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

2010-02-18 00:11张永华毕方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4期
关键词:挫折孩子教育

张永华 毕方明

成功是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需要,成功教育在今天仍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精神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实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成功的教育。

成功教育主张教师和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以发现每个人的可爱之处。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欲望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无可争议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对成功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执行起来更是走样,把成功教育理解成无原则的单一式的“娇纵教育”。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每位教师要用心赏识每一位学生,甚至有地区倡导“无批评教育”:要赏识学生错中的“美丽”,要教学生学会赏识别人。于是不难发现教师忌讳对学生使用任何批评的字眼,更不敢稍有责罚,生怕被人扣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帽子,当学生犯了严重错误甚至触及法律底线时仍然要和颜悦色、不能训斥。没有挫折的教育怎么能算得上完整的教育呢?如果学生从小就不懂得尊重事实、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真实感受,没有是非的基本尺度,哪里会有真正的自尊可言呢?

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可以说是相当顽劣的,对于他的错误和劣习就不应该而且也不值得“赏识”。一味地赏识与纵容可能会使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教师只说学生的好话,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蒙蔽学生辨别正误的眼睛,失去是非辨别机会,会使学生变得怯懦、退却、逃避、暴力、侥幸,形成人格缺陷,经受不起任何批评与指责,经受不起小小的失败;有的会发展到自我膨胀的地步,甚至在社会没有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报复社会、伤害他人。这就不难理解诸如许多的学生受了丁点儿委屈便对家人或者委屈的“制造者”大发雷霆,乃至疯狂发泄,导致杀死他人或者自己亲属甚至父母、老师;学生一旦身处逆境便悲观绝望,常常冲动地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完全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们不仅要问:如今的学生怎么了?何以变得如此脆弱?为什么有些学生会突然出走或是动了轻生的念头?不可否认,廉价的赏识、无原则放纵是造成这些悲剧的重要因素。可见,这样的“赏识”已经扭曲了赏识的本意!

所以今天有必要认真地审视一下“成功”的真正内涵,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单纯的赏识肯定不是成功教育,过分的表扬是对学生的娇惯、放纵。赏识要分清学生的年龄阶段。因此,成功教育除了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信、进取外,还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融入一定的挫折教育,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体验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社会形态的发展使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独生子女这一代人难以避免地承受能力显著降低,即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见不得一丝风雨。一旦遭受挫折,他们的心态就很容易失衡,导致诸多变型情态。矛盾的焦点或许在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青少年心理的日益脆弱的矛盾已经日趋明显并且加重,教师究竟应当怎么办?

在韩国,一些父亲从小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诸如孩子跌跤了,哪怕鼻青脸肿也让他自己爬起来决不去搀扶,这被称为“狮子育儿法”;孩子要出去玩,便讲好自己走,否则便立即回去,对哭闹乃至赖地打滚坚决不予理睬;孩子想要的东西,他首先分清有无必要再决定是否满足,这样可从总体上控制,总会有一些要求遭到坚决拒绝……

上面提到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形成这样的启示:对孩子进行鼓励为主的教育的同时,加入少量的惩罚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试想,一个从小到大从没经历过哪怕最小挫折和些微风浪的人,如果在他以后的生活中突遇稍大些的风浪,他能不惊慌失措、胡乱作为吗?孩子只接受表扬,不接受批评,孩子的人格会健全完整吗?所以说挫折教育就像是给学生打的“免疫预防针”,用小的感染来激发其自身免疫功能的建立。

在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的同时融入挫折教育,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挫折教育具有的许多教育功能,富有深广的教育价值。

1)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耐挫能力。这是说良好的挫折教育能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调节心理平衡,产生新的情绪体验,以增强耐挫能力。比如,有时候针对一些具有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心态的学生,有意创设一些其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而导致失败的情境,然后因势利导,促其自我反省,让他们认识到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矫正自己不良的心理倾向,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应该通过谈话、疏导等方式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提高信心、增强勇气、直面困难,帮助他们提高发展自我的才华。

2)有助于学生扔掉“拐棍”,独立发展。学生要逐步长大并进入社会,到时他们面对的环境和学生时代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对他们的行为时时称好,强大的心理落差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并没有完全与学生时代“断奶”,可能造成今后生活的艰辛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还可能因常受挫折而自暴自弃,甚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去报复社会。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经验丰富、老练成熟,容易珍惜奋斗的过程、胜利的成果,容易体察事理、善解人难,容易变压力为动力,化挫折为契机,迎接新的挫折,步入新的航程。

3)有利于调整强势认知,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长期的成功使学生形成“我永远是强者”的思维定式,不肯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某些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难,甚至毕业后成为“啃老族”。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经受一定挫折,可以起到“预防针”的作用,增强学生“免疫力”。挫折教育自始至终是实实在在的情境教育,最容易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比如灰心的、悲愤的、羞愧的、酸涩的、自信的、自豪的等形式的内心体验。这样就十分有利于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可控性的情感教育,以便收到挫折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之,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结合作、谦卑大度、坚韧执著、永不放弃,这些都是学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而成就这些精神气质的绝不仅仅是靠一味的赏识。教师在正确用好赏识这一教育艺术的同时,必须通过适时适度的挫折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处波折而不惊,成为生活的强者。

猜你喜欢
挫折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挫折使我更坚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