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在维—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2009-07-27 07:31闻素霞热比古丽·自克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年2期

闻素霞 热比古丽·自克力

摘要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关键词语音自动激活,语义通达,熟练程度,母语经验。

分类号B842.5

1引言

语音在语义通达中的作用是认知心理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拼音文字的研究表明,语音信息的激活是自动发生的,在词汇通达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在汉语方面。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字语义主要由字形表征的输入直接激活,语音在语义通达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小。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字形表征首先激活语音表征,语音表征的自动激活对语义表征的激活有很强的作用。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随着汉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汉字语义提取对语音编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但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其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是接受课堂教学,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更强调汉字形、义结合,不太强调汉字音、义的结合。对于第二语言为汉语的被试来说汉字语音在其语义提取中是否起作用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借鉴周晓林的实验设计,选择维-汉双语者为被试,考察语音在汉语语义通达中的作用。

本研究的逻辑是:如果语音在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那么在命名任务中应该获得语音启动效应。如果语音信息在汉语语义通达中起作用,那么在词汇判断任务中不仅应该观察到语义启动效应,而且也该观察到语音启动效应。

2方法

2.1被试

维吾尔族大学生46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28名),平均年龄为22.3±1.7岁。被试的母语均为维语。第二语言均为汉语。被试约从9岁开始学汉语,平时在学校里经常使用汉语,汉语熟练,汉语水平达到国家中级汉语水平考试7级以上。所有被试的视力正常或矫正正常,非色盲,均为右利手。

2.2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中三种条件的目标词都相同,但启动词与目标词构成三种关系: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音相同,如“职务与植物”;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如“树林与植物”:启动词与目标词无论语音还是语义都无关系(简称无关组),如“散布与植物”。按照实验任务本研究分成命名任务和真假词汇判断任务两部分。每位被试接受两种任务下的所有实验。

实验材料分成关键材料、填充材料和练习材料三类。命名任务由关键实验材料和练习材料组成,关键实验材料包含120个双字复合词,其中启动词为90个,目标词为30个(三种水平的目标词都一样);词汇判断任务由关键实验材料,练习材料和填充材料组成,其中关键实验材料跟命名任务一样包含120个双字复合词,填充材料120个(其中90个与关键材料无关的双字复合词作为启动词,30个假词汇作为无关词的目标词)。练习材料与关键材料的条件一致,包含7对词汇判断的练习材料和7对命名实验的练习材料,在练习阶段使用。目的是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

2.3实验材料

命名实验里只使用词-词的命名任务(90对)。词汇判断实验里使用词-词和词-假词汇判断(180对)。这些最终实验材料是通过预备实验的统计结果而选出的。预备实验采用五点量表,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依据三个指标对实验材料进行评定:(1)刺激材料的熟悉性程度;(2)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义相关程度;(3)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接近性程度。问卷测验的结果表明,被测者对所有实验材料都很熟悉(评定结果为4.9)、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义相关程度很大(评定结果为4.15)、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接近程度也很高(评定结果为3.98)。此外,还对无关启动词与同音启动词的笔画数进行了匹配。

2.4实验步骤

使用DMDX实验程序呈现实验材料。每个刺激词(白底黑字)都出现在显示器中央,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为100ms,被试必须在目标刺激出现后3000ms内做出反应,否则记为错误反应,依次进行下一组刺激呈现直到试验完成。要求被试对目标词又快又准地做出反应。实验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里完成。实验前先让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并进行练习,等被试完全明白实验要求后,才开始正式实验。被试的反应时和词汇判断任务的错误都由计算机记录,命名任务的错误则由主试记录。所有维吾尔族被试完成了命名和词汇判断两种任务。

3结果

实验所得全部数据结果错误率在20%以上的被试数据予以删除,这样,最后在词汇判断任务中37名维族被试的数据有效。命名任务中40名维族被试数据有效。在对反应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将反应时在±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予以剔除。对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按照实验任务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如表1所示。

在命名任务中,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2,78)=15.5,p<0.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与无关组相比,语音促进效应明显显著(p<0.001),语义促进效应不显著(p>0.05),语音相同条件和语义相关条件的差异显著(p<0.001)。对错误率的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78)=0.71,p>0.05。

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维族被试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2,72)=6.11,p<0.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语音促进效应显著(p<0.01),语义促进效应显著(p<0.001),语音相同条件和语义相关条件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错误率的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72)=1.19,p>0.05。

4讨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发现,维族被试在命名任务中,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读音相同时,被试的反应会显著加快。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时,被试的反应时没有明显地加快现象。这表明,在命名任务中只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

另外,词汇判断任务中,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时,被试的反应都显著加快:当启动词和目标词的语音相同时,被试的反应时也显著的加快。这表明维族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中,不仅获得了语义启动效应,而且也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本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与跟周晓林的实验结果不一致。同样的实验设计和实验任务,在不同民族的被试身上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本文认为,在命名任务中被试可能看到字形后就激活语音,未经过语音到语义的激活过程就报告出目标词的读音。所以语音的启动占据了优势地位,而语义启动词虽然激活了目标词的语义,但由于实验任务(只要求报告目标词的读音,命名过程不需要通达语义),所以目标词语义的激活对被试的反应没有促进作用。

维吾尔族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相对于无关组,语音启动词预先激活了目标词的语义,缩短了形到义的通达时间而促使了语义的通达。

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维-汉双语者在汉字识别的过程中语音是自动激活的,并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的通达。既然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主要依赖汉字字形和语义的结合而获得的,那为什么在本研究的命名实验中却获得显著的语音启动现象呢?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虽然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熟练汉语使用者,但他们汉语阅读水平(汉语熟练程度)低于汉族大学生。Guo等的研究发现,随着被试阅读水平的提高,汉字语义的提取对语音编码的依赖程度是逐渐减弱的,阅读水平低者比阅读水平高者更依赖于语音的借助。所以,本研究的命名任务中出现的语音启动效应可能跟被试相对较低的阅读水平有关。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维吾尔族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是拼音文字,有关拼音文字的很多研究已证明,语音在拼音文字的语义通达中起着重要作用。Wang等人㈣发现,母语经验能够影响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在他们的研究中。中一英双语者在英语词汇识别中更多地依赖它的形而不是语音。而韩一英双语者则更多地依赖语音。因此,本研究发现,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语义通达中起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母语经验影响了汉语识别中语义的通达机制。

5结论

维一汉双语者在汉字识别中语音是自动激活的,并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的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