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日语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4-05-17 02:53任慧慧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日语民办高校

任慧慧

(成都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184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2]。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2020版教学指南”),将日语基础写作列入专业核心课程·日语技能课程。

1 民办高校日语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机构之一,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而且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与普通高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中国的民办高校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相较于公办、一本或重点大学,民办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民办高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是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毅力和持久力不足。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很高,热衷于参加各类竞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表现欲强烈,并在各项竞赛或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日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相较于“基础日语”“日语精读”“日语听力”等课程,“日语写作”被认为是边缘课程,不受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形式以“讲解例文-学生写作-批改评讲”这样的单一模式展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法错误,将写作课上成了精读课或是语法课,教学目标偏离主题,且缺少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使其获得学习乐趣和满足感,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2020版教学指南指出,外语教学要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内容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修刚(2021)提出,改变传统外语教学中以语言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核心。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4]。

2 民办高校日语写作课程改革的重点及创新路径

2.1 优化思政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

2023年5月,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5]。在外语教学中,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2023)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要注意破解“表面化”和“硬融入”问题。课程思政的主要做法是“挖掘”,是向内,而不是向外[6]。

首先,深挖教材中固有的思政元素,结合时事热点话题,提升问题设置的格局和高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的教学目标。以日语写作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写人记叙文时,在范文导读部分,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爱国心和价值观。在写作实践部分,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基于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征,可以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分析例文环节,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思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写作实践和评价部分,让学生体会表达的乐趣,从写作与口语表达中获得成就感。

总之,针对民办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课程思政融入写作课程要“三去三有”。即教师在讲授思政内容时要“去生硬、去灌输、去冷漠”,要“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思政内容以讲述与分享故事、讨论写作思路、实景考察或情景模拟、分析与解读范文等形式融入,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培养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如何做人做事紧密结合起来。

2.2 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教学核心,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2.2.1 立足指南,明确教学目标,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为指导思想,根据“2020版教学指南”的要求,实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核心,根据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

2.2.2 产出导向,实现民办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方式与写作课程相融合的新路径

从日语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日语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改变传统写作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提倡“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构建了“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的课堂教学流程,为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7]。POA理论是在我国本土外语教学生态下开创的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教师而言,将POA“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细化成具体的教学步骤,有利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观念。以日语写作课程为例,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时事热点新闻作为驱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相关的促成活动,例如讨论“如何将作文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比中日两国不同的表达方式等,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产出,即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而言,POA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战胜对写作课程的畏怯心理,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2.2.3 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0版教学指南指出,应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都有其不足之处,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更有帮助。外语教师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特别是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合理使用评价结果,有助于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互评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也是我国中长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2.3 强化数字化意识,建设数字化资源,构建智慧教育新形态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武世兴(2023)提出,以数字化构建外语教育新形态。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现从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普及,高校外语教学逐渐形成多元化、立体化、数字化等多模态呈现方式,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模态已是大势所趋。林洪(2018)认为,外语具有“工具”功能,如何真正实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需要丰富载体形式,其中就包括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以及混合式教学等[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优质的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技术,还要强化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提高数字化教学水平。以日语写作课程为例,在教学形态方面,教师积极选择优质的慕课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方面,教材是外语教学中最基础的要素,是外语学习者最重要的学习工具。一方面教学素材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另一方面,选取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的内容,不断完善线上资源以及数字资源的建设。在教研新形态方面,积极参与国家与省级虚拟教研室活动,构建本校相关课程的虚拟教研室及工作坊等虚拟教研体系。

3 结语

民办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优化教学流程设计,积极融入思政内容,注重启发式教学,深挖教材固有的思政元素,让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数字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具备教学反思和改革的能力。课程建设要持续提升“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以建设“金课”作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日语民办高校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