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网络平台 提高习作实效

2009-05-13 08:09牟联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习作交流作文

牟联发

摘 要 资源共享的网络为广大学生的习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自由驰聘的广阔天地。习作教学网络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人为搭建网络平台,引进广阔真实的写作对象,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实现全程性的思考与交流,优化习作教学过程,提高习作实效。

关键词 网络 习作

21世纪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正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行。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作教学效率低,学生习作能力弱;老师怵习作,学生厌习作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习作教学。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习作教学的网络化也初见端倪。资源共享的网络将为广大学生的习作学习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习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习作教学网络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人为搭建网络平台,引进广阔真实的写作对象,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实现全程性的思考与交流,优化习作教学过程,提高习作实效,让习作这朵艳丽的花朵在网络沃土上绽放!

一、开发网络资源,诱发习作欲望

网络是个多元化的空间,它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习作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和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同时网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习作材料的平台。如我在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习作《祖国江山多美丽》时,考虑到学生阅历有限,游览过祖国名山大川的学生就更少。因此,指导学生写作前,利用电脑上的网络系统欣赏并查找祖国一些旅游胜地的图片以及相关的介绍,如桂林的山水、四川的九寨沟、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这些美丽诱人的画面,形象的文字说明,再加上悦耳动听的乐曲配音,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由衷热爱,从而强烈地触发起他们内心的激情,诱发习作欲望。

二、凭借网络媒体,储备习作素材

一般而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为达到课标的阅读量要求,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上网阅读,把他们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他们自主感悟,赏析语言文字,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辨文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语感。

网上阅读,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类积累。从形式上,指导学生按“图文宝库”、“词汇宝典”、“语段宝卷”、 “思维宝塔”、“练笔宝石”、“名师宝藏”等栏目分类;从内容上,指导学生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分类;从文体上,指导学生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分类。其次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习作作者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同学、网友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定期在班级组织学生交流网上阅读后的收获。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好方法,背诵优秀诗文、优美词句,积累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等,丰富语言储备,为以后习作积累素材。为避免学生网上阅读流于形式,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搜索网络资源,筛选习作素材

“课标”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开阔视野,丰富见闻,拓展习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便成为信息社会作文教学面临的新课题。网上的习作素材图文并茂、五彩缤纷。如何让学生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习作素材,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要求学生写“可爱的猫”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阅读介绍各种猫的相关资料;其次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然后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接下来,找一找有没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优美词句;最后走出网络,走向生活,和生活中观察的猫进行比较,抓住特点,优化组合。这样,网上资料加上生活实际,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便成为一篇理想的习作。

又如2006年10月2日至4日,在重庆万州区举行了F2摩托世界锦标赛暨中美滑水明星表演,我让学生以此为题材进行一次网上习作训练。学生通过因特网,搜集筛选此次明星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开阔了眼界,激发了习作欲望,文思飞扬,写出了《中国队好样的》、《水上也有奇迹》、《水上飞人》等极富个性的习作。

四、创设网络环境,优化习作课堂

网络环境的创设,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容易动笔,乐于表达。网络作文教学过程,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开放。网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习作材料的平台。在上网络作文课《游金龙公园》时,考虑到金龙公园虽然是我们这里的风景名胜,但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去游览过,我就先让学生欣赏金龙公园风光片,边看边议论,学生产生了真实感情。利用网络资源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充实了他们的思想。因此这堂生活作文课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效果甚佳。网络化的作文教学的迅猛发展,更给作文教坛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人机互动、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营造出“愉快学作文”的轻松氛围。

五、依托网络媒体,增强习作评价

网络具有“在线评改”的交互功能,它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极大地增强了作文评改的实效性。

(一)学生评价

把学生的习作在网站上展示,每个学生都可以对网上的习作从字、词、句、篇、结构等方面发表看法,提出修改建议,写下评语。如:你观察仔细,描写运动会的词句很美;文章比较简洁,但条理很清楚;会用“列举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文字写得罗嗦……在这样的评价中,突出了“语文性”,提高了学生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习作能力。

(二)家长评介

家长对学生的习作委婉评价:习作有待修改提高。找一篇与学生习作内容相仿,但是写作水平略高一筹的文章发在学生习作之后。学生自己阅读其习作,自我反思,自觉地修改自己的文章。如学生写了《雷雨》后,让学生再看看家

长笔下的《雷雨》。学生通过这种对比式修改,提高了比较、辨析、反思的能力。

(三)老师评价

老师针对学生习作中的某一个问题,谈自己的观点,与作者坦诚交流。如习作其实是真实思想的流露,只有品行高尚,心胸开阔的人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从你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你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这种评价,突出人性,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换真情,提高彼此的人文素养。

(四)网友评价

网友在点评学生习作时,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如学生写了竹子,网友点评:你知道有关竹子的好诗、词吗?大家在后面跟了白居易的《养竹记》、郑燮的《竹石》……这种探究评价,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语文,把习作评价与语文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评价促进语文学习。

六、搭建网络平台,展示习作才华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沟通见解的平台。学生可以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也可以把学生习作打印出来,汇编成册,再配上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者老师写的序言,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可以推荐学生的作文在班级的“作文园地”、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刊出,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这些积极的做法,将为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持续的动力。

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习作教学,诱发了学生习作的内驱力,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则通过网络,积累了更多的习作素材,开拓了视野,打开了写作思路,使文章的立意更高、更新了;网络中便捷的论坛形式更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的平等模式也更好地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和教学相长关系的建立。此外,在网络环境下完成习作训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各个环节,以便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网络增强了写作的透明度,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实效。网络犹如肥沃的土壤,能使“习作”之花艳丽绽放,永不凋谢!

猜你喜欢
习作交流作文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