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0-04-04 04:34黄晓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重庆资源

黄晓梅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的行业。包括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如图书报刊印刷业、影像音像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如电影和报刊发行业、图书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如大众娱乐业、广播电视业、报刊出版业、文化演艺业等。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新兴经济业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以文化经济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第三代生产力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产业功能逐渐显现。据统计,在过去20多年里,文化商品的产值呈几何增加,整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1/5,对于提升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①今重庆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交通信息枢纽,在我国中西部发展战略中起着左传右递、承东启西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提升重庆文化的影响力和聚合力,也可以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城市的综合实力。

一、重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其不足

(一)重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为西南水陆交通枢纽,有江海之便,是西南地区最早接受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都市,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和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这种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出来,即重庆既是中西部经济开发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无疑是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尤其是重庆在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更好的发展重庆文化产业。

2.社会环境优越。重庆是西南水陆交通枢纽,有江海之便,因此也是一个人口流动频度颇大的移民城市,从秦统一巴蜀“移秦民万家实之”开始,三国、两晋、南宋均有外省人口迁人,元末朝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都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抗战时又有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350多家工厂和大批商店、银行、学校内迁重庆。上世纪60年代因“三线”建设再从北京、上海等12省市迁来6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6.4万余名职工。这种人群相互间的流动交往所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刺激和碰撞极大地促进新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质量。从而形成了今天重庆的人才资源优势。据统计,重庆现在各类科研机构近1000余个,大专院校近57所,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源。

3.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风格各异的民俗风情,使重庆文化呈现多元化。重庆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在文化积淀,形成二十多种独具重庆特色的地方文化,典型代表有以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 (距今201-204万年)为代表的巫山远古文化。以铜梁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以巴蔓子墓、岩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大足石刻、潼南大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丰都名山为代表的鬼文化,以陪都遗址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文化,以歌乐山为代表的红岩文化,以川剧和变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并拥有各种民族风情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具有古老巴渝文化所特有的深刻内涵,从而为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4.基础设施完善。2008年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重庆自然博物馆工程顺利推进。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艺术学校新校址、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完成重庆广播电视监测台搬迁项目、重庆市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监管中心建设和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前期论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使文化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和重要内容。而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更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文化产业还是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国际接轨的渠道,并且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而变成祖国统一的一座桥梁。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功能和实力,使文化产业将不可置疑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重庆文化产业的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诸多不足。

1.发掘利用不够,资源转化受到制约。由于对“文化竞争”和“文化个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不够,制约了资源的转化。无可否认,重庆的文化沉淀厚实,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对重庆文化个性的认识。这个“个性”应该建立在对世界文化、历史文化、时代要求和重庆地方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如果重庆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完全趋同和同质化,而且又无新的创意,那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引起共鸣和产生吸引力,更难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源和产业资本。

2.产业发展滞后,特色文化产品稀缺。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够,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而且文化产品稀少且粗放。据统计,重庆目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40%左右,[1]而纽约、伦敦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超过80%,北京200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占到了全市 GDP 比重的 6.7%。[2]

3.产业缺乏创意,创意人才不足。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内容产业,创意是其本质特点。要创意,必须要有洞悉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前沿,融会中西的国际创意人才。创意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近十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目前重庆创意人才的匾乏和创意的不足,已成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够,缺乏具有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3]

4.投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落后。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目前,重庆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没有形成,投资渠道单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往往受到资金制约,还是一味地靠政府投入。其实,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资金流动畅通。因此,建立发展重庆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实现重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重庆的地方文化纳入全球视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找准路径,使文化产业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生力军。

(一)加强调控、统筹谋划,着力培养和构筑文化产业链

把文化生产纳入社会产业的范畴是文化领域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文化体制一系列改革的起点。[4]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几条主要的文化产业链。如报业链、影视链、图书音像链、出版链、文化娱乐链、文物链等。用这些“主链”去拉动旅游、餐饮、交通等相关的“辅助链”的发展。[5]同时,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努力把重庆主城区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竞技业等四大产业;加快培植壮大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报业集团等十大龙头文化企业;高水平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6]

(二)合理开发、加强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化

要将重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就必须增强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文化产业的原动力更多来自于民俗文化和高科技元素。美国凤凰城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和独特的沙漠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取得了惊人的业绩。每个地方总会有一些不费多大投资就可以开发成文化产业的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发利用和升级。桂林的“山歌”、云南的“泼水节”等在经过创新和“包装”升级之后,已成为全民乃至世界喜欢的文化项目和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品牌。要在搞好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群体。三峡文化、大足石刻、钓鱼城、陪都遗址、火锅文化、铜梁龙文化、山城夜景文化等享誉全国,必须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联姻,壮大文化产业。

