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余始迁时间地点考

2010-04-10 05:56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居住地沧海匈奴

杨 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夫余始迁时间地点考

杨 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夫余原居住地与乌桓相邻,在今大兴安岭中段东麓,可能在南起绰尔河流域、北达甘河流域、东至嫩江河谷的范围内。约于公元前188年至公元前128年之间,夫余人东迁进入原濊人居住区立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称北夫余于公元前59年东迁并不可信。

夫余;原居住地;迁徙时间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三国志》、《后汉书》为之立传的夫余人是后迁入松嫩平原的。但关于夫余人的早期迁徙,仅有的史料就是《论衡·吉验》所载夫余始祖起源传说。因此,关于夫余人的原居住地及其开始迁徙的时间,学界迄今无定论。本文试谈谈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以就正于史学方家。

1

《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在记载匈奴控制区时提道,“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而在杨信出使匈奴时记载:“是时汉东拔秽貉、朝鲜以为郡。”杨信出使匈奴不晚于公元前107年,①《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记载:在杨信出使之后,汉使王乌出使匈奴,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而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因送其丧”,匈奴扣留路充国,“路充国留匈奴三岁,单于死”,“子乌师庐立为单于,年少,号为儿单于。是岁,元封六年也(公元前105年)”。由此推测,杨信出使不晚于公元前107年。所谓“东拔秽貉、朝鲜以为郡”,只能是指公元前108年汉灭卫氏朝鲜之役。既然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将汉灭卫氏朝鲜之役称为“东拔秽貉、朝鲜”,则其在记载匈奴控制区时所说的“东接秽貊、朝鲜”,也就是东接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仅占有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西部地区,但不久即征服了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秽人小国,疆域有比较大的北拓。从族属上讲,卫氏朝鲜控制的核心区与其后征服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史书称前者为“朝鲜蛮夷”,而称后者为“秽貉”,但二者皆隶属于卫氏朝鲜。从政权的角度可以统称为朝鲜,从族属的角度则可以分称为“秽貉、朝鲜”,内涵并无歧义。由此看来,匈奴与卫氏朝鲜间并不存在其他政权,匈奴控制区的最东边是源于东胡的乌桓、鲜卑,卫氏朝鲜政权的西北是其后征服的“秽貉”,由此可证,乌桓、鲜卑的居住地与秽貉族的分布区相接。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这里显然说的是燕击朝鲜设边郡之后的形势,自上谷郡至辽东郡,东北是匈奴人的居住区,北方是乌桓、夫余的居住区,东方是秽貉、朝鲜、真番的居住区。大体而言,上谷、渔阳以北为匈奴,右北平、辽西以北为乌桓、夫余,辽东以东为朝鲜、以北为秽貉。

关于乌桓最初的居住地,也就是乌桓山的所在地,学界分歧较大。但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传》记载:“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五郡塞外。”乌桓南迁与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之战有关。关于此战役,《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记载:“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学界通常认为,狼居胥山为今蒙古国肯特山,姑衍山为今土拉河发源地的汗山,瀚海为今贝加尔湖,这些地名都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或其正北,是匈奴单于的统辖区,不是左贤王统辖区,与匈奴左地无关。从上述《史记》的记载来看,霍去病是先破匈奴左地,迁徙乌桓人可能即在此时,而后自匈奴左地进军单于庭,《史记》所载地名是其进军的最终地点。

值得注意的是霍去病破匈奴之役的里程:“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霍去病自代郡出发,向匈奴左地进军两千余里后与左贤王决战,在打败左贤王之后转而向西进军单于庭,故而迁徙乌桓人一定是在打败左贤王之后、转而西进之前,乌桓人的居住区应在霍去病与左贤王决战处附近,也就是说,乌桓山与西汉代郡的距离大约是汉里两千余里。按1汉里合325米计算,①陈梦家认为“一汉里相当于325米的直线距离”。参见陈梦家:《汉简考述》,《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汉代两千余里相当于今700公里以上。草原行军,当不存在太大迂回。因此,乌桓人最初的居住地当在西汉辽西郡和右北平郡以北,与西汉代郡距离在700公里以上,由此可以断定,乌桓原居住地以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部为中心,向东当达今洮儿河南源归流河流域。②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最早指出,归流河即《辽史·地理志》乌州条所载“乌丸川”,乌桓人最初的居住地在此。此说在得到马长寿的支持后,至目前一直是学界主流观点。

