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对闽南侨乡聚落街巷空间变迁影响

2024-05-15 02:51刘瑾魏秦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戴氏街巷宗族

刘瑾 魏秦

This article takes the overseas Chinese settlements in southern Fuj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focus on folk beliefs, ritual activities, clan system and related ritual space in the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stom—Space”, this article explain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Chinese settlements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analyzesthe impacts of folk beliefs and activities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ublic space of the settlements, highlights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clans and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space of the settlements, and reveals the enlightenments for benig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ettlement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活动丰富,在侨民与宗族制度的参与下 保持并发展了民间信仰活动的活跃。本文以闽南侨乡聚落作为研究 对象,关注侨乡聚落之中的民间信仰与仪式活动、宗族制度以及相 关的仪式空间,从“民俗—空间”视角解读闽南侨乡聚落空间的演 变特征,分析民间信仰活动对于聚落公共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的影 响,解读宗族与侨民在聚落公共空间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 探求在乡村振興战略下侨乡聚落良性发展与建设之路。

一、引言

南安在侨民带来的内外交流与宗族制度的参与下,仍保持 了丰富的民间信仰活动。面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传统侨乡聚落中 丰富的民间信仰活动与宗族活动,对公共空间的更新提出了更多 的要求.同时,如何在延续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的同时,符 合现代生活也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民间信仰活动

1.民间信仰活动的内涵

“民间信仰”是与宗教相区别的信仰,指人们信奉的各种 神灵,人们祈祷神灵为他们带来风调雨顺、延年益寿。在我国乡 村中,民间信仰是封建时期民众的精神寄托,在乡村的历史发展 之中,民间信仰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宗族制度、风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间信仰活动,对于传统乡村聚落 的内部治理、提升村民的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2.大庭村民间信仰活动与宗族活动

大庭村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宋末元初,戴氏宗族迁 居此地,族人日渐增多,形成村落。大庭村是泉州地区戴氏最早 的祖居地,是戴姓在福建较集中的聚居点。

在大庭村,民间信仰活动与戴氏宗族的活动是密不可分 的,戴氏的宗族活动自清代延续至今。戴氏宗族与政府在乡村 治理、民俗活动上形成了互为补充、彼此合作的关系。从民国 时期开始,侨民回国捐助,宗族的族长、侨领出面进行乡村治 理。新中国成立后,宗族作为封建遗毒被扫除。改革开放之 后,海外宗亲重建“宗亲会”并恢复戴氏宗族活动,重建的 “宗亲会”承担起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宗亲活动与民俗活 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大庭村的民俗活动,由戴氏宗族选出的香社负责组织筹 办,以年为周期,分季节进行,每年农历正月会进行相对集中的 活动;并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十六、四月初一、八月 十三进行活动。

同时,民间信仰活动的持续,增强了在外侨民对于侨乡的 归属感与依恋心理,促进宗族内部的交流与互动,而戴氏宗族对 于乡村公共空间的治理与建设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戴氏 宗族在对乡村建设进行投资与捐助时,对民间信仰相关建筑与空 间建设十分重视。

3.大庭村的民间信仰活动

在南安盛行对于“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多种民间信 仰,大庭村周边有凤山寺、寿山宫、待驾宫、后仔港宫、天赐岩 几座庙宇(图1):

(1)大庭村的祠堂、庙宇

诗山镇凤山寺是“广泽尊王”信仰的发源地,位于距离大 庭村约2千米的诗山镇,信仰范围通过闽南地区的华侨活动,扩 大到整个闽南地区乃至台湾、东南亚,并通过“分炉”与“再 分炉”,来联系凤山寺与各地区的分灵宫庙。寿山宫,中龛祀 广泽尊王、妙应仙妃,左龛祀“广泽尊王”信仰体系中“十三 太子”中的六太子——贵保双忠尊王,右祀玄天上帝和朝天圣 侯。每年二月、八月凤山寺迎香,寿山宫第六太子均随驾前往 参加谒祖活动。

天赐岩位于大庭村西侧山,初期祭祀清水真人,现岩内供 奉如来、观音、清水真人及多位神灵。自建寺以来,香火鼎盛。 待驾宫,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南宋最后一个幼主帝昺,乡 里的人们听闻皇帝将途经大庭乡水尾山下,即在大路旁赶建一座 简朴的行宫待驾,后以此名之。