(三)尊重原创,增加创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重庆文化产业品牌

每个地方都有原创文化资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为我们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重庆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有20多种,这些民间文化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在全国独一无二,非常珍贵。我们要在搞好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形成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群体。我们已经在整合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红岩联线”取得了成功,可否复制、创新这种思路,以举办诸如“重庆江河国际艺术节”等为突破口,开发出以“两江”为特色的重庆文化产业品牌,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呢?显然,通过举办“重庆江河文化艺术节”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精英,开发以“江河”为题材的系列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戏剧等,促进文化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休闲娱乐经济、地产经济等的发展。

(四)加速改革,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发展企业集群

目前,全球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那就是9大媒体巨无霸支配着全球文化市场,在他们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7]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这种竞争将直接威胁中国,威胁重庆的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整合社会资源,打造重庆文化企业集群也是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企业集群化是一个大趋势。重庆应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广泛聚合社会资本,打破界限组建起1-2个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群。世界文化企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散的、小规模的企业,总有一天会被“大鱼”吃掉。我们重庆的文化企业一定要放弃狭隘意识,走集约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应在融资方式上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融资渠道。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一般比加工业投资风险低,各种融资方式应对文化产业放开,除可以向银行贷款外,应允许建立文化投资基金、发放文化债券等。

(五)依托高校、内联外引,集聚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性人才

有人说文化经济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的“清洁经济”。[8]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与表现,是丰富的现存资源,它的开发、保护与再生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源,只需要有一批有文化素质与文化鉴赏能力的文化人去发掘、再现以及经营管理开发。可见,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要建设重庆文化中心,提高重庆的文化形象和在全国的知名度,加快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产业队伍。因此,我们一定要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经营人才。同时,重庆本地区高校中的动画、设计、艺术、软件等专业实力较强,应该不缺乏人才,但缺乏高端人才,加上人才流失严重,对重庆创意经济的发展形成一大制约。因此,还要建立有利于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激励机制,建立重庆的文化人才资源高地。[9]并将这些人才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重庆文化产业建设。

(六)改善设备、提高水平,积极运用高科技发展文化产业

在人类历史上,把文化作为一种市场运作由来已久,但是与传统的文化商业相比,现代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凭借科学技术创造出满足人类身心需求的文化娱乐样式。即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产业化,是抢占文化市场制高点的关键。[10]而且大规划地传播和推广这些文化服务,通过艺术创意,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内容;运用现代商业机制,调动大量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开辟大规模的文化消费市场。所以,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商业营作就成为发展现代文化业三大动力机制,如美国著名“迪斯尼”乐园这一典型的主题,以游览、观光、娱乐作为主体部分,每年吸引无数游客,但它又不限于主题公园,而是以主题公园为依托,延伸到了电视、音像产品、服装等领域,把它所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画形象扩散到了许多消费领域,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超过25亿美元的庞大托拉斯。因此,在积极吸纳一批对市场十分敏锐、精通质量效益管理、熟悉软件开发的分析人才的同时,还要改善设备、提高水平,尽快形成较大经营规模。

虽然与全国和世界同类城市相比,目前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差距较大,但我们坚信,只要紧紧瞄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前沿,不懈努力,不断创新,在不远的将来,重庆文化产业一定会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让重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创意之都和时尚之都。

注释:

①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

[1]秦启文,王志章.打造重庆的“软实力”——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EB/OL].参见 http://cpc.people.com.cn/GB /68742 /69481 /69482 /4994660.htm l.

[2]赵书华,王华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论坛,2008,(9).

[3]扶小兰.论重庆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重庆行政,2007,(4).

[4]钟宜.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J].决策导刊,2000,(8).

[5]参见罗文,廖帝成.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

[6]彭寿清.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3).

[7]邹广文.文化产业:1990年代以来的影响力与新特点[N].学习时报,2006-04-03.

[8]张雨江.文化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3):89-90.

[9]参见陈天培.依托重庆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市场,2007,(52).

[10]夏长荣.文化产业结构之确立原则[J].重庆社会科学,2004,(2).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重庆资源
重庆客APP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资源回收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