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教师小学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诊改实践探索
——以“小学教育基础”为例

2024-05-13 06:36王佳佳汪夜霞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全科资源课程

王佳佳,汪夜霞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01)

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模式,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职成司于2015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同年,为推进诊改工作的实施,教职成司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对课程诊改工作中目标标准、任务要求和实施途径提出了具体要求。

1 课程基本情况与课程特色

“小学教育基础”课程是依据乡村教师小学全科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专业面向安徽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小学教师,作为合格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条件,结合当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该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以及叶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两门教材;该课程开设的学期分别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时32学时,学分2分,每周1课时。

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整合授课+梯度学习+理实融合”的方向,第一,将两门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因为课程内容理论较强,实践较少,因此对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难度较深的内容适当删减,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的内容,多增加课堂讲解;第二,学段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以理论学习为主,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下部分是部分理论与实践练习环节;第三,理实融合的做法是将教育学理论与教师资格证培训相结合,打造课程的专业技能认证模块。

2 “8”字螺旋运行

小学教育基础课程是全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们此次诊断的课程主体,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诊改的需求,诊改周期是一学年一轮,依托的平台主要有校情数据分析平台、学习通、学校教务系统。

“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由全国诊改专委会专家提出的(图1),包含静态螺旋和动态螺旋,结合“小学教育基础”课程,其中静态螺旋工作流程为: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动态螺旋工作过程为:对“实施”环节进行监测―预警―改进,反馈至“设计”环节。动、静螺旋相交于“设计―组织―实施”环节,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是促使高职院校建立起五横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自我保证机制的核心环节及诊改实操的关键基础。

图1 小学教育基础课程“8”字螺旋运行

通过调研乡村教师的教师素养对学校课程体系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分析出课程建设的共性需求,同时对比同类开设相关课程的职业院校,结合院校“十三五”规划及子规划中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制订学校课程层面建设的总体目标。

3 模块对照分析

对标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有关课程建设标准等,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制订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围绕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实施、课程师资条件、课程资源条件、课程效果评价五个维度,设计了32个质控点以构建课程分类建设标准指标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建设依据及诊断标尺。

3.1 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学教育基础”这门课程掌握从事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他们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的专业情感;培养和激发他们作为乡村教师能够探索和改进目前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研究兴趣和理想信念。以此为基准进行细化,为完成教学维度的5个指标,根据表1所示,既要承上符合教学规划和职称专业目标,又要启下使理论知识与职业等级证书相结合。

表1 课程层面诊断课程目标定位标准

3.2 课程设计实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专项诊改中,课程设计实施围绕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管理、课后教学反思与评价等13个指标展开(表2),监控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实施效果。在指标的设计过程中,突出课程的实践环节及信息化线上教学环节,而对于理论类课程则灵活采用自定义方式完成指标的设定。例如该课程属于小学全科教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实践比例无法达到比例要求的12.5%,则可以适当降低实践比例,或者加上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习等环节,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表2 课程层面诊断课程设计实施标准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采用线下点名提问与线上签到的方式,及时统计每节课学生的课堂签到情况,并保障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和听课率。

网络课程的建设中,一方面依附于该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另一方面借助于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相关软件和小程序,增加多样化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利用线上布置作业,再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教学以课堂为主,练习以线上为主,更快捷、高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状态。

3.3 课程师资条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学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在学校诊改工作中,从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双师素质型专任教师比例、具有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专任教师比例3个指标,加强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表3)。

表3 课程层面诊断课程师资条件标准

目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全科专业的在校就读班级共有31个,根据课程开设的时间,每学年会有30节课,教授该学科的教师共3位,对照各项指标得出的数据显示,副高级及以上教师专业比例和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专任教师的比例均已达标,但双师素质型专业教师比例还未达标。

3.4 课程资源条件

课程资源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等,学校课程诊改指标设定从表4课程层面诊断课程资源条件标准的6个指标对照分析,在课程建设中,目前已经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和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小学教育实训”的建设,但课程文字资源较多,视频资源较少,而且也缺少配套的实训室建设。

表4 课程层面诊断课程资源条件标准

3.5 课程效果评价

课程效果从学生评教平均分、教学单位评价平均分、督导评价平均分、学生成绩及格率、学生成绩平均分5个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诊改数据填表,所得数据结果如表5(p82)所示,检测该课程在学生评教、单位评教、督导评教和学生及格率都高于诊断标准,完整准确、分布均匀的课程效果评价,能及时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并提出优化措施。

表5 课程层面诊断课程效果评价标准

4 针对性改进措施

4.1 增加实践内容,设置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

4.1.1 课证一体化建设

将“小学教育基础”理论课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证”“1+X技能等级证书”的“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部分章节结合教资考试内容以及乡村教师全科培养模式,更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将课程资源开发作为研学项目,利用学校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资源,在课程中渗透考点分析,在课程中融合技能培训,从而增加实践实训内容。

4.1.2 见实习领域拓展

“小学教育基础”课程中“教学”“班主任工作”等章节中学生会学习如何备课、上课,怎样合理地布置作业,如何树立良好的班风、建设班集体。在小学见习、实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备课、授课,还有班主任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教研室工作、少先队管理等。将课程理论与多样的见实习内容相结合,打造实践活动新天地。

4.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增加教师数量,通过招聘和人才引进,扩充教师队伍。其次,提升教师质量,研读学习职称评审文件,尽快提高职称、加速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再次,加强教师内涵建设,积极参加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关的职业培训学习,加强对公共课程的网络学习。最后,促进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体验式互换学习。

4.3 积极思考教学实训场所建设

4.3.1 选地点

增加相应的教学实训室和乡村小学的实习地点,但不拘泥于室内和校内,例如观察学校的植被栽种、体育馆的分类使用以及学校道路的命名等室外的自然场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研学资源的有利实训地点。

4.3.2 优管理

实训室管理不仅在于环境的整洁,还需要体现“人文”管理的特色。“人文”管理,重在潜在性。让学生在实训室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内在体验。从“让我动手”转为“我要操练”,实现态度转移。

4.3.3 重创新

实训创新可以从角色换位开始。所谓“角色换位”,是指在实训室内“教师”与“学生”实现身份的换位,带来“教”与“学”行为的换位,目的是让“准”教师们找到真正的职业兴趣。角色换位,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体验式实训模式,在诊改后的课程中将扩大使用。

4.4 拓展网络课程资源,加快网络课程建设

4.4.1 网络资源多样化

课程的建设不仅建立在自身校内的精品课程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选用校内网络资源、校外慕课资源、教师团队录制的课程资源以及现代新型信息手段。

4.4.2 网络课程灵活化

“小学教育基础”课程结合超星学习通、爱课程、QQ群、腾讯会议等方式多渠道开展,学习通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练设置;爱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比较广泛;QQ群可以随时互动、信息时效性强;腾讯会议可以将课堂教学视频同步录制回放。

4.4.3 线上与线下课程互融互通

线上提前预习内容,线下研讨问题,实现学与思结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翻转课堂效果;线下教学活动中,利用线上点名、线上抢答等方式,增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全科资源课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