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实践

2024-05-15 12:03李信之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海派旗袍

李信之

In view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igital service project for Shanghai-style cheongsam collectibles, launch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quire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communication practice effec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and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本文结合上海大学博物馆近年来围绕馆藏海派旗袍开展的 数字保护、数字服务项目,回顾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传播 策略及传播实践效果,结合高校博物馆在数字建设进程中普遍存 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与发展建议。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海派旗袍,发端于上海,兴盛于上 海。它以款式革新、材质工艺创新、色彩绚烂等特点,与传统的 旗服有着显著的区别,与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具有相 同的精神内涵。海派旗袍量体裁衣,运用镶、绣、嵌、滚、盘、 宕、贴等特殊工艺裁剪装饰旗袍,展示了典雅华贵的东方气质, 曾经作为中国女性的国服,被各个阶层和各个年龄段的女性穿 着。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海派旗袍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凤旗袍制作技艺”于 2011年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近年来,上海大学博 物馆围绕馆藏海派旗袍开展了数字保护、数字服务等项目,2023 年2月,“海上明月 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特展”获 202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云展推介)。

一、数字化建设背景

1.1馆藏海派旗袍基本情况

上海大学博物馆(又称海派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 专题展示和研究海派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1万余 件(套),其中海派旗袍是特色馆藏。2020年,上海大学博物 馆推出“海上明月 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特展”, 遴选馆藏旗袍30余件,展览以旗袍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女性服 饰为切入点,时间跨越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21世纪初,皆是馆 藏海派旗袍中的精品和代表作。上海大学博物馆藏海派旗袍不同 于一般旗袍的珍贵之处在于:一是藏品来源清晰、保存完好。这批旗袍曾经的主人都是荣氏家族的女眷,由上海老旗袍珍品馆主 理人徐景灿、宋路霞女士从荣氏眷属家中征集,后捐赠给上海大 学博物馆。二是材质面料工艺多元。此批旗袍珍品,除了传统面 料(麻、丝、棉、毛),还有更多的基于聚酯纤维、改性纤维的 面料,被大胆地应用于主辅材料。三是制作工艺高超。馆藏旗袍 中的一批珠绣满绣旗袍,以纯手工的方式将珠子和闪片缝在旗袍 面料上,熠熠生辉,材质高档做工精巧。这批珍贵旗袍不仅对研 究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有重要价值,也呈现了海派文化背景中的社 会文化和科技革新的历史面貌,蘊含着丰富的近现代史料信息。

1.2国家政策机遇

在国家文物局层面,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5部委共同印发 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文物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文物藏品资源、加强文物数字化展 示利用。在博物馆运行管理层面,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博物馆 运行评估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对博物馆是否提供数字传播、数 字化体验产品有定性评估要求,针对是否向网络受众推出云展览、云讲解、虚拟展厅等,进行定量评分。在政策引领下,近几 年来,博物馆人修炼内功,利用“云展示”“云课堂”等数字技 术拓展文物的时空边界,拓展博物馆功能,结合藏品数字化保护 和知识传播,实践文物活化利用。

1.3非遗传承保护需要

上海大学博物馆在接收旗袍入库前即展开了文物保护准备 工作,例如改造库房用于保存旗袍,采购恒温恒湿专业文物藏品 柜、更换适合旗袍光照的专业照明灯具、针对存放环境、展示环 境的温湿度监测等。古语云“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旗袍都是 近现代生产的,目前保存完好,但也有少数几件存在珠绣有少许 脱落、裙摆有污渍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难免还会面临 面料褪色、变形等问题,应该尽早展开对旗袍的数字保护,利用 成熟的科技手段采集文物数据信息。

二、海派旗袍的数字化展示

2.1三维模型制作与数字化保护

目前,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利 用大数据对海量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管理,提取有效信 息,建立文物信息数据库;二是对文物三维信息采集、加工和展 示,完成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信息采集。博物馆采用的是第二种 数字化保护方式,馆方与专业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对馆藏22件 (套)海派旗袍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展示工作。

旗袍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工作包括遴选、高清摄影及三维 数据模型制作、搭建展示平台等三项内容。