后仔港宫,坐落于乌石潭湾山下,祭祀“惠泽尊王”。大 庭村每年小满期间由当年社首主持恭迎“惠泽尊王”巡游,至后 仔港宫,驱逐蚊虫、扫除虫害,祈求“五谷丰登,合境平安”。

(2)“线”型的民间信仰活动

“线”型的民间信仰活动,指在空间上,组织人群通过走 过一定的路径进行的活动,在大庭村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会由 香社组织排架队伍出巡,在“线”型的街巷空间中进行活动,如 下文提到的趁虫、接社、进香、巡境、游上元。

①接社:在农历十二月十六,香社组织人们到乡间的中界 线“罗车坑”,前任香社社首组织摆驾队伍送佛像至此,由新社 首接回侍奉,并组织演戏、观灯等活动。未来七天内,每天晚上 组织演习等活动,七天后,送诸佛像回佛庙。

②进香、巡境、游上元:每年大庭村会在正月初二组织进 香活动、在正月初三组织巡境、在元宵节组织游上元活动,是大 庭村相对重要的民俗活动。

进香前,香社会在进香的沿途张贴“路头帖”,进行告示。 正月初二早上,“清水真人”由“天赐岩”出发,由香主、善男 信女拈香以及小车队形成摆驾队伍。途中,邻乡会在沿路排壇 等火。进香队伍,会在一个较宽广地点,以前叫“火埔”,现在 在街道较宽敞处进行交火,“交火”是整个进香过程最热闹的场 面。进香的摆驾队伍将佛像与香坛送到戴氏家庙进行入庙仪式。

正月初三早上,会组织“清水真人”摆驾队伍,从“天赐 岩”开始,沿提前通知的境路巡游境内,村民在路边会设置香 坛,祈求平安。巡境完成之后,将佛像送回天赐岩。由社首和 “火头”占卜出散火的日期。在散火当天,由香主点薪火,并传 向各家各户,由火头把“进香大吉”的旗分发到村中各户,巡境 活动结束。

正月十五元宵节,香社人员在午后,请“清水真人”摆驾 队伍,开始游上元。用正、副两尊佛像分别形成摆驾队伍,以乡 间中界线分成两个片区进行游佛,经过村民农宅,村民会在门口 设香坛、放鞭炮。游佛完成之后两尊佛像同时回到天赐岩。

③移社,香社社首卸任。在农历十二月十六,社首请佛像 到自家民宅中侍奉,在家宅组织观灯、演戏、犒军等活动。第二 天早上,组织摆驾队伍欢送佛像至“罗车坑”进行“接社”活 动,完成一年的周期。

④趁虫:“趁虫”意为“扫除虫螟、虫蛾、虫蛹”,开始 前会发布告示。开始时,会安排待驾宫“惠济尊王”摆驾队伍出 巡,沿途敲锣打鼓,途经乡中5至7个地点,道士在这些地点进 行祈祷。村民也会在一旁念俗语进行祈祷。

(3)“点”型的民间信仰活动

“点”型的民间信仰活动,指在空间上,在某个地点集中进行 的活动,如宗族祠堂的祭拜、庙宇的上香以及多种在一个集中的空 间中进行的民俗活动。而在大庭村众多的民间信仰活动之中,是由 “线”型的活动作为线索,串联起各个“点”型的活动。

三、民间信仰活动与街巷空间

大庭村的公共空间主要类型有:祠堂和庙宇、广场、街巷、村口、河埠等,这些空间共同组成了大庭村的公共空间体系 (图2、图3)。大庭村的街巷空间体系由作为主要交通的街道 和次要交通的巷子组成。“线”型的民间信仰活动,以街巷体系 作为空间载体进行活动,如接社、进香、巡境、游上元、移社等 民族信仰活动,“线”型活动本身以及部分节点活动,对街巷空 间提出了要求,推动了街巷空间的演变。

1.民间信仰活动与街巷空间形态演变

在大庭村,街道主要是根据山地形态与诗溪的形态发展, 十字交错的主街道分布在村中较为宽敞的平坦空间。由于聚落空 间的聚集性较弱,大庭村形成了主街道联系建筑组团的街巷形 态,“巷”作为各个组团内部的联系空间,串联民宅与民宅、民 宅与田、民宅与道路。

街巷空间需要能满足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进香队伍巡游的空 间尺度。村内的“线”型民间信仰活动,都会由佛像以及村民、 香社等人会形成秩序井然、人群密集的队伍,这就要求巡游路径 上的街道较为宽阔,也让村内的主路都会贴近各个祠堂、庙宇。

