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式”CEO更替与公司治理

2009-07-31 01:54仲继银
董事会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浪经理人董事会

仲继银

英美式的公司法和上市规则下,中国人能否把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在职业化的董事会领导和职业化的经理层管理之下做强做大,新浪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的观察坐标

与2001年6月王志东的“冲突式”离职相比,2006年曹国伟平稳接替汪延担任新浪公司CEO所引起的媒体反响和社会震动都要小得多(2008年12月,新浪宣布收购分众传媒资产,此收购截至2009年6月尚未尘埃落定,新浪本年改选董事会的股东大会也尚未召开,曹国伟CEO的任期理论上2009年5月届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新浪的CEO更替已经步入了一种正常轨道,可以成为中国公司职业经理人——CEO选聘方面的一个样板了?如果不是,还有哪些不足和可以改进之处?

两个7年的对比:全球CEO平均任期7年,新浪7年5任CEO

根据博思艾伦咨询公司2007年5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06年,全球范围内CEO的平均任职时间是7.8年,其中北美地区为9.8年,亚太地区为9.5年,欧洲地区为5.7年。全球公司逐步在从过去十几年来的“董事会与CEO关系”的不稳定状态(CEO离职率提高,平均任职时间下降)走向相对稳定的状态(CEO离职率下降,平均任职时间延长)。7.8年的平均在职时间为CEO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去实施一项他所创始的公司战略,同时也保持足够高的并购驱动型和业绩关联型离职率,以赶走那些业绩低下和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CEO。

从1998年底由王志东创建的四通利方和由姜丰年创建的华渊资迅合并正式成立新浪开始,7年之内5任CEO。新浪前四任CEO的平均任职时间是1.8年。曹国伟,到目前为止三年两个月,已经成为任职时间最长的新浪CEO了。

新浪CEO的平均任职时间为什么这么短?这么短的时间,即使是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互联网行业,也很难有一个成型战略的制订、实施和收效时间。但是,新浪一路走来,业绩似乎还不错,原因何在?是不是公司治理问题不那么重要,或者是良好的公司治理完全没有什么定式可言?

失败的第一次尝试:创业者与资本方合作,引进职业经理人

可以说,从一开始,新浪的创始人就有意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规范,把新浪纳入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之下。这种“有意”在多大程度是一种能够坚持到底的决心,可能当事人自己都很难搞得十分清楚。

出身北大和中关村的王志东与出身台湾和美国硅谷的姜丰年合力创建新浪后,两位一心做大新浪的合伙人,首先于1999年1月从投资方之一的华登国际聘来了茅道临(时任华登国际副总裁,是华登国际投资四通利方项目的负责人,并出任四通利方董事),担任新浪的首席运营官(辞去华登国际职务,以独立身份任职新浪)。1999年3月,又聘来曾在Oracle和Netscape任高级职位的沙正治出任新浪首任CEO(开始是与姜丰年联席,后在王志东支持下独揽权力成为CEO)。但是仅仅半年时间,沙正治因为意见不合、做事方式不同而退出,其聘来的一班硅谷经理人(CTO、CFO和COO)一并退出。

1999年9月新浪首任职业经理人沙正治的离职,没有像两年后公司创始人、CEO王志东的离职那样满城风雨,一方面是沙正治的职业经理人精神,和则合,不和则散;另一方面则是在当时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外部聘请来的经理人磨合不好而离去太正常了,甚至直到今天,外聘经理人与公司磨合很好而成功管理公司,在中国还是很少见的“新鲜事物”。

王志东被迫离职:中国创业者领教现代公司治理规则的生动一课

沙正治去职之后,王志东出任新浪第二任CEO,被沙正治晾到一边的王志东原班人马(CTO、CFO和COO)重新上任。但是,王志东的CEO职位也是“好景不长”,从1999年9月到2001年6月,不到两年的时间,王志东就被新浪董事会解除了CEO职务。王志东不服,双方矛盾公开,一度对峙僵持。这一事件当时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引起了社会轰动。媒体舆论普遍支持王志东,疾呼“这是创业意志与资本意志的对话”,网友就更是极为愤怒了。

抛开新浪董事会解聘王志东CEO职务这一决策在新浪战略和业务发展上是否正确不说,就董事会解聘CEO职务这一行为本身来说,在公司治理规则上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这一事件的轰动,反映出在当时的中国商业环境下,还很少有这种现象发生,人们对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规则——董事会具有选任和解聘CEO的法定权力,还不是太理解。

“赶走”王志东使新浪脱离了多数互联网企业都遵循的“创业者—技术迷”主导模式,进入了一种“目标漂移、不断追逐商海新浪”的状态。以至今天还有人疑问,网易是丁磊的,搜狐是张朝阳的,新浪是谁的?