(一)遴选。馆藏海派旗袍将根据实际工作进度及经费安 排,分批次地完成信息采集工作,首批选定22件(套)旗袍。 从文物等级来看,它们中大多是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体现其珍 贵。从旗袍渊源来看,这批旗袍制作于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 初,旗袍的主人包括荣慕蕴、荣辑芙等荣氏家族后裔,以及华若 芸、姚翠棣等荣氏姻亲,来源清晰明确。从旗袍款式和面料工艺 来看,其中有珠绣旗袍搭西式马甲套装、旗袍套装等款式,面料 包含绉类面料、纱类面料、绡类面料等,工艺包含织金、珠片满 绣等,每一件都是馆藏海派旗袍的典型佳作。

(二)高清摄影及三维数据模型制作。三维扫描技术经过 近30年的跃进式发展,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在文物保护的各 个领域都有积极尝试。目前针对服饰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仍存 在难点,由山东博物馆主持明代孔府旧藏服饰数字化保护利用项 目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他们提出采集服饰的难度和重点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版型,服饰存在里外遮挡关系,版型难 以确定;二是细节,数据模型须具有极高精度,以表现服饰细 节;三是材质,服饰由多种布料构成,并且质地柔软,增加了数 据采集的难度。”

利用高清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对文物的毫米 级扫描,精确地采集旗袍的尺寸、纹理等详细信息,再利用多媒 体及AR技术将几百张高清图汇集到建模成果上,旗袍“复原”, 生成旗袍的三维数字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被遮蔽的衣领和内衬 部分面料和纹理需要后期人工精修,因此在采集时应重点记录。

(三)搭建展示平台。

制作完成的旗袍三维模型可以通過微信搜索小程序“上海 大学馆藏海派旗袍”浏览,在小程序内设有“主页面”“旗袍模 型展示”等页面,展示精品旗袍22件,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一睹 旗袍的风采和细节,拥有绝佳的观赏体验。

2.2云展览与数字化展示

2020年以来,云展览在中国博物馆界呈现井喷式发展。 2022年伊始,国家文物局发布《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博物馆事业——2021年度博物馆发展综述》中指出,继2020年 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网上 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云展览和数字展览作为博 物馆开放服务中的亮点被更多层面关注到。

学界根据云展览与传统展览方式的关联程度,大致分为三 个类型:一是孪生型,即将简单数字复刻,通常以图文拼贴的形 式呈现在网页上。二是衍生型,即创新数字延展,通常运用专业 高清相机将实体展完整地采集,再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出身临其境 的虚拟空间。三是独立性,即独立数字创作,利用建模技术,建 立完全虚拟的空间,搭建展览动线、布置展品等。

上海大学博物馆对以上三种形式都有过尝试。经过对比, 全景漫游展比起其他两种形式,浏览互动性更强、场景还原度更 高、可拓展内容丰富、制作成本较低、传播效果更好。“海上明 月 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是上海大学博物馆最具 特色的基本陈列之一,云展览是对实体展览的全景还原和积极拓 展。云展览包含全景漫游虚拟展和馆藏旗袍三维模型展示两项内 容。虚拟展览将所拍摄的近300张照片拼接处理成长宽比为2:1 的特殊扭曲度素材,通过全景播放器的矫正处理为三维全景,给 人以三维立体感觉的实景720度全方位图像。虚拟展览可直观展 现展厅布局、线路、展品和展品信息,是博物馆展陈空间和展品 的实景复制,让观众身历其境地漫游。

此次海派旗袍云展览在平台融合和运营维护方面亦有创新。

(一)平台融合。展厅中有部分旗袍已经完成了文物信息 采集和三维模型制作,对于这些旗袍,观众在浏览云展时会在界 面中出现热点提示,点击后即从云展的网页界面跳转到三维模型 微信小程序界面,浏览完毕点击返回再次回到云展网页界面。

(二)运营维护。基于公众号推文的展览内容动态更新。最 新研究和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以专栏形式不断发布重点旗袍展 品的内容介绍,并将相关推文链接置于全景漫游虚拟展界面中, 方便观众及时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了展览内容的动态更新。

