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009-03-11 01:38张素坤
关键词:合作交流学生主体科学素养

张素坤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教材与课程﹑探究与接受﹑预设与生成﹑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依托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用教材教;以探究为中心,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精心预设,灵活调整,促进动态生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与结果并重,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元平衡是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主体;合作交流;科学素养;多元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55-0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核心理念。

一、教材与课程:依托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者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总之,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探究与接受:以探究为核心,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现实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试图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的倾向,所有学习内容都想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不管时间是否允许,一味要求学生探究,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最终完成,有过程无结果的现象,或者最终探究的结果引不起学生的兴奋(探究的内容太浅)。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绝不能试图把科学探究作为唯一的方法,而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这样做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这就不必要求学生事事都按“发现”的步骤去探究。正如发现学习倡导者布鲁纳所说:“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犹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

一堂课,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总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其实,对两种学习方式进行平衡的观念早已体现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里。甲骨文的“学”字就含有从书本上﹑从教师口头上获取间接经验之意,而篆体的“习”字,则可比喻为从经验中﹑从个体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把这两种方式在时间上有节奏地加以配合,以学为主,辅之以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三、预设与生成:精心预设,灵活调整,促进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构想,生成则是课堂实况。当教师在课堂现场实施预设时,生成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生成符合预设,这种生成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反馈;二是生成偏离了预设,这样的生成则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变。此时,教师应以目标为核心,动态把握课堂,灵活变革预设,使其与学情需要更为贴切。这样,逐步改进的预设和不断涌现的生成便能在相互支撑、彼此促进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并非不要预设。恰恰相反,生成性对我们的课堂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强调“生成”先要解决好“预设”,不能等到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有着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关注学生。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研究教法,尽可能多地去预想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既要有预设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只有具备了沉稳的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机智和周全的课前预设,面对生成,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四、自主与引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学生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更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

自主探究应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自主不是“放羊”,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就要放开。如果只“收”不“放”,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反之,只“放”不“收”,也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甚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提倡民主,不等于百依百顺,教师应以学定教,顺学引导。

总之,自主探究是在课堂中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地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合作与独立: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影响交流质量的重要因素。交流前的深入思考和交流中的认真倾听是学生思维参与的两个主要标志。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无论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如何,都能促使合作交流有效的开展。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答案时,他就会自信地﹑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当学生经独立思考未果时,迫切的求知欲望和寻求帮助的心理,促使他有意识地去倾听﹑选择﹑吸取同伴的见解;当在独立思考中产生错误时,在交流中就会与同伴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辩论中修正自己。

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前要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或同桌、小组内先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面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正确理解别人的科学表达和科学观点。教师要关注和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接受和理解别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处,学会合理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学生主体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