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问题的思考

2024-05-17 02:53杨会军程啟华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科伦理工程

杨会军*,程啟华,蒋 姝

(1.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2.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 江苏 南京 211167)

大学本科工程教育认证文件中,毕业要求第6条、第7条分别涉及“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针对专业实践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文件要求大学生具有评价其对环境、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应用工程伦理的视角分析专业工程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人类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伴生的伦理问题也对环境、社会、健康、安全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何在人类科技发展过程中平衡工程项目的“技术性”和“社会性”的问题,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教育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阐明了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1 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大学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是指工程师在从事工程项目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职业操守,包括对安全、质量、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的关注和尊重。工程伦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提高工程质量。工程伦理强调对质量的追求,确保工程项目达到最高标准,减少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②促进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强调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综合考虑,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工程;③增强公众信任。工程伦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工程师和工程项目的信任,提高工程行业的声誉和形象;④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是培养工程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和操守。

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主力军,因此,在本科阶段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工程伦理的概念和内涵,辩证地看待技术和伦理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先出现于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随后,德、法、英、日、澳、加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科院校也相继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发展模式和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1]。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明确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涵盖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浙江大学董小燕等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在国内传播工程伦理教育理念[2],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问题的重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部分国内理工科高校尝试并开设了工程法规和案例分析的相关课程[3-4],对工程伦理教育进行了探索性研究。21世纪初,国内理工科高校大多加入ABET并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工程伦理教育成为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内容,理工科专业教育中“重理轻文”的观念得以扭转。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工程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工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工程实践主体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正逐渐受到多个国家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科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工程伦理的人文教育。

2 对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问题的思考

2.1 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关系

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分别用于实现工程价值和社会价值。工程价值是“回答能不能做的问题”,社会价值是“回答该不该做的问题”,也涉及“选用什么方式做的问题”。

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之间是对立的。工程教育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或工具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伦理教育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主要考虑新技术对环境、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其可能存在工程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之间是统一的。工程教育通过技术手段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技术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伦理教育是从人文视角对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约束,以善御术,“扬技术之长,弃技术之短”,使技术始终走在向善的、福泽人类的发展道路上[5]。

2.2 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部分理工科大学已经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针对本科生开设了相关课程,或者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这些工作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程伦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工程伦理教育意识需要加强

虽然目前部分高校进行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应用和实践,但社会上存在着“重技术、轻伦理”的价值观念,仍有不少人认为伦理教育是从属于工程教育的,工程伦理在考试中也不是重点,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经常被忽视,甚至作为学生课下自学的内容。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足

理工科工程伦理教育和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育不同,工程伦理是在工程实践中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不能直接照搬专业的伦理学资源,而应该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伦理教育资源进行再创造,结合理工科专业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2.2.3 工程伦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当今高校教师的主力军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教师,他们学历高,擅长理论分析和学术研究,求学经历多是本硕博在校教育,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工程伦理缺乏深入理解,不能较好地适应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

2.3 理工科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的策略建议

2.3.1 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的内涵,增强工程伦理意识

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理工科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入以工程伦理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工程伦理的概念和内涵,从思想上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在大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中践行工程伦理准则,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决策。

2.3.2 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完善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理工科高校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理工科工程伦理教育中,可以借鉴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在课程思政教育已有机制和路径的基础上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高校应在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中体现出工程伦理元素,实现工程伦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开设相关的工程伦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另一方面,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引入一些真实的工程伦理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逐渐养成“技术+伦理”的思维习惯。

2.3.3 文理兼修,锻炼一支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师资队伍

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方面的教师和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其中,思政教师毕业于社科类专业院校,具有较强的社科专业研究背景,能较好地把握工程伦理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但缺乏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专业课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但缺乏工程伦理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因此,需要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通过文理兼修,锻炼一支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的工程伦理教学资源,确保学生对工程伦理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

2.3.4 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认知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校外认识实习、校外工程实践等机会,以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工程伦理不是书本上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和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道德准绳,提高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和判断能力,进而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自觉践行工程伦理的道德约束。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或工具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工程实践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更加突出,亟须在本科阶段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现状,阐明了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当前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伦理意识、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校外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猜你喜欢
理工科伦理工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子午工程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工程
工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