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养成教育探索

2010-02-18 00:11赵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4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因材施教行为习惯

赵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养成教育的探索,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

这一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中心小学文明学生标准》《刘房子煤矿小学文明班级标准》等,学校制定了《刘房子煤矿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使得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3 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组织学生成立“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等,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天地,创造熏陶的氛围,提供教养机会,锤炼道德行为。

4 注重多角度因人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人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学校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的,要注意树立其远大理想……

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学生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 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做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总之,小学段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因材施教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