街巷与民宅之间的空间除交通功能之外,需要在民宅门前 空间能设坛、放鞭炮等活动。进香队伍会与民宅之间,产生行 为联系。如游上元的活动中,摆驾队伍经过各民宅门口,民宅 中的村民会于门口设坛、放鞭炮。这要求民宅门前有宽阔的空 间,以供各种活动使用,而民宅的两侧与后侧的空间尺度则会 减小(图4)。

在“线”型的民族信仰活动中,途中会有一些节点需要进 行相应的活动,对街巷空间的节点与尺度的相应变化都提出了要 求。如进香活动中,进香队伍进入乡里边境的时候,会有一个 “交火”的活动环节,应在一个较宽广地点,以前叫“火埔”, 现在在公路边较宽敞处进行“交火”。这样的活动使得街巷空间 中的主街道在聚落边界处会形成比较大尺度的空间,甚至发展成 为乡村的广场等空间(图5)。

2.民俗节庆活动与街巷空间活力演变

民间信仰活动对大庭村公共空间的活力起到积极作用,大庭 村一系列民间信仰活动,为街巷空间以及部分祠堂与庙宇空间带 来了活力,为大庭村的公共空间维持了活力。如进香、巡境、游上 元,会在进香方向的街巷空间沿途张贴“路头帖”,取火完成返乡 里,沿途有邻乡排坛等火。次日安排摆驾沿既定的境路巡视境内, 为街巷空间带来了活力,增加了村落中各个组团之间的交流。

而民间信仰活动对大庭村公共空间的活力的影响也存在 着一定的问题:大庭村周边民间信仰活动在时间上具有“短时 性”,是在某些特定时间点下发生的活动。而日常在大庭村生活 的居民日渐减少,街巷空间的日常活力持续降低。

四、总结

1.民俗的变迁与宗族活动

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的大庭村,是一个集合了多种民间信 仰、宗族、侨乡地等多种历史传统的村落,而戴氏宗族一直以来 承担着大庭村民间信仰活动的组织,使得多种民间信仰与宗族相 辅相成。戴氏宗族参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迁,也影响着民间信仰 活动与乡村街巷空间的变迁。

2.民间信仰活动与乡村公共空间变迁

大庭村的民间信仰活动,通过周期性的“点”“线”的民 间信仰活动的组织,将大庭村中不同建筑联系起来;同时,在长 期的民间信仰活动与戴氏宗族参与的乡村治理下,乡村街巷空间 的节点、形态、尺度以及街巷空间与民宅的空间关系都受到了民 间信仰活动的影响。

大庭村的常住居民与公共活动日益减少,大庭村的民俗活 动与宗族制度就成为增加乡村街巷空间使用频率与活力的重要元 素。因此,在对民间信仰丰富的乡村的空间治理、更新中,需要 充分考虑到民间信仰活动与宗族活动,在空间形态上,需要考虑 到民间信仰活动对于空间的需求。需要把保存有传统民间信仰活 动的乡村公共空间建立在“民俗活动-宗族制度-日常生活”的 框架下加以分析,挖掘乡村中民间信仰活动等民俗活动与日常生 活中,对于空间与文化的双重需求,形成契合历史文脉与未来发 展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

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435)、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ZD01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露.民间信仰文化影响下的豫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探研[D].郑州:郑 州大学,2019.

[2] 潘淑贞.清代以来闽南宗族与乡村治理变迁:以南安大庭戴氏为例[J].福建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0-136.

[3] 戴景星,黄国盛.大庭千年古村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7:430.

[4] 李玉昆,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J].世界宗教研究,1997(3):6.

[5] 戴希朱.诗山戴氏族谱[M].上海:龙文出版社,2003.

[6] 苏彬彬,朱永春.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建筑的流布、组织及仪式空间:以 闽南慈济宫为例[J].城市建筑,2017(23):43-45.

[7] 徐野东.基于民俗节庆的公共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3.

[8] 耿虹,周舟.民俗渗透下的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特色探析:以贵州屯堡聚落 为例[J].华中建筑,2010,28(6):96-99.

[9] 于颖泽.闽南侨乡传统宗族聚落空间结构研究[D].华侨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戴氏街巷宗族
《武汉街巷回忆》手绘板插画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戴氏心意拳研究进展述评
雨中的街巷
戴玄之史学研究述略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以一则正统十一年商人家庭阄书为线索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