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践行新文化使命的实践研究

2024-05-13 18:37于超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文化传承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湖南卫视创制的音乐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家年华》,探讨湖南卫视作为主流媒体践行新文化使命的实践,以期为主流媒体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拓展新思路,寻找新路径。方法:采用个案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声生不息·家年华》在建构集体记忆、拓宽叙事空间以及聚焦文化传承和节目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结果:《声生不息·家年华》以“家”为核心,以“年”为记忆,以“华”为卷轴,用歌声重温当年情,记录当下事。通过音乐与情感的结合,唤醒并重塑观众的集体记忆。其以音乐为媒介,采用叙事的跨媒介表达,打开叙事空间。节目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导向下,聚焦文化传承,强化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推动节目设计形式创新和内容革新。结论:研究发现,《声生不息·家年华》这档由主流媒体精心打造的音乐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不仅为践行新文化使命提供了宝贵思路,而且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创新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湖南卫视《声生不息·家年华》的成功实践,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履行新文化使命,还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更强大的主流媒体力量。

关键词:  《声生不息·家年华》;新文化使命;集体记忆;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

湖南卫视作为主流媒体,在延续港乐季和宝岛季的基础上,创制《声生不息·家年华》,共同组成“中华音乐三部曲”。节目在深化立意的同时,诠释了中华音乐蕴含的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形式创新和内容革新,为主流媒体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范本。

1 建构与认同:聚焦音乐文化传承,建构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提出,“个体只能在社会中获得记忆,进行回忆、识别和定位,当这种被唤醒的记忆重新建构起文化框架,便成了呼应每个时代主题的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2]。《声生不息·家年华》在港乐季、宝岛季的基础上,将节目主题立意上升到中华音乐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回顾百年来中华音乐芳华,通过演绎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金曲,歌颂为了家国奋斗过的人物,建构属于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

1.1 以个体连接群体,强化情感联系

《声生不息·家年华》坚持立足个体看时代,用“接地氣”的内容呈现勾连起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情感。节目首先立足个体的共同记忆,选择的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因而,在旋律响起的时候,这些歌曲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唤醒观众的共同记忆。

在首期节目中,以经典歌曲《渔光曲》为蓝本创作的《跟着你到天边》带观众了解近代流行音乐萌芽时期的故事,展现出中华音乐的传承有序。《英雄赞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激情岁月中广为传唱的歌曲,道出了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坚定信念。《篱笆墙的影子》等影视歌曲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中华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景象。

不仅如此,节目邀请到王心凌、古巨基等港台流行歌手,以音乐为媒介,巧妙勾连海峡两岸暨香港观众“同族同脉”的情感纽带。这不仅唤醒了观众心中“同宗同源”的历史记忆,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内地观众与港澳台同胞的距离。这份共通的历史记忆,架起的是海峡两岸暨香港沟通的桥梁,绘就的是一幅“中华一家亲”的家年华图景。

1.2 重构集体记忆,赋予新内涵

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这种记忆在个体间共享,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重构。

“有理有据,谓之纲;有本有源,谓之魂。”《声生不息·家年华》先导片循着中华音乐百年发展的时间脉络,对中华音乐发展史和百年人民的生活面貌进行不同主题切面的划分。这种叙述方式使历史的厚重与音乐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达到了重构集体记忆的效果。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这与丹尼尔·戴杨、伊莱休·卡茨笔下的“加冕”仪式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声生不息·家年华》每期节目最后的合唱环节,观众通过身体参与建构的“狂欢”,成为“媒介仪式”符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种仪式的震撼感和沉浸感,可以实现观众的象征性参与和身份认同,重新建构该场景下观众的集体记忆,也为集体记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首期节目中,观众齐声高唱老歌《在希望的田野上》,舞台背景巧妙融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通人的感动瞬间,新旧元素完美融合,让观众深刻感受时代的波澜壮阔,仿佛亲身参与一场情感仪式,重塑集体记忆并赋予新内涵。

1.3 勾连社会事件仪式场景,增强文化认同

《声生不息·家年华》先导片采用叙述体形式,翔实地梳理了中华音乐百年发展史,在回答“中华流行音乐文化是如何从时代中走来,又归于新的时代的”这一命题的同时,巧妙自然地回答了“中华流行音乐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这一问题,不禁引发观众思考,勾起观众对社会重大历史节点媒介事件的记忆,增强了内容的严肃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强化了观众对社会和文化的认同。

对中华流行音乐社会功能的认知过程,实则是唤醒观众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例如,20世纪初著名“学堂乐歌”《送别》的社会功能在于教育层面的思想启蒙,通过这类歌曲,观众能够联想到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重要的仪式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的脉络,增强历史认同和文化自信。

2 连接与表达:以音乐为媒介,打开叙事空间

亨利·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中提出的“跨媒介叙事”概念是一种先进的内容创意理念,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叙事学,它是基于协同创作和集体智慧的文化活动,而这种协作是多维度关系连接的结果。《声生不息·家年华》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中华音乐文化的跨媒介叙事表达,强化多重维度的连接,拓展了叙事空间,赋予节目更丰富的内涵。

《声生不息·家年华》“以家人之名”为码盘逻辑,嘉宾的选取既考虑到现实关系,又考虑到拟态建构中的关系。例如,现实中韩红、孙楠是亲如兄妹的关系,黄绮珊、韩红是邻居关系;拟态建构中以地理关系为纽带的“川渝婆媳茶话会”,以性别年龄为纽带的“小孩桌的弟弟和熟男桌的哥哥”。这些关系纽带从多个维度拉近了歌手们的距离,从而塑造出家年华的感觉。

