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坚守与创造性应用——读五卷本《敖忠文集》摭谈

2010-04-04 04:34赵心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集方法论观点

赵心宪

(重庆教育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7)

通读五卷本《敖忠文集》,每每总是想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生命力。敖先生“自叙”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崇奉、毛泽东文艺观的崇奉、鲁迅现实主义精神的崇奉之后说,五卷本《文集》“所谈所写,无非对之作一些发挥,或者说就是一些学习的心得而已。现在编成文集,也无非敝帚自珍,对碌碌一生的自己作一个粗略的总结。”[4](P154)敖先生为人为文一贯低调,不事张扬,这些自谦的话,其实非常简明而准确地介绍了作者,作为一位国内知名文艺批评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坚守与创造性应用的为文准则,对于后学是有宝贵的人生启示意义的。上述三个“崇奉”,在笔者看来,就是作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三个层面理论知识形态的全面理解。

一、“最高标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理论形态的理解

1999年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研讨会”上,胡经之对21世纪当代文艺批评坚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观念阐述让人信服:“从美的、历史的观点来进行文艺批评,并不是不要文化批评、道德批评,甚至也不能否定政治批评,具体作品需要具体分析。但这种批评不能脱离文学艺术作品的整体,不能置总体艺术构思于不顾。文化批评也好,道德批评也好,政治批评也好,不应离开审美批评孤立进行。对文艺批评来说,美学的分析更为基本,它不仅触及形式,更深透到内容。究竟把什么感受为美的,把什么感受为丑的,从而自然流露出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象,表现出作家、艺术家审美人格的品位。”[1]

查阅近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内涵探讨的学术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高明霞:2002)、《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陈传才:2002)《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当代语境下的重读》(郭玉林:2004)《是“历史的美学的”还是“美学的历史的”: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米学军:2008),以及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文艺批评专辑,或深或浅,或点或面,都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哲学方法论原则内涵的探讨,而且远远突破一般文艺理论层面文艺批评概念运用的视阈限制。

正如资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陈传才的论断:“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在构建多维的价值功能意境过程中,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有机统一的最高标准和方法,避免那种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对立起来的或割裂开来的理论偏颇。‘美学的历史的’批评观点能充分涵容和阐释人类复杂多态的文学现象,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必然要赋予这个最高标准与方法以新的内涵,从而要求当代批评家以更自觉的美学意识和深广的历史意识的融合,去梳理、辨析多维度的批评模式,形成综合、互补的批评体系,展现‘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开放性与整合力。”[2]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有机统一的最高标准和方法”,因为是“最高标准和方法”,与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不在同一认识层面上,其理论内涵的规定,需要在批评实践中构建“多维度的批评模式,形成综合、互补的批评体系”的知识谱系予以“展现”,以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方法体系,体现其哲学美学的方法论原则、文艺学的一般方法论和具体分析方法三个层面整合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方法论系统。

“‘美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有机统一”作为文艺批评“最高标准和方法”的强调,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哲学美学方法论原则的直接说明。虽然新世纪初期,“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必然要赋予这个最高标准与方法以新的内涵”,但其哲学美学层面的方法论原则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新的内涵”在文艺学的一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应用,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实际需要方面扩展。诸如,文艺作品多重价值认识的有机统一体中,审美价值处于中心地位,以它为内核从而形成与审美关联的政治价值、道德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商品价值等“多面体”审美价值论的应用形态。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最高标准与方法”的坚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方法论原则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运用,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对应敖先生三个“崇奉”文艺批评的理论思维抽象层次的特点,参照《敖忠文集》五卷本知识构成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相关的哲学方法论原则、一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应用的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展示。《文集》有关作家作品的数百篇评论文章,“美学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尊崇,尤其给人深刻的阅读印象。

