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实用性探发培养大学生就业“四会”能力

2009-12-25 08:54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沈 玲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就业难,从社会实用性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四会能力”。文章首先陈述了研究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现状,并对“四会能力”的定义和现实意义做了较为详实地分述,最后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四会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实用型人才;四会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067—02

一、研究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全球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受到冲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全社会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之实现就业理想显得极为重要。在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社会,其实质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个人能力的竞争。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和市场经济体制特点,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四会”能力:善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的社交能力、实践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现状

1.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大学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占当代大学生总数的比重较大。从小生活上依赖父母照顾,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上依赖老师的计划和安排指导,缺乏主动积极探索思考的学习态度,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弱,不懂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不知道在学习中运用学习方法和策略。

2.缺乏沟通的社交人际能力。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有的学生霸气十足,语言粗俗,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他人与人合作的精神,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3.实际操作能力弱。大学生是当前就业职场的主流,属于社会中的高知识阶层。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公众意识淡漠。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知识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知识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理解和应用。其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失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十几年形成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养成了“等饭吃”的“懦夫懒汉”的不良习惯,课堂上不愿意主动积极地思考质疑、回答问题。缺乏大胆怀疑、质疑、探索的精神。

三、“四会能力”定义和现实意义

1.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所谓自主,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独立学习,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是否具有竞争力和巨大潜力,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

2.社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社会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这说明人类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需要社会交往的。当代世界是交际的世界,大到民族国家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离不开交往。21世纪各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公关意识的综合素质,有效的社会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沟通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个人的组织能力,预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广泛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赢得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是正确、有效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3.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能力。个人能力形成于社会实践、体现于社会实践、同时又发展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融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之本。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国际竞争的要求、改革中国教育现状的要求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总体期望和要求。同时它也是大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准备所具备的必要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丰富知识结构,还能使大学生增强成就感和提高学习的紧迫感与自觉性,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信念,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以后的就业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社会实用型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四会能力中,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教育的关键因素,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点和根本任务。具有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四、如何从社会实际培养大学生“四会能力”

1.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针对当前社会实际人才的需要,高校应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以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改革,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增开选修课或辅修专业,引入反映当代先进、热门和实用性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强化专业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构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都可提出研究探讨的问题,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情境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不断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积极思考,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教师更要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心理品质,成为具有敢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开展丰富校园文化,培养综合能力

(1)定期举行各种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学校要不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增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坚持实施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从而促使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去,在自身的努力下,初步懂得如何做一项科研课题。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适应21世纪新形势的需要。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精神教育。高校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通过积极开展课外教育,举办各种竞赛、讲座、英语沙龙、书画展、专题报告、文艺汇演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既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又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并懂得和谐相处,宽容、理解和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学生高尚情操得到陶冶,艺术品位得到提升,真正达到了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的完全统一,为社会培养了实用型人才。

3.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

学校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志愿者行动等为载体的活动,把学生直接推向社会,让学生了解、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使学生既认识了社会,又认识了自我,缩短了校园与社会的距离,适应现实社会,正确定位择业,勇敢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巧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8).

[2]洪学银,李亚娟,王川.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张氦铟.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理论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4]李新慧.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1).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