三、海派旗袍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与实践

3.1工作流程

“云展览”实施过程一般如下:展览选题、内容策划、技 术选型、深化设计、制作开发、集成测试、运营传播。首先确认 拍摄对象、采集时间。考虑文物安全,每3~4个月展厅将更换 一批旗袍。首批展示的旗袍最具代表性,为保证“云展览”展示 效果,选定在旗袍展正式开展后即启动展厅数据采集。内容策划 与技术选型同时进行,运营传播方案与功能设计同时进行,馆方 将展示设想传达给技术人员,共同选定恰当的技术后,馆方结合 表现形式编写云展大纲和制作脚本。技术方完成制作开发、集成 测试后,馆方核对展示效果和具体内容,确保无误后发布。云展 上线之后,馆方按照运营传播方案开展项目推广。云展从策划到 实施,由馆方、技术方和观众共同参与,是博物馆与观众不断建 立对话的过程,实现知识传播和流动的过程。

3.2传播策略

深耕文物价值,以受众为中心设计功能。“互联网+”生活 下,海量信息被生产、加工和传播。自论坛、博客、微博、微信 之后,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社交平台的内容,每个人都像是处在 “信息大爆炸”地震中心,伴随着时间碎片化、资讯碎片化、认 知碎片化,如何让目标观众有效接收到博物馆想要传递的信息, 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关键还是深耕优质内容。海派旗袍造型优 美,观赏性强,曾经作为女性日常服饰,对热爱服饰文化的女性 观众有特别的吸引力,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IP。

3.3传播效果

“海上明月 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自上线 至今,在央视新闻、乐游上海、宝山发布、上海大学官网、上海 大学博物馆官网等平台均发布了多篇相关报道。展览相关词条的 网络平台搜索结果达647,000个。2023年2月,“海上明月 轻 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获202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 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云展推介)。2023年3月至6月,上海大 学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合作举办“芳华——江南望族海派旗袍 特展”,展出馆藏海派旗袍30件(套)。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费受限。上海大学博物馆藏海派旗袍百余件,长远 目标当然是给每一件旗袍都建立数字信息档案,但需要持续性经 费支持。

二是馆内人员专业能力受限。博物馆员工大多来自文物与 博物馆学、历史学、档案管理等人文学科专业背景,因此在设计 数字化项目时,会有创意受限,或对最新技术不了解等情况。

三是社会知晓度有待提升。自2019年起,陆续制作完成了 海派文化博物馆的三个基本陈列和所有特别展览的展厅数字化采 集和云展览的上线。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数字化品牌,总体上没 有达到数字建设应有的效果。

4.2发展对策

结合高校博物馆在数字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尝试 提出解决对策与发展建议。

一是多渠道申请数字化建设专项经费。近年来,国家文物 局大力支持博物馆发展数字化建设,例如上海有“社会力量兴办 博物馆扶持资金”等都有数字化建设的专项申请通道。

二是借助外部力量成立专业团队。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参 加行业培训,了解最新科技动态、优秀案例运用推介,同时结合 高校各学科人才资源、项目资源,发挥高校优势。

三是加入集成平台,借助官方打造的云展览展示集成平 台,扩大社会知晓度。如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依托国家 文物局政府网站搭建的“博物馆网上展览展示平台”、新华社与 国家文物局携手推出的全国博物馆“国云展”平台等。

海派旗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大学博物馆作为这批 旗袍的收藏单位,除了继续完善保存条件,提升保护手段之外, 还将持续挖掘旗袍背后的故事,记录旗袍使用情况,采集着装的 影像资料及相关人物传记等,充实藏品信息档案。同时,数字技 术在博物馆的运用也在不断迭代,随着藏品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更 新发展,通过对旗袍数字化展示,将代表着创新与变革的旗袍文 化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洋.博物馆“云展览”的传播模式与构建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0. (3),27-31

[2] 李佳铭,艾红红.数字、景观、对话:对博物馆“云展览”的解构分析[J]. 中国博物馆,2023.(1)

[3] 朱仲华,周坤.服饰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探索:以“衣冠大成:明代服 饰文化展”为例[J].文物天地,2020(12)

[4] 李明斌,徐景灿.轻裾随风:上海大学博物馆藏荣氏家族旗袍[M].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20-23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海派旗袍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来说说旗袍美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旗袍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