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观海高士临风

2024-05-15 12:03梁文杰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竹刻画稿王世襄

梁文杰

Bai Shifeng, a native of Changzhou, has been obsessed with bamboo carving and devoted himself to this craft for more than 50 years.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bamboo carving strengths of other schools, he innovates and creates Surface[1]retaining Bamboo Carving of the Changzhou Bai Family. He is even praised by Wang Shixiang as a leading authority in the field of the surface-retaining bamboo carving.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自古文人爱竹,更以竹比德, 以竹明志。中国传统文化对竹的青睐,催生了留青竹刻这门极具 文人气质的技艺。留青竹刻,即利用竹子表面的青皮雕刻纹饰, 然后铲去纹饰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其始于唐代, 至明代發展成独立的竹刻门类。近代以来,常州竹人秉承传统, 以刀代笔,因材施艺,在薄如蝉翼的竹青上生动再现了书画艺术 的笔墨意趣,使得常州留青竹刻独树一帜,彪炳艺坛。2018年5 月,常州留青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成为常州 市唯一入选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常州白士风,一生痴迷竹刻,潜心技艺五十余载。他在继 承诸派竹刻之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了常州白氏留青竹 刻,更被王世襄誉为留青竹刻界的泰斗。2023年适值白士风先 生100周年诞辰,为纪念这位如修篁一般的常州竹人,常州博物 馆举办了“皓月观海 高士临风——白士风竹刻艺术传承展”。 展览汇集近百件白士风及其传人的精品力作,并遴选了书画、拓 片、信札等与白士风艺术生涯有关的重要资料,全面呈现常州白氏留青竹刻的艺术风格和主要成就。

一、生平简介

白士风(1923—1997)又名白丁,1923年10月出生于江 苏省常州市白家桥采菱村。为家中长子,父亲白生荣,母亲褚生 娣。白士风童年先后就读采菱村私塾及大成第二小学,从小就 喜欢画画刻刻。1941年经亲戚介绍,在上海华兴里52号王坤记 扇作当学徒,学习檀香扇雕刻,主要雕刻大篆、钟鼎文字等。 1943年他开始自学留青竹刻。1945年开始与常州书画名家接 触,虚心求教,技艺大进。1949年以后迫于生计,先后进入常 州庆丰布厂、常州民丰纺织厂、常州第二通用机器厂工作,业 余时间继续创作竹刻。1951年加入常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 会。1960年以后进入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潜心创作,作品多 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展览,屡获殊荣。1965年尝试产品 创新,如将竹片拼接,镌刻毛主席诗词,再以红木配框。1972 年竹刻插屏《海棠绶带》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1974年 首创红木镶嵌留青竹刻镇纸、横台屏、多角形笔筒等新造型。

1977年与王世襄书信往来探讨竹刻技艺。1978年在全国旅游 事业会议上获“常州竹刻,艺高工精”之赞誉。1980年起连任 第六、七、八届常州市政协委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白士风 拍摄《竹》和《中国竹刻艺术》文献纪录片,同年10月获得由 江苏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证书。 1986年从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并完成竹刻巨作《孙子 兵法》十三篇。1988年7月获得工艺美术师职称,同年9月竹刻 作品《花鸟》在江苏省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佳品评选中荣获大 奖。1990年3月获得由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表彰他为 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97年1月病逝,终年74 岁(图1)。

二、艺术特点

白士风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之中,他的作品兼具纤毫毕现 的匠人精神与妙得其神的文士气韵。他刻刀下的花鸟、山水、人 物不仅惟妙惟肖、神韵俱佳,而且作品立意新颖、造型丰富,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1.刀笔相融,形神兼备。白士风刻竹布局规整、刀法纤劲、 虚实相映,他对画稿线条的处理干净利落,不仅能游刃有余地诠 释画意,又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传统笔墨的灵动微妙之处。由于 竹皮厚度仅一毫米左右,因此雕刻时并不追求过于强烈的深浅变 化,转而利用竹皮和竹肌之间的色差形成丰富的层次。由于竹皮色黄、竹肌色红,年深日久色差愈发明显,使得作品呈现出浑厚 古妍的装饰美感。