从茅道临到汪延:内部成长起来的CEO开始掌权

茅道临,第一个投资新浪(前身公司四通利方)的外资机构代理人,转身成为新浪的职业经理人。2001年6月,茅道临作为新浪的首席运营官,在董事会解聘王志东时,“临危授命”成为第三任CEO。茅道临在这个位置上做满了两年,但仍然是任职没有到期就离职了,时间是2003年5月。这回没有像王志东离职时那样矛盾公开,公开的原因是个人原因,背后的原因有种种传言。媒体报道说,7名董事以4:3的比例投票通过了解聘茅道临的议案。主持这次董事会会议的是新浪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姜丰年,但是新浪管理层人员在决定茅道临去留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姜丰年当着茅道临的面给新浪管理层人员打电话,一个一个地征询意见。除了一位没有表态外,几乎所有的管理层都作出了反对茅道临继续任职的表示。

可以说,正是从这时开始,从内部成长起来的管理层人员逐步掌控新浪。此前的沙正治,是一次操之过急和失败的外部引进CEO试验,王志东是创始人和创业者身份,茅道临则是投资人代表和职业经理人双重身份。

新浪内部成长起来的管理层人员的第一位代表就是汪延。1972年出生的汪延,1989年高中毕业后去了法国,1991年认识王志东。汪延1996年从巴黎大学毕业之后回国加入了四通利方,创建了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并任该部部长,后任新浪主管中国区产品和业务拓展的执行副总经理、中国区总经理。2001年6月,王志东离开新浪后,茅道临升任新浪CEO,汪延升任总裁。2003年5月,茅道临离职,汪延升任新浪CEO,同时开始担任新浪董事。

汪、曹组合:新浪进入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双重职业化时代?

2006年5月,汪延3年的CEO任期届满,进入新浪10年之后,以不满35岁的年龄退居“二线”,把曹国伟推到新浪管理层的前台,出任新浪CEO。复旦大学毕业、并另有两个美国大学学位的曹国伟,1999年9月加入新浪,任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如果说,汪延是从四通利方时代开始的,可以算做是新浪公司的创业者之一,曹国伟则完全是新浪聘请来的职业经理人。相比新浪历史上的前三位CEO,汪延在职3年,曹国伟在职已经3年多,可以说新浪进入了由内部成长起来的CEO执掌的一个治理结构相对稳定的新时代。

不过,CEO选聘和更替机制的有效与稳定,需要董事会层面的变革。如果董事会处在股东冲突和内部矛盾之中,CEO不可能稳定。目前看来,新浪已经做到这一点,其标志就是主动让位和支持曹国伟的汪延最终出任新浪董事长。

在2006年5月把CEO职位交给曹国伟之后,汪延开始担任新浪副董事长,当时担任董事长的是段永基,另一位联席董事长姜丰年于同年3月辞职,另行创业。2008年3月31日作为王志东创建四通利方的投资人和支持者、长期幕后掌控新浪的段永基辞去新浪董事长、董事职务,汪延出任新浪代理董事长,并于5月正式出任董事长。

股权分散、高手云集的新浪公司能否从此长治久安?

作为内容为王、中国第一新闻门户的新浪网,在中国以至全球华人世界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股权分散、董事会和管理层里都是高手云集的新浪能否从此长治久安,对于中国公司走向股权分散、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的步伐会有重要影响。

新浪注册地在英属开曼群岛、上市地在美国纳斯达克,主要业务在中国,主要人员是华人。英美式的公司法和上市规则下,中国人能否把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在职业化的董事会领导和职业化的经理层管理之下做强做大,新浪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的观察坐标。汪、曹组合下的新浪,已经凭借分类董事会设置和毒药丸计划,成功阻击了一次盛大公司的“入侵”,并正在进行重大的交易(收购分众传媒的核心资产),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调整和治理结构演化,非常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猜你喜欢
新浪经理人董事会
猴子虽小
花粉交流
董事会规范高效运作需“闯三关”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
新浪观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