二、《敖忠文集》五卷本知识构成的核心原则及其理论思维特点

《管窥集——文艺理论与批评》位于五卷本《敖忠文集》之首,《著者自叙传略——为〈敖忠文集〉出版而作》实际成为五卷本文集的“总序”:“在文学工作领域,我历来崇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原则,崇奉毛泽东‘政治和艺术统一’的文艺观,崇奉鲁迅‘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自述,其实就是五卷本文集知识构成原则的简明表达,而其理论核心是作者历来“崇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原则”。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原则,学者们有种种代称,程代熙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新时期初期,程代熙就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立场,发表过系列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论文,在揭露“四人帮”阴谋文艺理论的斗争中做出过杰出的理论贡献。《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1982)在透彻分析前苏联批评家沃罗夫斯基的理论贡献之后,强调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统一的,不可分的”[3](P61),现在必须“恢复恩格斯的提法——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将它们作为我们文艺批评的两个辩证地统一的标准,使文艺批评真正成为关于文艺的批评……加强我们文艺理论及评论工作中的艺术分析(或审美分析),有助于把艺术分析与历史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单纯的艺术观点和单纯的政治观点。”[3](P65)

“艺术分析与历史分析”的辩证统一,是在哲学方法论的观念层面才可能顺利展开的理论思维认识活动。陈传才称之为“‘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就上述相关引文分析,这个“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理论原则阐释的核心观念。文艺批评主体总是能够自觉地站位于哲学方法论原则的理论思维层面,宏观、整体、准确地把握住认识对象的美学个性,相关的条分缕析与深入批评不与艺术本质无关、与历史过程相悖,这不仅仅是批评主体美学素养、理论功底、批评经验等方面的个人问题,而是与批评家的人格修养、信仰追求,作为一个公民的国家意识有直接关联。限于篇幅,这里不具体展开了。

我们或者可以从理论思维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区分、认识《敖忠文集》五卷本的知识建构特点与整合顺序:

1.《普通文章写作》(第五卷)和《文艺理论简明教程》(第四卷)两卷,属于文艺批评基础性知识的述构;

2.《鲁迅散论/鲁迅文论导读/鲁迅讲授纲要》(第三卷)是鲁迅研究的文艺批评知识积累,保存着作者文学评论具体方法的认知与理解的全部资料;

3.《管窥集——文艺理论与批评》(第一卷)和《灯火集——文艺短评与随笔》(第二卷),六辑177篇,理论批评50年的主要批评文章,成为作者马克思文艺批评原则的实际应用与创新阐释的具体展示。

或者可以这样说,五卷本文集上述序列的个人理解,正是《敖忠文集》知识集成层层升华的三个主要层面,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原则”的精神领悟渗透其中,而以《管窥集》《灯火集》集中体现。

鲁迅研究文艺批评知识积累的第三卷中,专题研究鲁迅美学思想的论文有十余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关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的引文明确指出:“全篇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4](P145)。 其第四部分这样归纳鲁迅本文理论分析的美学原则:

一生对文艺保持浓厚兴趣的恩格斯在认真阅读拉萨尔剧本《济金根》之后,致信拉萨尔,对他的剧本作出了详细分析,并于最后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在我看来,恩格斯所遵循的这个“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当今世界文艺批评模式多元化格局中,仍不失为一种最可靠、最科学的批评方法,它的精义即在于艺术审美规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4](P154)

作者随后具体分析鲁迅这篇杰作“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应该说敖先生对鲁迅后期美学思想的认识深入而且准确。如果说《普通文章写作》(第五卷)和《文艺理论简明教程》(第四卷)两卷,属于文艺批评基础性知识的述构,还是作者个人知识积累的一种特别形式的话;那么,《鲁迅散论/鲁迅文论导读/鲁迅讲授纲要》(第三卷)围绕鲁迅研究理论目标的文艺批评知识应用,已经成为作者作为文艺批评家知识结构“这一个”的“完型”转化,分量自不待言。

《管窥集——文艺理论与批评》(第一卷)和《灯火集——文艺短评与随笔》(第二卷),成为作者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具体应用与创新阐释的展示,有一个知识形成的螺旋式上升逻辑,最后主要体现在“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论批评”设想的正式提出,《理论批评走什么路?》对“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论批评”之进一步补充,以及对理论批评科学化问题的更深入阐述等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美学原则“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化应用之路,就是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美学形态为表征的。

[1]郁龙余.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研讨会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2001,(1).

[2]陈传才.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3]程代熙.程代熙文集(第二卷)[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7.

[4]敖忠.敖忠文集(第三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集方法论观点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郭汉城文集》简介
观点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