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的研究展望

2009-12-11 07:47周爱保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效应

周爱保 赵 鑫

摘要过度自信是个体高估自身判断精确度的一种认知偏差。过高估计和过高定位作为过度自信的两种主要类型被认为是个体在评价其绝对能力和相对能力时的表现。一般认为信息加工的偏差与判断误差的无偏性是造成过高估计的主要原因。自我提升动机、权重差异与信息的差异被认为是产生过高定位的原因。但是过度自信的这两种类型却在不同难度的任务中出现了分离现象。最近,研究者提出了贝叶斯过度自信,用贝叶斯推理对不同任务中二者的分离进行了整合。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心理机制、过度自信对决策的影响以及过度自信中的个体差异研究将会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过度自信,过高估计。过高定位,“简单一困难”效应,贝叶斯推理。

分类号B848.4

人类的认知机制是有效而且富于适应性的,但是也经常犯错误。当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常常会出错,过度自信(overconfzdence)就是这种现象之一。

由于过度自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所以对于过度自信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过度自信进行定义,第一种定义认为过度自信是个体高估自身实际能力、表现、对事件控制水平以及成功几率的一种认知偏差,研究者称之为过高估计;第二种定义认为过度自信是个体认为自身(能力等)要高于其他人的一种倾向,研究者称之为过高定位(overplacement,OP)。过度高估是个体在评价自身绝对能力时所表现出的过度自信,而过高定位则是个体在评价自身相对能力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过度自信。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的这两种主要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二者的分离与整合进行简要的介绍。

1过高估计

1.1过高估计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过高估计现象经常会出现在以下几种情景中:人们常常过高估计自己完成工作的速度:人们时常过高估计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学生常常过高估计自己在考试中的表现。

1.2过高估计的测量

对于过度高估的测量。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为二选一的常识问题。被试通常要求回答20至300道具有两个选项的常识问题,如“以下哪个国家的人人均寿命比较长?(A)阿根廷,(B)加拿大”。在回答完每一道题之后。还要求被试报告自己答对该题目的信心水平,“你答对这道题目的信心为多少

%(50-100%)”过度高估为平均自信水平(averageconJ~nce)与答题准确率(accuracy)之差,即:过度高估(0E)=平均自信水平一答题准确率

早期的研究发现H:在回答二选一的常识问题时,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Lichtenstein等人指出:当被试报告自己的平均信心水平为70%时,其准确率还不到60%;当被试报告自己的平均信心水平为90%时,其准确率仅为75%。

1.3过高估计的原因

什么原因造成个体在评价自身绝对能力时的过度自信?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两种解释:(1)信息加工的偏差性;(2)误差判断的无偏差效应。

1.3.1信息加工偏差说

早期的研究者认为信息搜寻策略与动机因素是造成过高估计的主要原因。个体在做出判断初始,首先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信息并得到初步的答案。接着,个体将在记忆中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最初得到的答案。而联想记忆的机制会促使个体依据最初的猜想去搜寻信息,而判断者一般会认为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不存在偏差的,因此会更加支持自己最初的猜测。在许多情况下,动机因素会增加这种偏差。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智慧的、知识渊博的,因此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所选的答案是正确的。

1.3.2误差判断的无偏效应

这种观点认为在判断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包括:个体在评价有效信息时,对不同信息源预测效度的估计存在偏差。以及这种测量个体主观自信水平的方法本身所存在的缺陷。研究者认为,准确率与自信水平都受随机变量的影响。对于准确率而言,即使好的信息有时也会导致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而对于自信水平来说,人们对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质量的判断本身就存在一些非系统的误差。

2过高定位

2.1过高定位现象

研究发现,人们不仅在评价自身绝对能力时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而且在评价相对能力时也存在着这种倾向:93%的美国司机和69%的瑞士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要优于自己国家其他的司机;公司37%的职业工程师认为自己的能力位于该公司所有工程师的前5%。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习惯上把这种过高定位现象称之为“优于常人”效应(6etter-than-average effect,BTA)。

2.2过高定位的测量

过高定位的测量研究者倾向于采用10条目测试题,即被试首先要求回答包含10道题目的测试题。在被试回答完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分别评价自己与随机挑选的另一名被试即对手的表现。如“你认为自己在这套题上的得分应为多少?”“你认为你的对手在这套题上的得分为多少?”

2.3产生过高定位的原因

为什么个体在评价其相对能力的时候会出现过高定位的倾向?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者们一直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相继提出了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和信息差异理论。

2.3.1自我提升理论

早期的研究者将自我提升动机作为解释过高定位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人们乐意用积极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自己。Taylor和Brown指出:人们知觉自己的积极品质要好于同伴,这种积极的错觉,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这种错误的观念,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3.2权重差异理论

权重差异理论认为。当个体将自身的能力、成就、经历某些事件的可能性、在合作中的贡献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机率等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个体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多考虑比较目标的能力、成就和在合作中的贡献等,而很少考虑甚至忽略比较对象的能力、成就和在合作中的贡献。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研究者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这种权重的差异是造成个体过高定位的主要原因。

