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天才教育一瞥

2009-07-24 08:51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少年班天才新加坡

汪 茧

新加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没有富饶广袤的土地,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新加坡政府一再强调,新加坡幅员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唯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在对人力资源开发上,教育是关键,新加坡的教育致力于栽培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发展各自的潜能。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对“天才”的教育应运而生,新加坡对天才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天

才教育计划”(Gift Education Program)中。

一、新加坡对天才的定义和培养目标

关于“天才”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加坡根据20世纪70年代由马兰德提出的被国际普遍认同的对天才的定义,并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认为:任何在以下某个方面超出常人的儿童都可被界定为“天才儿童”:(1)综合智能(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2)特定的学术能力(Specific Academic Aptitude);(3)创造性思维能力(Creative or Productive Thinking);(4)领导能力(Leadership Ability);(5)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能力(Ability in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6)心理活动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①

新加坡实施天才教育计划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基于教育因素的考虑。新加坡政府认为,由于学生的资质不同,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教育和同样进度的教育并不是公平的,天才学生需要更高水平的智力刺激。而在常规课堂中,由于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可能就会使这些学生对上课漠不关心,甚至捣乱、厌烦学习,变得平庸。新加坡教育学者认为这有损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对“人才”的浪费。二是基于社会政治因素的考虑。新加坡国家的发展依靠人力资源,对天才学生的帮助与培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天才教育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培养高水平的创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提高对自我卓越成就的抱负;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和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促进天才学生领导才能的发展。②

二、天才的选拔

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筛选分别在小学3年级和6年级进行。每年8月下旬,举行小学3年级天才儿童的初步甄别,其中名列前茅的5%可参加“入选测试”(Selection Test)。入选测试在10月进行,测试内容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前1%的学生进入4年级天才班学习。每年12月第一个星期进行6年级的选拔考试,参加者必须是在毕业离校考试中有3门或3门以上获得A级的学生(大约占小学毕业生总数的4%~5%)。三科或以上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面向6年级学生的“入选测试”,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综合能力测试。测试试题均由一些富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设计,测试过程尽量确保筛选的准确性,努力避免误选和漏选;同时还要确保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机会,尽量避免测试中的性别偏见。入选的天才儿童被编入普通学校的特别班(一般25名学生左右)。每年天才教育计划招收大约500人,到2007年大约已有1.15万人。③ 2008年开办天才计划教育的小学有9所,中学(School—Based Gifted Education)有7所,只有实施综合课程(Integrated Program)的学校才有资格招收天才儿童。④

三、天才的教育过程

新加坡天才教育实行“充实制”(Enrichment Model)教育方式,有的学者也称之为“丰富制”:即除上课外,课余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充实活动(Enrichment Activities)、个性化选择性研究(Individualized Study Options)、特殊课程(Special Programmes),以充实课程内容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1.“充实制”教育方式的特点

新加坡的天才教育课程采用充实制,舍弃了加速制。具体做法是:以小学和初中现有课程水平为起点,在保留主体(Regular)课程的基础上,对一些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加宽和加深。这一做法既保证了天才儿童离开充实课程后能够回归正常教学,又不至于给他们造成过重负担。为了使“充实制”课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上课的内容、过程、环境以及要取得的成果都有一定的要求。

2.充实活动

作为对充实制课程的补充,新加坡天才教育局组织了被称为充实活动的相关项目,目的是使天才学生自主选择,提高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小学4年级到中学4年级的各个年级都设有不同种类的活动。例如小学4年级的活动包括:计算机充实项目、小学数学高级讲习班、交通调查和超市参观等;小学5年级则设有:计算机充实项目、汉语营、创造性写作营、数学训练、通过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等。

3.个性化选择性研究

个性化选择性研究于2003年推出,取代了“个性化研究性学习”。它的目标群体是小学4、5年级和中学1、2、3年级的学生;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学会学习的技巧和写作与交流的技巧,主要使学生养成动手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对问题的研究能力。

4.特殊计划

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为那些对复杂问题有深厚兴趣,并有能力参与较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天才学生提供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天才教育工作小组与高校、工业部门和社区联系。这一计划包括科学、人文、创新计划、领导才能计划等。

四、加强天才儿童与大众化儿童的融合⑤

新加坡教育部为了让天才儿童与其他儿童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使其有更健全的人格,2007年该国教育部实施天才儿童(GEP)与大众化儿童(non-GEP)融合(Interaction)项目,鼓励他们之间通过各种途径交往,要求他们每天的课堂时间有1/3~1/2在一起度过,融合的途径有班级融合、课程辅助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课堂融合模式最先在南华小学(Nan Hua Primary School)和韬南小学(Tao Nan School)两校实施。南华小学把4年级天才班的44名学生与其他班的45名学生融合后分成每班33人的三个班上课(除了英语、数学和科学)。2008年,实施了天才教育的9所小学都已有这样的改革,教育部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模式,学校有权决定开放哪些科目,以及在混合班中天才儿童与大众化儿童的数量。天才儿童被鼓励参加至少一个课程辅助活动,教育部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彼此的感情,更有利于激起对同一兴趣的热爱。教育部通过对普通教师进行天才教育的培训提升学校教师素质来支持学校完成两类学生之间的融合。