由汉将乌桓迁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来看,在乌桓原居住地以南至汉长城障塞之间,没有其他族群活动,因此,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与乌桓并列的夫余只能生活于乌桓原居住地以北,笼统地说,即今大兴安岭中段的东西两侧。王沈《魏书》提到,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由自与乌丸相接”。因此学者多认为,鲜卑最初的居住地在乌桓以北。夫余所部得以东迁松嫩平原,证明其与鲜卑应呈东西分布,大体而言,鲜卑居大兴安岭中段西麓,夫余各部居大兴安岭中段东麓,东至嫩江河谷。

《魏书》、《北史》皆称库莫奚、室韦、契丹为鲜卑后裔,但却未提及与其同居于大兴安岭的地豆于和乌洛侯的族属,二族当不是鲜卑后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嘎仙洞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北朝时期东北民族分布的确切地理坐标,由此可以断定,乌洛侯的居住地北达今甘河流域,东及嫩江,西起大兴安岭。但是,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认为乌洛侯南界起于绰尔河,可能失之过南。《魏书》卷一○○《乌洛侯传》记载“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绰尔河以南不远即是洮儿河,若乌洛侯南界起于绰尔河,已接近乌桓人的分布区,地豆于的居住地则无法落实了。因此,绰尔河流域更可能是地豆于的分布区,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将地豆于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与我们所定乌桓居住地重合,故不取其说。乌洛侯分布区的南界应在今齐齐哈尔以北。但合乌洛侯与地豆于的居地而言,可以说,大兴安岭东侧、嫩江河谷以西,南起绰尔河流域,北至甘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南北朝时代生活的民族不属于鲜卑人。结合前面对夫余人原居住地的分析来看,这一区域很可能历来就不是鲜卑人分布区,夫余人最初应是活动于此地域内的民族之一。

从其最初活动地域来看,夫余人应为东胡族系的一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魏书》卷一○○《失韦传》称作为夫余后裔的豆莫娄人语言与室韦、库莫奚、契丹等东胡系民族相同。

2

关于夫余人东迁的时间,因中国史书没有相关记载,学界多遵从朝鲜史书《三国遗事》的说法,认为是公元前59年。但《三国遗事》成书于13世纪,目前尚不清楚其相关记载的史料来源,书出僧人之手,又多附会失实之处,因此,对夫余人迁徙的时间有必要作重新考察。

《史记》卷一一五《朝鲜列传》,卫“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索隐》:“东方小国,后以为郡。”证明真番、临屯皆为“东方小国”,在卫满执政时期为卫氏朝鲜征服。卫氏朝鲜的建立,是西汉“孝惠、高后时”事,因此,真番、临屯为卫氏朝鲜所征服,不会早于汉惠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94—前188年)。《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指出,燕国“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真番尚与朝鲜、秽貉并举,证明司马迁此处叙事的时代不会晚于汉惠帝在位时期,而夫余尚与乌桓并列,被认为居于燕国以北,可见,至少在汉惠帝在位期间,夫余尚未东迁。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彭吴贾濊、朝鲜,置沧海之郡。”“濊”原文作“滅”,当以濊为是。①朝鲜学者李趾麟对此作过考辨。参见李趾麟:《濊族与貊族考》,《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年2期。《汉书》卷二十四下《地理志》:“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汉书》卷六《武帝纪》记载沧海郡之设:“东夷薉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结合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汉朝利用经常赴朝鲜、秽貊经商的贾人彭吴,策动秽貊人的首领脱离卫氏朝鲜降汉。②《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考异》:“《史记·平准书》曰:彭吴贾灭朝鲜,置苍海之郡。”按:灭朝鲜、置苍海,两事也,不知何者出贾之谋。因《史记》原文为“灭”,才有此矛盾。若改“灭”为“秽”,则可以肯定是置沧海郡“出贾之谋”。主持此事的是“秽君南闾”,随其降汉者达28万人。