2.3.3信息差异理论

信息差异理论认为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个体相对比较对象而言,拥有更多的关于自身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个体可以对自身能力、表现等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而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是建立在缺乏相关信息基础之上的,所以评价的结果更多依赖于对比较对象所在团体平均水平的猜测。那么,当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表现等高于他所猜测的比较对象平均水平时,就会出现过高定位现象;而当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表现等低于他所猜测的比较对象平均水平时,就会过低定位的现象。

3过高估计与过高定位的分离与整合

3.1“简单-困难”效应

过高估计与过高定位的分离

关于“个体如何评价自身的能力?”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得出了这样两种结论:“优于常人”(BTA)效应和“过高估计”(OE)现象。同时,研究者们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优于常人”效应和“过高估计”通常描述的是相关的,甚至是相同的一种现象旧。

但是最近研究者却发现,在不同难度的任务中,过高估计与过高定位却出现了反转现象:在简单任务中,个体评价其相对能力时往往会表现出过高定位倾向,在评价其绝对能力时却表现出过低估计倾向;在困难任务中,个体评价其相对能力时往往会表现出过低定位的倾向,但在评价其绝对能力时却表现出过高估计的倾向。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简单一困难”效应。

这种不一致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研究中:吸烟者通常会过高估计自己患肺癌的几率,但却认为自己患肺癌的几率要小于其他吸烟者。在对美国人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美国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遭遇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但与其他国内人相比,却认为自己遭遇恐怖袭击的可能性要小于他人;同样,在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后,对国人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大多数中国人一般会过高估计自己感染SARS的可能性,但与其他的国内人相比,他们却认为自己感染SARS的可能性要小于他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转现象?如何来解释过高估计与过高定位的分离?最近。Moore和Healy在研究中用贝叶斯推理(6ayesian inference)来对过高估计与过高定位的分离现象进行了解释。

3.2贝叶斯过度自信-过高估计与过高定位的整合

贝叶斯过度自信的基本假设为㈣:每位被试i单独接受相同的任务,在任务中的得分为xo每位被试的得分x;为随机变量X;的值。在这里,XI=S+Li。其中,S表示任务的难度,L为“运气与能力”。在参加任务前,所有被试一致认为S的密度函数为1r,而对于他人(对手)j(j≠i)来说,A的密度函数为£,Li的密度函数为g,Li分布相同且相互独立。令E[s]=u(E[,]表示被试对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在完成任务之后,在被试i没有获得自己得分前。被试一般是通过变量Yi对自己的分数进行估计。在这里,Y_=xi+Ei,其中Ei为随机误差,X的分布取决于xi的分布。

基于上述假设,Moore和Healy认为:如果Efx;lyi]>xi,那么被试就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表现;反之,,被试就会过低估计自身的表现,则被试表现出过高定位,如果E[x;lxl]>xl,则被试表现出过低定位。Moore和Healy在其模型中指出:每位被试i在接受任务前。在完成任务并得知自己的得分xi后,被试开始重新认知S和L,因为被试并不知道他人j的分数,所以他对Li的认知保持不变,因此E[IxI]=E[slxi]。假设在简单任务中,被试i完成任务后获得的分数高于其期望值(xi>U),这时,他一般会将获得高分归因于好运气(L1>0)或任务难度低于其期望值(s>u)。如果他将获得高分完全归因于任务的难度,E[six]=Xi,那么将不会出现过高定位倾向。因为任务的难度对所有的被试来说都是相同的;如果他将获得高分部分归因于自身的运气,所以这时会出现过高定位倾向。同样在困难任务中,如果x1

4研究展望

4.1过度自信:固有的认知偏差还是信息的偏差?

综上所述,尽管以往过度自信的研究的数量不少,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以往研究者总是热衷于对过度自信现象的探索,而对其产生的原因缺少系统的分析。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研究者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早期Hoch以及Larrick等人认为[6,-81,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是由于个体在判断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差所导致。所以在不同性质的问题中个体所表现出的自信水平是不同的:Kruger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过度自信是由于个体固有的权重偏差造成的。这些研究者大都强调过度自信是一种固有的认知偏差,是由于个体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而一些研究则认为,个体在社会比较中产生过度自信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些研究强调过度自信产生的客观原因。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去探讨这两种原因对过度自信共同的影响,即不同性质的问题和信息清晰度之间是否存在着交互作用。

4.2过度自信:内在的心理机制?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过度自信现象的外在过程的描述上,如研究者对过度自信原因的探索,无论从最初的信息加工偏差说还是到目前的信息差异理论。都只是对这种过度自信现象的外在描述。而缺乏对其内在的认知过程和相应的心理机制的探讨。而Moore和Healv在2008年的研究中提出了“贝叶斯过度自信”,对过高定位与过高估计的分离进行了整合。那么,贝叶斯推理是否可以对过度自信现象进行解释?将有待于后续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4.3所有的人都过度自信吗?

先前关于过度自信的研究中,很少有人考虑个体差异对过度自信的影响,个体差异大多被看作误差项而被忽略。是否可以通过探讨个体差异与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来对个体所做的决策与判断进行预测?例如人格特质与过高估计、过高定位的关系,个体的归因风格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猜你喜欢
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画与理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世界经济展望中的中国效应
偶像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重点回顾
多米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