对于竹刻与画稿的关系,白士风认为二者相辅相成。所谓 以刀代笔,即是以刀法来诠释笔法。竹人不仅要了解画理,最好 还能自己画稿。早在20世纪40年代,白士风就能自画自刻留青 扇骨。这些扇骨题材多为花鸟鱼虫,其构图匀称、细节生动,非 一般竹人可比。

2.题材新颖,紧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竹刻亦应如此。白 士风的竹刻题材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拓宽了留青竹刻的 表现范围。例如他用留青技法镌刻毛主席诗词手迹(图2),还 用竹刻歌颂先进事迹,20世纪60年代他创作了《姑嫂学文化》 《装箱》《师徒攻尖端》等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题材;20世 纪70年代又创作出《雏鹰展翅》《试银针》《斗风雪保春羔》 等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图3);这些作品洋溢着积极向上 的奋进精神,反映出白士风与时俱进的创作热情。王世襄评价白 士风“老竹人刻新题材,好像是一株老树绽发出绚丽的新花”。

3.造型丰富,美观实用。白士风的留青竹刻不仅题材新颖, 造型上也丰富多样。他善于利用红木镶嵌工艺与留青竹刻相结 合,开发出镇纸、横台屏、多角形笔筒等实用新品种(图4、图 5)。例如传统的圆形竹笔筒容易开裂,而白士风设计的红木镶 嵌多角形笔筒(腰圆、三角、四方、海棠、梅花等)不仅造型多 样,还避免了竹材开裂的风险。此外白士风根据市场需求又开发 了留青竹刻眼镜盒、笔架山、香烟盒、烟灰缸等小器物(图6、 图7、图8),皆是不受成法所拘、赏用结合的匠心之作。

三、以艺会友

白士风在精研竹刻技艺的道路上,也与诸多书画名家建立 起广泛友谊。他不仅虚心请教书画之道,许多竹刻作品也是与书 画家合作完成的。他与钱名山、邓春澍、林散之、程十发、费新 我、谢稚柳、陈佩秋、唐云、白蕉、亚明、黄幻吾、俞子才、房 虎卿、承名世、戴元俊、王世襄、黄苗子、钱小山、胡一飞、周 子青、沈云霞、伍佩贤、徐绍青、张继馨、徐孝穆、程舍予、乔 木、丁竹等贤达皆有交往,诸家或赠予作品或为其画稿,这些良 师益友的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是白士风却能将各家所长融 汇于竹刻之中。各家画稿的笔墨浓淡、晕散皴染、线条变化,白 士风皆能妥善表达并予以升华。例如他刻房虎卿的云龙,能突出 云雾之变幻与苍龙之神隐;刻陈佩秋的兰花,则尽显空谷幽兰的 清芬与婀娜;刻程十发的牧童,轻松夸张的形象下活跃着江南水 乡的童趣童心;刻唐云的花鸟,疏影横斜之间流露出暗香浮动的 自然生机(图9)。与书画家的交流互动在客观上提升了白士风的艺术修养,推动他的竹刻技艺更上一层楼。 常州画坛名宿邓春澍曾赋诗曰:“练水金陵派不同,西崖 绝技久推崇。年来精刻今希遇,喜见阳湖白士风。”邓氏先对嘉 定竹刻、金陵竹刻、沪上金西崖推崇备至,继而话锋一转,直言 常州白士风才是刻竹后起之秀。邓春澍还为白士风撰两联:“士 林猛逖千秋志,海国鲲鹏万里风。”及“士耽翰墨三更月,门掩 杨花一径风。”两联首末皆藏“士风”二字,此种对联形式俗称 “魁斗格”(将题字分别嵌在上句首和下句尾),行文巧妙又蕴 含褒扬激励之意。1947年书法家白蕉为白士风竹刻拓本题词: “美艺仇竹,精微起伏;心手相忘,千秋可祝。”1974年书法 家林散之也为之题签“白士风竹刻”。1979年美术评论家黄苗 子为白士风挥毫题诗:“昆刀善刻朱清甫,大璞新硎濮仲谦。何 似常州白居士,出新吐故更鲜妍。”1979年著名文物专家王世 襄也为白士风题词:“漫说希黄迹已陈,又逢妙手削青筠,剧 怜留得青如许,现出人寰万象新”(图10),将白士风与明代 “留青圣手”张希黄比肩并论。

