应当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慢综艺,将传递人文内涵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节目制作的核心理念与精髓。内容创作要遵循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原则,传播独具本土特色的内容、文化与情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使综艺节目发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努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获得更理想的发展。

与此同时,慢综艺应深刻洞察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特征与审美倾向,通过突出核心主题来强化节目特色,从而最大限度地凸显自身的独特性。

3.2 传递社会价值,深化节目内涵

慢综艺节目应当力求使每个观众都能“观有所得”。针对节目的内容和品质,可多做加法,着重传递时代精神风貌与人文关怀,持续深化和拓宽慢综艺的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采取这样的方式,旨在拓宽观众视野,深化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延展其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节目的节奏和环节设计,可多做减法,追求简约与真实,回归生活本质。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步。慢综艺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守创作初心,确保内容表达与乡土元素紧密融合,避免商业化因素过度侵入,守护乡村文化的纯粹与真实。

3.3 多平台联动,打造传播矩阵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宣发工作所需的营销成本与传播路径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慢综艺节目应格外注重多平台的融合传播策略,积极拥抱微博、抖音等热门社交媒体,通过联合宣传的方式扩大影响范围[5]。同时,制作精彩纷呈、趣味盎然的短视频,以吸引潜在网络用户的目光,进一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通过跨媒体平台的联动,促进用户间的互动、用户与平台间的交流以及用户与节目组之间的联系,打破时空束缚,激发不同平台观众参与节目互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视频网站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联动相互引流,同时叠加与微博话题的联动,能形成具有强扩散性、强互动性的传播矩阵,提升内容传播价值,增强粉丝对节目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3.4 重视嘉宾选择,契合节目定位

嘉宾应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有出色的综艺感,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关注。以《种地吧》为例,节目采用“去明星化”的策略,邀请众多演藝圈新人作为嘉宾。这些陌生而年轻的面孔为观众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感,有助于拉近观众与嘉宾间的距离。同时,在嘉宾选择上,节目组不应局限于影视行业,而应拓宽视野,寻找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例如,《中餐厅》邀请了厨师和演员等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的嘉宾,让观众能够看到不同职业嘉宾间的碰撞与交流。这种嘉宾身份的多样性正是慢综艺节目的看点,也是其魅力所在。

4 结语

慢综艺节目以真实的生活记录、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良的后期制作,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快节奏、高强度综艺节目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在愉快的氛围中放松心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未来发展中,我国慢综艺节目应坚守独特的价值和使命,不断创新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国综艺市场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欢,王申荃.慢综艺节目特色与困境分析:以《向往的生活》停播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6):149-151.

[2] 石竹青,牛海波.加速社会视角下陪伴式慢综艺的情感纾解策略及价值功能:以慢综艺节目《种地吧》为例[J].文艺争鸣,2024(1):175-180.

[3] 潘悦.加速社会中慢综艺的情感叙事研究[J].视听,2023(5):104-107.

[4] 苏丹.慢综艺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1(11):130-131.

[5] 张守伟,郑晨芒.慢综艺节目形态的创新传播: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今传媒,2023,31(8):93-95.

作者简介:左蕴秋(2003—),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传播。

庄熙媛(2002—),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与艺术传播。

郭婧(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与艺术传播。

季静(1986—),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传播。

猜你喜欢
慢综艺综艺节目困境
困境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见字如面》的文化策略
慢综艺电视节目“不忘初心”的探索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