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024-05-13 06:36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学历阳性率队伍

李 苗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辅导员队伍自2006年的仅6.9万人,已增至2023年的24万多人,在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决定了其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首先,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鉴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思想趋向成熟但仍较为稚嫩[2],面对这样的工作对象,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就业创业的参谋者的能力[3-4]。辅导员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短期很难看到成效。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工作时间的无限性、工作空间的延展性等,辅导员职业压力明显增大,职业队伍的稳定性受到挑战,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关注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问卷的方式,抽取陕西地区高等学校510名专职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510份问卷信息,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共505份,问卷有效率为99.02%。其中男性218名,女性287名,具体年龄、学历及收入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统计

1.2 方法

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陕西地区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本研究中《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为0.990,数据可靠性较高。

2 结果

2.1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情况

研究对象中有110人心理健康总分筛查阳性,阳性率为21.7%。此外,各因子筛查情况如下:偏执阳性率为20.8%、敌对阳性率为14.9%、焦虑阳性率为13.3%、其他阳性率为13.9%、恐怖阳性率为11.5%、抑郁阳性率为11.5%、人际关系敏感阳性率为9.5%、精神病性阳性率为8.1%、强迫症状阳性率为5.7%、躯体化阳性率为4.8%。

2.2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对比情况

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表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均分以及偏执等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因子症状高于常模水平,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全国常模水平较低。

表2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M±SD)

2.3 高校辅导员心理状况社会人口学资料情况分析

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各因子中除了其他因子在性别这一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心理健康总分、偏执、敌对、焦虑、恐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强迫症状以及躯体化因子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来说,在精神病性因子上,表现出男性辅导员症状显著高于女性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其余差异显著的因子上,均表现出女性辅导员的症状高于男性辅导员。整体表明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心理健康水平。

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学历、年龄以及收入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3),在学历这一变量上,除了强迫症状因子差异不显著外(p>0.05),心理健康总分及其他因子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且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学历水平越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年龄这一变量上,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发现,年龄越小,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收入变量上,除了敌对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差异不显著外(p>0.05),心理健康总分及其他因子,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且经过事后检验发现,收入水平越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表3 心理健康情况统计表

3 讨论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各因子阳性筛查率较高,尤其表现在敌对、偏执以及焦虑等因子上;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常模水平低,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亟须关注,这与马惠娟等人对宁夏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结果一致。

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辅导员,因为女性本身感情投入较男性多,情绪易感性高,情绪波动较明显[5]。研究结果表明,学历水平越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从事高校工作,学历水平是职业发展的一项指标,学历越低,面临着学历晋升、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压力就越大,因此,情绪及心理健康会受到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年龄越小,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年龄越小,表明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缺乏,岗位适应性较低。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是常见现象[6]。此外,研究还表明,收入水平越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由于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趋势严重,生活压力较大,奉献与获取的不对等,导致焦虑状态、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进一步加重。

4 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开发的意见》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特征、岗位职责、能力要求、数量结构以及职业发展方向,但是也需要出台相关措施确保严格落实。比如,需要进一步界定辅导员工作范围,进行合理分工,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促进科学化、制度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另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解决辅导员在培养发展、收入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存在的困境,这也是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第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用科学的制度保障激励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比如在绩效认定、职称评审方面,建立有别于专业教师的制度体系,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道路。第二,增加物质激励,根据辅导员工作实绩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待遇保障,为辅导员队伍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基础设施和办公环境,通过物质激励以及硬件改善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归属感与责任感。第三,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激励,重视高校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增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激发其工作动力,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方式之一是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人际关系的深度与广度是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指标[7]。工作中,增进同事间的友谊,增加个体社会支持度;在师生交往中,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此外,学校应积极为辅导员队伍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氛围,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创造出平等友爱、相互扶持、互相尊重的工作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环境,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荣誉感、自豪感,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历阳性率队伍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知识无力感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欧美的猫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