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开拓独树一帜

2009-07-27 07:31车文博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智力思维

车文博

摘要林崇德教授著《我的心理学观》是一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化智力理论的专著。主要特点(1)研究前沿,具有创新性;(2)实证有力,具有科学性;(3)面对本国,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思维,智力,聚集智力理论,心理学观。

分类号B84-069

由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的林崇德教授著《我的心理学观——聚集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是一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化智力理论的专著。它不仅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会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必将在世界心理学有关领域引起反响。

综观《我的心理学观》,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1研究前沿,具有创新性

智力问题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也是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神经科学进展而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沿性的课题。

最近20年来,美国曾邀请多位专家对智力的本质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西方还出现五大智力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珀金斯的“真”智力、塞西的生态学智力模型以及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等。诚然,这些理论对于研究智力和开发智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们还只限于从某些侧面对智力的解析,并未真正揭示智力的本质。

目前,我国对智力问题的研究存在“五多五少”:(1)外国智力理论研究的多,中国智力理论研究的少;(2)一般智力研究的多,创造性智力研究的少;(3)智力量表研究的多,智力理论研究的少:(4)智力因素单独研究的多,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合起来研究的少;(5)开发智力研究的多,建构智力理论研究的少。

林崇德教授正是紧紧抓住智力理论这一前沿性课题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构建“我的心理学观”,无疑这是一个恢宏的工程和重要的创举。其创新在于:

首先,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林先生“我的心理学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就是说,继承不是对历史的重复和再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故不能把继承与因袭、照搬划等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没有创新的继承,也没有没有继承的创新。林崇德教授明确地说道:“我的心理学观,尤其是聚集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首先是对恩师朱老理论的继承,并在他提出心理发展四个基本规律的理论基础上不仅开展了思维、智力、心理的研究,而且在自己的《小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与发展》等一系列拙著中谈了体会,做了论证。”

其次,在对待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的态度上,林先生进行科学的评判和创造性的吸纳,以建构和完善他的理论。他说:“我的‘聚集思维结构的理论,也是在有选择地吸收着国际心理学界诸智力观。”在本书第二章中,对当今世界颇有影响的五种智力理论做了比较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观和“六艺”智力观具有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具体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因材施教、重视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统一这两个实质性的观点上。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多元智力”观认为七种智力互相独立、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六艺”智力观则强调以“礼”为中心的相互联系性;二是“多元智力”观的“未来学校”还处在实验阶段,而“六艺”已成了近千年的课程了。因此,加登纳的“多元智力”观缺乏内在的同质性和逻辑性。

最后,在对待因素论和整体论上,林先生依据唯物辩证法、系统科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多侧面、多视角、全方位探讨并建构智力结构的整体观和立体观的崭新理论,即“聚集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其基本理念:(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他认为,智力是由六因素(思维、感知、记忆、想象、言语和操作技能)构成的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智力个体差异表现在发展水平(正常、超常、低常)、发展方式(认知方式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组成类型(各种心理能力的组合和使用的区别)、表现范围(学习与非学习、表演与非表演、学术与非学术等领域)等四个方面,它主要由思维品质来确定,故提出“思维核心说”。(2)思维的三棱结构。认为人的智力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其思维结构的差异,而思维结构由思维的目的、过程、材料、品质、自我监控、非认知因素等六种因素所组成。这一“三棱结构”即“聚集思维结构智力理论”,展示了思维乃至智力结构的多元性:说明了智力主要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在自我监控的控制和指导下,在非认知因素的作用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能力。

2实证有力,具有科学性

林崇德教授的“聚集思维结构智力理论”除对历史至当代的主要智力理论做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外,还在近三十年来以理论为先导,采用ERP、PET、FMRI等先进方法技术和统计手段,对思维和智力结构和脑机制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增强了他的智力理论的科学性。

林崇德教授在《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中总结了他对思维和智力的行为研究的整个历程。包括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儿童青少年的数、形、语言三种能力的发展变化,即针对其数学和语文两种学科能力的特点进行行为研究。(2)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林崇德自己的思维或智力的“三棱结构”,从思维和智力的目的、进程、材料、品质、监控能力和非智力成分出发,揭示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和智力发展的趋势和特点。(3)最近10年主要围绕国际前沿的课题,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认知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新课题进行系列行为研究。这些行为研究不仅是林崇德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弟子们研究的汇总。而且是从各个角度和方向对林崇德的思维与智力理论的检验和完善。

林崇德教授及其弟子们除从社会层面探讨思维和智力的本质及其机理而外,还随着当代脑科学的巨大进展从自然层面探索思维和智力脑机制的科学规律。包括思维执行加工、信息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和自我监控等四方面脑机制的研究。实验研究表明,不仅验证了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具有三棱结构、六个方面的合理性,而且也从神经机制层面对聚集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3面对本国,具有实用性

几十年来,林崇德教授一直坚持“中国化与国际化”统一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思维和智力问题既重视宏观与微观的理论研究,也重视心理学面向中国本土、面向社会生活、面向教育实际的应用研究。

首先。林先生对国际智力心理学观点采取“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的吸纳态度,既不全盘否定,更不全盘照搬。他说:“中国人与外国人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普遍性;但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即有特殊性。如果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势必失去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外国智力心理学观点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应加人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使中国的国情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研究中,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能推陈出新,有所突破。这样,便是思维和智力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其次,林先生率先在我国大面积开展了中小学智力开发和培养。在《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中阐述了这一工作理论根据:(1)智力开发的突破口是个体思维品质的培养;(2)智力开发的中心环节是个体元认知训练;(3)智力开发的关键是个体学科能力的提高;(4)学校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阵地。近三十年来,林崇德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深感干预研究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成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发表四百多篇研究报告,其中10%以上的文章发表在中文核心杂志上。林崇德认为“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研究发现,教师素质与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由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所构成的教师素质结构模型。最后,林先生还提出要科学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等观点。林崇德课题组关于开展智力开发、教师素质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研究是林崇德教授智力理论光辉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其智力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的心理学观》是林崇德教授多年研究思维和智力心理学的科学的实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也是一部中国化心理学独树一帜的精品专注。我觉得,《我的心理学观》是值得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一部优秀读物。

猜你喜欢
智力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欢乐智力谷
智力篇
智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