关于沧海郡的所在地,最早研究此问题的日本学者即分为两派,一派以白鸟库吉、箭内亘为代表,认为“沧海”指渤海,沧海郡当位于今鸭绿江、佟佳江(即浑江)流域,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后,在此地设置了真番郡;另一派以稻叶岩吉为代表,认为沧海郡在今朝鲜半岛东部。金毓黻认为:“濊地适在辰韩之北,沃沮之南,乐浪之东,以后来所置四郡较之,沃沮之地,为玄菟郡,辰韩西北之地,为真番郡,乐浪以东之地,为临屯郡,而临屯郡即东部都尉所领七县之地,在玄菟郡迤南者,然则苍海郡之地,其即后来之临屯郡乎。”[1]这是对稻叶岩吉观点的发展。段木干《中外地名大辞典》:“《汉书》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史记》作苍海郡,后为真番郡。今鸭绿、佟佳两江及安东省新宾县附近之地,或谓沧海郡,当在今韩国南部。”[2]两说并存,但基本上是支持白鸟库吉、箭内亘的观点。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沧海郡置于今朝鲜江原道境内,此观点渐成为中国学界的通说。

随秽君南闾附汉的部众达28万人,依一户五口计,达5.6万户,而据《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东夷传》载,分布于今朝鲜江原道一带的秽貊人仅2万户,可证,南闾所部分布的地域远较后代的秽貊广。《后汉书》卷八十五《濊传》:

濊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

濊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

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

元朔元年,濊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数年乃罢。

元朔元年附汉的部族,包括后世濊、沃沮、高句丽的分布区,不仅包括今朝鲜的咸镜南北道、江原道,也包括今中国辽宁东部,即白鸟库吉、箭内亘所说的今鸭绿江、佟佳江(即浑江)流域。《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东夷传》记载,高句丽3万户、秽貊2万户、沃沮5千户,总人口为5.5万户,证明三国时代上述地区的人口总数与当初南闾所率附汉的人口数大体相当。由此可证,汉沧海郡的辖区约包括后代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全部分布区,这些地区的民族在西汉都被中原人统称为“濊”。南闾此次行动未牵涉后世夫余控制区,当是因为其时其地已为东明所部夫余人所控制。因此,夫余人迁入濊地建国必在汉设沧海郡之前,即公元前128年之前。

“濊”作为上述地区诸族通称的用法,在《三国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残迹,在《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东夷传》的记载中,沃沮与“濊”常常是通用的。例如,《沃沮传》:“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濊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不耐濊实为沃沮一部,但称之为“濊民”。《濊传》中又载:“自单单大山领以西属乐浪,自领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今不耐濊皆其种也。”可见,都是将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下的沃沮民统称为“濊民”。

综上,夫余族东迁建国,也就是《论衡》所载东明自橐离国分离建国,大约发生于公元前188年至128年之间。朝鲜史书《三国遗事》认为是公元前59年,并不可信。

[1] 金毓黻.东北通史[M].五十年代出版社,1944:73-74.

[2] 段木干.中外地名大辞典:第六册[K].台中:人文出版社,1981:4141. 〔责任编辑:时 妍〕

K1

A

1007-4937(2010)01-0123-03

2009-11-25

杨军(1967-),男(回族),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东北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研究。

猜你喜欢
居住地沧海匈奴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代桃僵(上)
沧海浮萍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鸟类居住地
流动人口参与居住地选举的困境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