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理论在儿童医院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024-05-15 02:51关以晴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儿童医院空间设计使用者

关以晴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hospital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functional needs of medical activities, but also combine children'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esign strategy of children's hospit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ildren's medical space.

儿童医院设计不仅要满足医疗活动的功能需要,还应结合 儿童的行为特征与需求。本文以环境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 状儿童医疗空间的分析,研究儿童医院的空间设计策略。

一、引言

就医需求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作为接诊特殊人群 的儿童医院,在满足基本的医疗服务之外,关注医疗空间对儿童 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处于相对 不成熟的阶段,良好的空间体验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紧张和焦虑情 绪,也有利于提高就医效率、改善医患关系。然而,目前大部分 医院仍以功能设计为主要导向,缺乏对儿童行为需求的研究与考 虑。将环境行为理论应用于儿童医疗空间设计是改善当前医疗环 境的有效手段。

二、环境行为理论概述

环境行为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互渗透论、相 互作用论和环境决定论。

(1)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即人 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人在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这 种理论忽视了人对环境的认知、选择和改变,过于强调外界因素 对人施加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在建筑领域的思想为建筑决定论, 这种以空间设计为出发点的思维,忽视了人的行为需求,影响了 空间的可用性和吸引力。

(2)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的主要思想为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人既可以主动地选 择、改变空间,也可以被动地适应环境。乔恩·朗是环境行为学 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相关理论在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域掀起了人 本主义浪潮,引导设计师们在空间设计中更加注重使用者的体 验。吉布森认为人与环境不是简单的因果或交易关系,环境使人 产生感受,人们建立对空间的认知并产生情感,从而影响人类的 行为。人可以主动改变环境的思想是该理论的重要突破。

(3)相互渗透论

相互渗透论丰富了人类对环境作用的内涵:人类不仅通过 行为对环境产生反应,还可以对环境进行改变或改善,包括对于 环境性质和意义的重新思考。空间功能的改变将会影响到使用者 的行为、交往对象和社会环境,空间价值也得以再定义与再解 释。阿尔托曼作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人类与环境是相 互依存的整体,系统内的持续变化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人类与环 境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稳定的整体关系。以此为基础,阿尔托曼还 提出了环境的私密性和领域性理论,以满足人多层次的心理需 求。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行为与环境的整体性得到重视, 心理需求与认知被视为连接二者的桥梁。

三、儿童医疗空间现状及问题

目前,就医难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儿童医疗资源有限 导致医院人满为患,无论是在挂号处、就诊处还是等候区都有着 大量的儿童和家长。这种嘈杂、拥挤的环境给儿童带来了消极的 就医体验,加剧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同时也会降低就医效 率。

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建筑师们根据医疗模式的更新和环 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断优化医疗空间设计,迎合儿童喜好和需 求。大多数的儿童医院主要在装饰风格方面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例如采用明丽的墙面和瓷砖取代千篇一律的白色背景,用卡通人 物元素对走廊、等候区进行装饰,从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虽然 这些设计可以增加亲切感、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但对于儿童需 求的思考仍处于较为浅层的状态,人性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大 多数儿童医院的设计中缺乏空间与儿童的系统性思考,在环境行 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四、环境行为理论在儿童医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活动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设计时应将空间与行为视为整体,从使 用者的需求出发开展设计活动。儿童医院的设计应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以儿童在进行就医活动时拥有良好的空间体验为 設计目标。在当前的医疗空间中,嘈杂拥挤的医院走廊、漫长无聊 的候诊过程都会加剧儿童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合理组织空间功能和 交通流线可以缩短就医时间、改善候诊环境,娱乐区或阅读区的设 置可以吸引儿童的兴趣,从而优化儿童的就医体验。在细节设计方 面,应给予儿童人性化关怀。例如基础设施的配置以儿童尺度作为 依据,为儿童带来使用便利;对地面进行防滑处理,空间内各种形 体的边角选用圆弧角,减少儿童可能受到的意外伤害;室内色彩和 装饰元素的设计与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相结合,给儿童带来亲切感 和安全感等。儿童医院的主要使用者不仅包括儿童,还包括家长和 医护人员,他们对儿童的治疗和康复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儿童医院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家长和医护人员的使用需求,主要体 现于合理的建筑功能流线与空间组织。

(2)弱化室内外空间边界

根据环境行为理论,人与空间处于持续相互渗透的状态。 为缓解密闭空间给儿童带来的负面情绪,在进行医疗空间设计 时,应注重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门诊部、走廊、病房 等室内空间可设置盆栽,室内盆栽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 有利于调节空间使用者的身心状态。室内空间中合理开窗可以尽 可能多地采用自然光线,既有利于节约能源,又能够营造温暖、 舒适的空间氛围,使儿童感到放松和愉悦。

屋顶花园、庭院等室外空间的景观可以与室内的绿化相联 系,弱化空间的分隔感,强化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例如在上 海儿童医院中心的设计中,新老建筑围合成数个内部庭院,使室 内外形成连贯的绿化空间。屋顶花园、下沉庭院等开放式空间为 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放松休憩、亲近自然的场所,儿童可以在 这里奔跑、嬉戏,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进而促 进治疗和康复。

(3)丰富空间情感体验

丰富儿童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建立起儿童对空间的信 任,营造出家庭化氛围,使儿童感受到亲切和安全。建筑外形是 使用者形成空间情感感知的起点。主题化设计可以弱化儿童对传 统医院的刻板印象,初步建立起儿童与空间的情感联结,有利于 消除紧张情绪、分散注意力。内部空间设计应注重营造趣味性的 空间氛围。在大厅、走廊等公共空间可以设置小型互动装置或是 打造兒童娱乐区。适当的游戏可以改善儿童的心情,促进病情改 善,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培养思维的作用。

例如唯儿诺儿科医院以海洋中的神秘星球为设计主题,建 筑外形酷似空间站。内部空间以白色为主题色调与宇宙飞船船舱 概念形成呼应,曲线设计与室内装置体现海洋元素。儿童娱乐区 构建出海洋生物王国,游戏装置的设置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唯儿诺儿科医院的设计将儿童与空间视为 整体,设计围绕系统内的交互与反馈展开,体现了环境行为理论 中的相互渗透论。

(4)完善空间导向性设计

儿童医院的内部空间流线应当清晰,具备明确且富有趣味 性的导视系统,让使用者可以快速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根据 指示找到目的地。医院内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应具备辨识性,有 利于使用者识别空间、记忆空间,从而提高空间使用的科学性和 便捷性。儿童的空间和方向感知水平尚处在发育阶段,基于儿童 认知水平的空间导向性设计有助于建立起儿童的空间概念,促进 儿童对医疗空间和就医流程的理解,逐渐形成积极的空间体验。 例如瓦尔德希伯伦大学医院儿童肿瘤与血液病中心的室内装饰与 导视系统设计相结合,卡通元素融入空间叙事化设计,儿童在 “冒险”旅程中完成就医活动。

参考文献:

[1] 丁玉红 . 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策略 [J]. 安徽建 筑,2019,26(10):78-82.

[2]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02):30-33.

[3] 万融,卢峰.人本主义诉求之“人”的回归——乔恩·朗的环境行为学理论 介述[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5):77-82.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空间设计使用者
“法定许可”情况下使用者是否需要付费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抓拍神器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