2.1 地域维度的连接

第一重连接是基于地域维度的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民的连接,通过场景建构,营造出共同生活的“声生街道”,即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民“同住一条街道,共爱中华一个家”的价值表达。节目中嘉宾“家人们”的亲切口语化表达一方面连接着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民,另一方面连接着歌手与观众。

2.2 时间维度的连接

第二重连接是基于时间维度的不同时代人的连接。节目通过跨媒介电影化的叙事手法,融入蒙太奇式、非线性叙事等手法,让观众进入不同历史语境,诠释几代人的“当年情”,实现中华音乐血脉相连的情感表达。正如主持人何炅所说,“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历史背景,真正走到历史里面的时候,再去听这首歌,远比想象中震撼”。

2.3 地域和主体的连接

第三重连接是土地和人的连接。韩红在节目采访中说道,“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音乐,有自己的视听方式,我们的歌需要表达出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传承”。中华流行音乐将“家”和“人”连接起来,创造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先导片中《华阴老腔一声喊》是摇滚和华阴老腔的结合,《沧海一声笑》是武侠和说唱的结合,这就是地域维度和主体人的融合创新。正如节目所说,“他们是岁月送给山河的礼物,躬耕万里,一声春雷方可震烁古今”。

3 守正與创新: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推动节目求变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也是主流媒体引领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声生不息·家年华》作为音乐文化传承节目,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此基础上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利用技术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节目精品。

3.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

主流媒体创制的节目依托受众广、影响力大等先天优势,肩负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因此,《声生不息·家年华》作为一档主流媒体节目,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这也是节目的立足之本。《声生不息·家年华》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深化主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化价值导向,发挥主流媒体综艺节目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在娱乐的同时更好地表达主流价值观。一方面,《声生不息·家年华》提升政治站位,将中华音乐与家国情怀相结合,让音乐综艺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增强观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节目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歌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引导观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伟大进程之中”这一课题,增强观众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时代认同。

3.2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守正,是主流媒体的根本职责,守的是中华文化立场,守的是文化自信。《声生不息·家年华》通过融入丰富的国风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年轻观众通过节目了解中华流行音乐史,达到“泛知识化”的传播效果。这是湖南卫视作为主流媒体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生动实践。

一方面,节目中的国风元素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标识。例如,主舞台65根水晶灯柱借鉴自中华传统建筑,通过数控技术塑造出“宫殿”“卷轴”“拱门”“屋檐”等视觉造型。主背景采用复古暗色胶装唱片和烫金纹理结合的方式,彰显本季节目的年代感;主题海报中餐桌位置、菜肴、孩童、器皿、地板和树荫等细节的巧妙构思,分别代表五角星、八大菜系、港澳台、中华文物、金曲唱片和中国地图等。

另一方面,节目中的歌曲选择、演绎,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六场迷你演唱会和主题竞演通过选取不同的主题,从亲情、友情、爱情等角度歌唱岁月,带来了包括《萱草花》《人世间》等歌曲演唱。这些歌曲不仅带领观众重温了中国流行乐走过的足迹,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例如,第三期节目《让世界充满爱》用歌声为甘肃灾区的同胞们送上祝福,通过音乐的力量鼓舞更多的人,向着光亮前进,坚定地走下去,从而赋予节目更多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3.3 推动节目创新,赋能节目传播

创新是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是创新内容和形式,是创新思维和模式。走过第一季的“香港管弦乐”,跨越第二季的“金银宝岛”,第三季《声生不息·家年华》在主题内容方面做了全新升级,将视野提升到中华音乐的层面,采用“叙唱结合”的形式,巧妙地将音乐、文化、技术相融合,这是湖南卫视作为主流媒体,践行新文化使命,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次“破题尝试”。

约翰·菲斯克曾在“电视文化”理论中提出,“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需求,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如今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加注重诉求的表达”。《声生不息·家年华》考虑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体验,通过招募“金曲出品人”调查观众喜爱的歌单,参与到“金曲唱片”专辑的收录。例如,在《声生不息·家年华》第十期节目“我们这十年”主题竞演中,现场观众将“观众挚爱金曲”投票给孙楠、郁可唯演唱的《河流》。同时“五朵金花”队获得由观众投票选出的“金曲唱片”曲目《如愿》的演唱机会。

再者,《声生不息·家年华》始终将情感作为“艺术名片”,运用音乐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自然流露真挚情感。例如,宋亚轩讲述百年奥运梦及自身感悟时,以激昂的演讲解释“树立”背后的寓意,并引出歌曲《骄傲的少年》。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将语言与音乐完美融合,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4 结语

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孕育了中华音乐的“声生不息”。湖南卫视创制的《声生不息·家年华》作为一档主流媒体精心打造的音乐文化综艺节目,始终坚守高品质的制作水准。它将中华音乐的精髓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融为一体,以个体的视角折射时代的变迁,重新建构观众的集体记忆。此外,节目以音乐为沟通的桥梁,深化不同维度的情感连接与表达,拓展叙事的空间与深度。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导向下,积极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更为强大的主流媒体传播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23(18):1-4.

[2]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

[3] 岳明俊,刘鑫锐.《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创新之路与文化认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1):109-113.

作者简介:于超(2001—),男,山东威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融媒体与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深陷媒介景观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