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社会化问题解析

2009-05-13 08:09孙中琴刘进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矛盾中学生

孙中琴 刘进军

说到中学生,我们常会以少年气盛、梦幻未来之类的词语来简单地加以形容。其实,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尚已逐渐在中学校园里渗透、磨砺和碰撞,中学生心理社会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日益凸现。

一、中学生心理社会化的成因、内涵

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发生的积极的、有规律的、持续的变化过程。处于儿童期渐向青年期过渡的中学少年,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性情感得到显著发展。同时,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社会对中学的影响也逐步加深,中学生试图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从中寻求自我发展的欲望不断提升。与社会共通共融的心理发展走向和现实生活视野,是形成中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内因和外因。

所谓中学生心理社会化,就是指中学生在成长历程中对社会因素渐进敏感,并且力图认识、营建和改善自身所属“社会圈落”,从而建立起一种自我“成人意识”的心理发展情态。

二、中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矛盾表现

中学生心理社会化是一种青少年成长中的特殊心理现象,这种不定型的心理情势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与成人成熟的社会化心理尚有很大差别,其表现特征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系列矛盾。

(一)社会评价能力提高和缺乏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矛盾

随着中学生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及其在社会、集体中地位的变化以及理想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成人感”,逐渐具备了初步的社会评价能力,并且这种评价能力随着在校内校外所见所闻所想的增多而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从行为动机、道德面貌等方面来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而且评价标准带有很浓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其评价行为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自发的社会责任感而是源于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企求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呵护面,很少从符合社会利益与否的角度评判其人其事的对错,而且评价水平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身身上时,就会明显呈现出一点——其评价自我的能力落后于评价社会和他人的能力,至于评价中相应的社会责任意义就显得更为淡化。例如:在一次中学生心理行为调查中,有83.5%的学生因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但有72.2%的学生认定在报考大学时不会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85%以上的学生对拾金不昧行为予以赞同,但又有近30%的学生在没有人注意时捡到一百元钱会选择“自己用”。这里一定程度地揭示了中学生的上述矛盾状态。

(二)自立意识发展和自恋意识浓厚之间的矛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排除自我迷惘。在此期间,人们要思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我。中学生在“成人感”支配下,积极活动于青少年“社会圈”中,并且试图摆脱成人的约束和干涉,在言行上追求一种理想中的社会自由性,并从各方面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人们注重自己,承认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这种自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温室效应”中,中学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真正意义上的个性稳定性尚未形成,也缺乏自制力和忍耐力。在这种情况下,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是存在一定差距,而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或所求利益未合心愿时,他们就会本能地退缩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围墙”内:一方面对社会和他人再度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其中的利益冲突时,明显缺少社会协调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常会强加于人,此即典型的“自我中心意识”或曰“自恋意识”。弗洛伊德曾说:“自恋乃人生之大敌”——自恋意识容易使中学少年在社交中失去自我平衡,甚至走向心理社会化的逆反方向如厌学、厌世等放纵自我的极端。

(三)自觉竞争意识与逞强、保守意识之间的矛盾

时代的变化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广大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同时缘于家庭对子女各方面尤其是在升学竞争中期望值的升高,中学生已初步树立起立足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觉竞争意识。一项调查表明,高中生认为现代社会最应提倡的心理品行排在首位的就是“竞争”。但是,因为中学生自小处于家庭的“保护伞”下,同时由于其“社会圈”结构性与活动面的相对简单,使得中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在承载心理重荷的前提下——处于一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夹缝状态”。他们或多或少为自己设立了一定的竞取目标,并在相应的层面努力表现自我,追求成功的体验,以获取他人的认可甚至推崇。可是,有时有的中学生在某些方面很难表现自我或是为了过分展露自我时,又会做出超出日常规范的行为,逞强好胜,以一种反常的形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中学生在自我奋斗中受到挫折时,则易产生动摇,知难而退、变得意态消沉;纵然大部分中学生接受和认同自觉竞争观念、看重在社会发展中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普遍不太愿意面对挑战与冒险,同时也多是以传统的带有保守性的“中庸哲学”去为人处事,缺乏革新精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矛盾。