在与白士风合作的书画家当中,以丁竹合作的时间最久。 二人于1960年相识于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时年21岁的丁竹分 配在绘画组,经常为竹刻组的白士风供稿。白士风对画稿要求精 益求精,丁竹每次都是有求必应、耐心修改。丁竹善于把握白士 风的竹刻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画稿。例如20世纪70年代创作 的《雏鹰展翅》《试银针》《斗风雪保春羔》等系列题材就是二 人合作的成果。丁竹原名丁鉴炜,因笔画繁琐,不利镌刻,在白 士风的提议下,改以艺名“丁竹”署款。“丁竹”不仅易刻,也 暗喻与竹结缘。而白士风也常在作品 上刻款“白丁”,这既是一种自谦的 说法,也是纪念与丁竹的友谊。两人 的合作一直持续到白士风晚年,即使 在白士风去世后,丁竹依然为白家后 人提供画稿。

上海博物馆的承名世与白士风 是同乡。承名世擅画写意山水,白士 风通过与其合作,探索竹刻技法中的 写意之道。承名世还为白士风的竹刻 巨作《孙子兵法》书写墨稿。20世 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 现了《孙子兵法》等竹简,白士风受 此启发,历经数年努力,终于完成了 史无前例的留青竹刻巨作——古竹简 式《孙子兵法》十三篇,全篇六千多 字,由234块竹片拼成,铺展开来面 积为九平方米。承名世不仅书写《孙 子兵法》全文,在文末又加跋语: “吾友白君士风精于竹刻,名播海内 外,兹刻之成,历时五年,与门弟子 邵风丰寒暑不辍,戮力同心,庶竟斯 业。”此作是白士风晚年扛鼎之作, 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和紫金杯大奖。1986年新加坡藏家以3万余元从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购 此作,不到一年,又以60万元台币巨资转售中国台湾藏家。

王世襄堪称是白士风刻竹的知己与伯乐。二人相识于20世纪 70年代末,除了书信往来探讨竹刻,王世襄还亲自到常州登门拜 访。二人初次见面时,王世襄担心白士风长期刻竹有损视力,特 意赠予“白背黑木耳”,据说常食此物,可延缓眼力衰退。当时 物资匮乏,虽不知王世襄从何处觅得此物,亦可见其关切之情。 二人还曾同往苏州博物馆观摩竹刻藏品。1985年王世襄撰文《老 树绽新花——谈白士风先生的几件竹刻》,在该文中,王世襄充 分肯定了白士风的艺术水平:“白老擅長多种刻法,而以留青为 最精。题材则真草篆隶,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所不能。他的造 诣早已有口皆碑。”同年7月21日,王世襄在给白士风的信中还写 道:“您德高望重,有口皆碑,大家也会知道,您是常州竹刻的 泰斗……”王世襄还推动白士风与名家合作,如1984年获启功赐 写竹石画稿,特挂号邮寄予白士风镌刻。

四、影响与传承

白士风一生刃游青筠、与竹为友,为常州留青竹刻的繁荣 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白士风的影响和培养下,白氏留青竹刻已经 发展成为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坚力量。白士风的哲嗣白 坚仁、女儿白雪飞、外孙于常青、弟子邵风丰、王志伟等,皆承 袭技艺,成为当代常州留青竹人之佼佼者。如白士风之子白坚 仁,子承父业,探索留青竹刻与梳篦、茶道等工艺相结合,其创 新之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白士风之女白雪飞,自筹创建常州白 氏留青竹刻博物馆。白氏留青竹刻还与各院校、博物馆合作,开 展竹刻教育培训,积极为社会服务。

保护、传承、创新是以白士风为代表的广大常州竹人义不 容辞的使命与责任,他们通过传道授艺,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常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性研究,奠定了常州在全 国留青竹刻领域的中心地位。“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 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相信常州留青竹刻技 艺必将翠竹长青、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竹刻画稿王世襄
王世襄不摆谱
京城第一“顽主”王世襄
你不能一个字也不提我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