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2009-03-11 01:38周平健
关键词:数学味情境创设思考

周平健

摘 要: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乐学、好学、会学。有效的情境能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拖延时间,影响教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值得教师探究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思考;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 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4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毋庸置疑,“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时间,数学课堂“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为重要的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样一种不良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热闹情境的背后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境地,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理性地思考。

一、什么是好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于爬坡状态。好的情境创设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怎样创设好的数学情境

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创设好的数学情境,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心与主动的求知欲,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因此,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情境就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2.以选取合理的情境素材为前提。

情境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蕴涵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情境素材选取的恰当与否,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有败北的无奈和沮丧……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却没有得出“游戏公平”的结论。然而,不少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可学生在试验中却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也许上课老师并没有思考用瓶盖作素材,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可见,游戏中“盖面朝上或朝下”出现可能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对“形状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均匀,操作的条件是否相同”等因素的忽视,导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么又怎样出现“等可能性”的局面,结果使教学在“等”中走向“无奈”,使学生在“无奈”中感受“不公”。

3.以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为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的导入时,课件出示:小淘气欢快地推出一辆蒙着布的车子出来,揭开红布,内有9个苹果,接着右手一晃,手里又多出4个苹果。这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了小淘气的“魔术”以后,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可是学生只会往小淘气有“魔法”的手上考虑问题:小淘气会再次变出几个苹果?小淘气能变出其他东西吗?学生一直无法提出老师认为最有用的问题,即“小淘气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从情境创设的角度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以外,还在于教师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解决)反映在情境中的任务要求上。

三、数学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脱离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如果情境与现实生活脱离,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垂线认识》导入时,教师以谈话方式告诉学生:学校门前有两条街,一条是南北方向的商业街,一条是东西方向的通海街,两条街看作两条直线;相交就是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形;一种是横线上一竖但不相交。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细细分析,问题出在情境的创设上,现实生活与“直线”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认为“商业街”是不可能延伸到校园的,学生的生活事实与数学问题不够贴近,大的空间生活事实支撑不起两直线相交这一数学问题。因此,创设情境必须源自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事例。

2.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远离知识内容。

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

3.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思维本质。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提出思维含量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实质就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辨,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情境没有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或者没有什么思维价值,那么它是否模糊了数学课的本质呢?

4.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分离童趣童味。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那么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现代信息瞬息万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兴趣所在。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童话情境等。呈现的形式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情境的现实性、基础性、思考性、趣味性这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参考文献:

[1]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J].人民教育,2006,(8).

[2]夏小刚.情境创设≠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J].人民教育,2006,(9).

[3]王志民,庄幼民.课堂演绎不当尴尬由此而生[J].小学数学教师,2007,(4).

[4] 薛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小学数学教育,2007,(4).

【责任编辑 高洁】

猜你喜欢
数学味情境创设思考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