(四)正向从众心理和负向从众心理之间的矛盾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和独生子一代渐居主体,现今中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愿望,而且较前期中学生提早进入社交圈。许多青少年为了获求他人对自我的接纳,在一般情况下常会顺应众人的思想行为,加上目前中学集约管理下一些集体目标和共性要求的确立,也容易促其产生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中学少年十分自然地组合成一个个靠情感维系的群落,在这些“社会圈”中,他们的互动涉及面较广,包括了经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由于中学生具有易受外界和别人影响、易受暗示、易动摇、爱模仿等特点,他们在社交中的从众心理行为又出现了“正负相向”两者之间的矛盾:一部分中学生勤于学业,互帮互助,从总体上构成了中学生中的“正向群落”;另有一部分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误入不正当的社交圈,经常一同违纪、游玩,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轨青年打成一片,从而构成了中学生中的“负向群落”。中学生从中的选择、归属或转化,主要根源于自身对正负两向从众心理的是非判断标准和主体取向。

除以上矛盾表现外,中学生心理社会化现象还有诸多的矛盾层面,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中学生心理社会化的进程,并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行为。

三、中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社会化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在学校领域的一个侧面反映,对此我们必须从关心下一代成长的高度出发,正视并采取正确的策略疏导其现象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交指导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化的人,我们的中小学校

应当在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提高的同时,也注重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一个好的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乐园,它还应当作为一个社会雏形而存在。中学生心理社会化及其促成的青少年“社会圈”,在中学生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对此不能采取粗暴态度,如蛮横干涉、扼制反会增强其内聚力和反抗性,因而只能加以引导,鼓励他们以积极正确的姿态了解和参与生活,提倡多维交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交指导,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艺术,以通俗、生动、科学的教育形式使中学生学会理解、应用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从而在社交中努力做到与他人互敬互助,实现“自我和群我的统一”。

(二)切实重视学校心理健康育工作

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中学生心理社会化对中学生的成长可发挥积极作用,但其本身包蕴的诸多矛盾也极易引发中学生心理障碍,因此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组织开展各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锻炼中学生的意志、毅力、信念,使之充分体验各种社会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切忌简单地向中学少年灌输成人的社会化心理意识,而应将侧重点放在使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行为相结合的服务目标上,只有这样才会把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化解中学生心理社会化中的基本矛盾,使中学生从中受益。

(三)改善优化教育环境

单纯的集约化、封闭式的中学管理与育人环境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学生心理社会化发展趋向的要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太有利。学校应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活动性课程,并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加强和社区的沟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德教育、文体比赛、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同时,师长双方要构建科学的教育方式,加强与中学少年的心理沟通和交流,减少隔阂,缩小“代沟”,以良好的“社会人”形象对自身的教育对象予以人格示范和精神支持。通过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使中学生既感受到轻松和睦的社交氛围,又感悟到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压力,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寻求社会系统支持,完善中学生身心保障体系和防护机制

应该注重社会环境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媒体应传播有益于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广大中学生;政府和法律部门要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建立健全其保障体系。学校应加强内部环境清肃和周边治理,在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抑制、消除社会上不良诱因的影响;有关青少年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医疗机构应对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指导和支持,积极开展针对中学生的心理保健知识的科普活动,从而营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中学生心理防护机制,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宰,时代的变化使得这一代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挑战,并促使他们从中独立地作出选择和判断。中学生心理社会化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希图与社会共通共融的心理感应,它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识。为此,我们只有帮助广大中学少年维护身心健康,使之建立和强化正常的心理认知力和正确的道德取向,克服不良行为倾向,才会推动他们在成长中最终步入积极成熟的社会化心理境地,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化矛盾中学生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