五、启 示

天才教育,我国通常称为“超常教育”或“神童教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天才儿童研究中心施建农教授说,天才儿童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是指在智力、才能及非智力个性方面只要有一方面超出一般儿童即在此方面是天才,比如说一个孩子具有很好的美术能力、音乐能力等,这部分天才儿童的比例大约能占到10%~15%;狭义是专指智力方面,智商高于一般孩子,即有很好的数学、思维、语言能力等,这部分天才儿童大约占3%左右。天才儿童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数量,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如果按照3%的比例计算,我国约有600万天才儿童。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招收了第一批少年大学生,拉开了天才儿童教育实验的帷幕。1984年,天津实验小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学天才儿童实验班。次年,北京八中建立了中学天才教育实验班。至此已初步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天才教育体系。天才教育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天才教育做出了很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的困惑:一是概念和定义的困惑;二是教师与教材的困惑;三是天才教育的评估困惑;四是教育体制的困惑;五是天才人才的持续发展困惑。⑥ 由于这些困惑的存在和天才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以至于有许多学者一度呼吁停办大学少年班。他们认为很多天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只会数理化,人文价值观差,长大后平庸等。对此问题除了人们对天才的认识不完全外,很多是由于教育和心理研究方面对天才儿童缺乏足够的研究造成的。

研究者认为,新加坡对天才教育计划的不断改革值得我国天才儿童教育反思和借鉴的地方有三个方面。

1.培训专门的教师和编订专门的教材

教师和教材历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大支柱。优秀的教师不但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而且还能给学生以人格魅力、人文素质的感染,有时甚至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新加坡天才教育教师的选拔和教材的编写属于天才教育局管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名教师若想执教天才儿童,他必须通过推荐(或申请)、面试、试讲三关。对于新教师,则要求他们参加天才教育课程学习班。只有学习了天才教育的普遍原则、天才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提问技巧等内容后才允许他们上岗。此外,有关部门还定期举办各种天才教师短训班、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使教师能够经常与专家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政府还积极创造条件,为从事天才教育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提供与各国学者交流的机会,以保证天才教育的时代性。

我国天才教育的教师来自于优秀教师,但是聘请了教师以后,在如何培训、提高和稳定教师队伍方面还很乏力。天才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更需要经常性的职后培训和与国内外专家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教材可以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编写,并经过调查、跟踪,及时修订。

2.增进天才儿童与大众化儿童的融合

在大多数人心中,天才儿童是“神秘”人物,人们对他们充满好奇心,总以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而很多天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较快,不愿与同龄的人交流,比他年龄大的人常又不大接受他们的参与。在我国,对于天才儿童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采取的加速制,即常说的“跳级”的方式,这样他们极易产生心理矛盾,成为很多人认为天才儿童心理不健康的根源之一。对于这样的情况,除了老师、家长给予帮助外,还可以参照新加坡的方法,通过建立某些科目的混合班,使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改革选拔制度,加强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高考是指挥棒,大学少年班的选拔也是以高考的分数而定。这样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为了能进少年班,只为高考分数而努力,毁灭了天才儿童的创造力和对某些领域的兴趣,所以对于天才儿童的选拔更应强调综合知识和非智力因素,考试内容应单独针对他们而设。根据我国及国外的跟踪调查,有8~9成的大学少年班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公布少年班创办30周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少年班30年共招收31期学生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科大少年班前16届毕业生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20%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⑦ 从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兴趣和综合知识,将天才儿童从小变成考试机器无异于将他们人为地毁灭了。基于此,我国在对天才儿童的教育方式上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除了近几年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外,天才教育的教师、学校和主管机构应开展更多的创新竞赛来刺激和鼓励儿童研究;在提供机会方面可以和社会各界包括大学和研究性机构联系,让学生参与其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更好地在实践中学习。

注释

①董俊峰:《新加坡的“天才教育计划”》,《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第51-53页

②④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EB/OL].http://www.moe.gov.sg

③Gift scheme:Has it achieved the set goals?[EB/OL].http://www.asiaone.com/News/Education/Story/A1Story20071224-42268.html,2007-12-24

⑤New Initiatives to let GEP pupils learn,work,play with other schoolmates[EB/OL].http://www.asiaone.com/News/AsiaOne+News/Singapore/Story/A1Story20071102-33854.html, 2007-11-2

⑥孟现志:《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7期,第71-74页

⑦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九成以上获博士硕士学位[EB/OL],http://www.ah.xinhuanet.com,2008-3-18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康)

猜你喜欢
少年班天才新加坡
新加坡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天才的童年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