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5-13 08:09孔海燕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含义文言文阅读

孔海燕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了许多很优秀的文言文,它们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对历史事件的宏观评述,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赞美,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意志等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些文章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言文中的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文言文较难理解,便以自己的“导课——串讲——翻译——总结”代劳了。往往是学生还来不及领会文章的内涵或哲理,就结束了教学。因此,这样并没有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相反却会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则可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双边关系,下面试谈谈笔者的肤浅体会。

一、“阅读”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古人云:“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它告诉我们,文章读熟了,其中的含义明白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拿到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师不作任何分析,只作提示与点拨,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结合工具书等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就会产生一种语感,如“……者”即“……的人”等,再读几遍就会慢慢体会到文章的含义。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只要反复阅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象吕淑湘先生说过的那样“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如果进一步在根本上重新思考,阅读,往往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容易找到解决的途径”。文言文与现代文所产生的年代不一样,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要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需不断阅读,不断地思考。正如朱自清《论朗读》中指出的一样:“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他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象白话诗文有时只听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要读懂有关课文中关键词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并能把这些东西融入文言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只有当学生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读出课文的停顿与节奏来;在阅读课文与理解课文的这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或提示,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那他们会逐步地从“已知部分”推测到“未知部分”的含义,这样,他们对所学的文章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不再会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相反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文言文的深刻含义。

二、可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中学阶段的大多数文言文,或者具有深刻的哲理,或者提示一定阶段社会的现实,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背诵是由“熟读”和“成诵”两个基本阶段构成的。“熟读”是“成诵”的准备,“成诵”是“熟读”的结果,所以,阅读在背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熟读阶段,可以采用默读、视读、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朗读对背诵的作用是最大的。朱熹曾说过:“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从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是很有科学根据的,从生理心理角度来说,因为出声朗读,能促使肌肉运动,刺激大脑,使大脑保持紧张状态;朗读时,其他事物就不可能在大脑中浮现,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一点上来了,从而形成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并且,由于自己发出声音和听见自己的声音这两种运动 同时进行,两种器官同时开动,所以对大脑的刺激效果就能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记忆就能加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反复朗读,反复琢磨,就会在熟读的基础上将课文背下来。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朗读,适当地在课堂内进行集体读、轮流读,利用适当的时机进行示范性朗读或利用录音磁带或光盘进行范读,还可以让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领读,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这样以便于学生模仿,受到感染,从而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前也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好问题;阅读不同的课文,则重点不一样,比如:记叙文要注意贯穿全文的线索,了解和掌握有关的事实,理清其记叙顺序;议论文要了解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结合重点进行阅读,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

综上所述,“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加强记忆,有利于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便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反馈能力,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妙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猜你喜欢
含义文言文阅读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虚荣的真正含义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