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为什么”与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改革

2010-06-08 07:13王天恩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

王天恩

[摘要]六个“为什么”本身所内含的问题导向,使其在“进思政课”的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建立起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创新常规教学与“项链模式”教学相结合、“配餐”与“点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无论是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的建构,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都必须重视采集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

[关键词]六个“为什么”;思政课;问题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093-04

在这次教育部委托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试点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近2 000个。从大量的问题中,不仅可以深深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切,而且可以看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看到思政课教师获得更大成就感的可能性空间,看到更好地完成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大任务的关键所在。

正是引发这些学生问题的试点过程,或者说正是六个“为什么”本身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给我们启示了一条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问题逻辑思路。

一、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建构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给我们诸多启示。

1六个“为什么”教学的问题逻辑转换问题。六个“为什么”是思政课核心内容的概括,其问题逻辑与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有很大不同。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其问题导向决定了教学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这不仅引出了学生的大量问题,而且涉及教学方式的转换。这是我们试点所遇到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认识的深化,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仅关系到试点的成效,而且与思政课的深度改革密切相关。

2问题层层细化,建立问题体系。针对六个“为什么”教学的问题逻辑转换问题,我们采用了利用问题导向、建立问题体系的方法。六个“为什么”的问题导向,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高校思政课应当从主要给大学生讲“是什么”,转向着重讲“为什么”,着重讲“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自觉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将思政课教学从“是什么”全面推向“为什么”。由此,我们意识到,如果以六个“为什么”为顶层问题,层层深入细化,建立起六个问题体系,把大的问题化解为小的问题进行解答,把六个“为什么”教学根据问题逻辑全面展开,就能为教师提供一个适合六个“为什么”讲授的教学体系。

3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建设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将问题层层细化,不仅可以根据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一—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建立起一个基于问题逻辑的基本教学体系,而且可以通过采集学生问题不断加以丰富。这样的问题体系不仅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生动的教学体系,使他们更顺利地实现从主要讲“是什么”到主要讲“为什么”的转换,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问题,通过到位的解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因此,基于问题逻辑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是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思路。根据思政课教材,组织力量以问题逻辑建构起问题体系,不失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思路。将问题体系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再将具有学校及专业特色的学生问题集合到这个基础平台上,建立起有学校特色、基础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通过试点,我们认识到,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基础工程。

二、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逻辑整合

在试点中,解决面临问题的过程正好整合了我们以往思政课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的一些措施。

1六个“为什么”与课程内容的不对称、不平衡问题。六个“为什么”侧重问题,思政课教材侧重体系,无论在六个“为什么”试点讲义的编写中还是教学实施中,我们都发现二者关联不完全对称。比如关于“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讲义编写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有优势,解答问题更具学科基础:但在课程结合上,则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关系更密切。由于六个“为什么”和教材的内容对接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在四门必修课中分布不平衡,这就造成了课程配置和教学安排上的困难。

2常规教学与“项链模式”教学相结合。针对六个“为什么”与课程内容不对称、不平衡的问题,除了组织四个教研室协同教学,我们还采取常规教学与“项链模式”教学相结合的办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方式设计中,除了所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并把常规教学与“项链模式”教学结合起来。

为了把其他相关学科造诣深厚的专家有效引入思政课堂,上海大学三年前开始探索思政课“项链模式”。“项链模式”意在把思政课做成一条不断锦上添花的“项链”。具体有三层含义:

一是思政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将教材内容准确传授给学生,构成“项链”的基础,同时聘请其他学科专家、党政领导和和社会典型人物以访谈等方式到课堂解答问题。其他学科专家的问题解答像“钻石”镶嵌在专职教师的课程上,并通过不断增加“钻石”使镶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镶嵌方式可以有访谈和讨论等。

二是其他相关学科专家解答问题的精彩内容经过音像制作,再镶嵌到多媒体课件这条“项链”上,供同一课程的并行班使用,充分利用外请专家资源,使多媒体课件这条“项链”也不断锦上添花,提升整门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是“思政课”教师在通一门必修课的基础上,拿出精彩一堂课,作为“钻石”镶嵌到其他并行班课程的“项链”上。

试点实施过程中,我们在“项链模式”的基础上,不仅组织兼职教师以“项链模式”辅助六个“为什么”的教学,而且组织讲义编写教师以“项链模式”参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编写讲义任务和教学任务分别由不同教研室承担的问题。

3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式,“项链模式”就是通过思政课专职教师设计问题,请兼职教师或优秀思政课专职教师到课堂解答这些问题。这种方式在试点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项链模式”不仅是课堂解答学生问题的良好方式,而且也是以典型人物的人格影响学生的良好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被邀请到课堂的一些专家和社会典型人物本人的事迹和人格魅力,也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而基于问题逻辑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法,则是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4从“配餐制”到“配菜”和“点菜”相结合

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是一种典型的“配餐制”。这种缺少互动的“配餐制”,不管学生对教材内容了解多少,不管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什么样的疑惑,更不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在根据教材建立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将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纳入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就能实现从“配餐制”向“配菜”和“点菜”相结合的方式转换,从而使教材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有机对接起来。

六个“为什么”的问题导向,引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数量大,而且有些问题解答的难度也很大。

针对六个“为什么”教学中学生提出大量问题的情况,我们通过随堂反馈等方式广泛采集学生问题,然后借助学科建设力量组织解答学生问题。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采取以随堂反馈取代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方式改革,取得了很好成效。随堂反馈的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达感受、确证理解和阐述观点四个方面。其中提出问题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以书面形式提问的机会,成为试点过程中采集学生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在试点中,我们采集到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对于系统采集的学生问题,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支撑学科的力量进行解答。学生问题的系统采集和组织解答,正是我们解答学生问题的教学体系的建设初衷。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六个“为什么”教学中学生问题的解答本身就是一个以问题逻辑组织起来的教学体系,只是这个教学体系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作了内容上的取舍。学生问题的解答正是思政课由“配餐制”转向“配菜”和“点菜”相结合转换的重要环节。这种转换也是大学和中学思政课合理衔接的重要机制。

教学体系从“是什么”转换为“为什么”,有利于解决思政课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有效衔接、避免重复的问题。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将大学思政课教学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就在层次上将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作了合理的区分,可以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中学阶段的“是什么”,而着重讲“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从而不仅有效解决了思政课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重复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大学思政课的有效性。

三、三层次需要的问题逻辑关联

六个“为什么”的问题逻辑,为我们提供了把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联系起来的思路。

1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结合。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这个需要是检验思政课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怎么样的重要问题。

思政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不跟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结合起来,是不可能真正完成的。教育以学生为本,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不把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

对于思政课来说,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最佳也是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正是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承担者。而高校要完成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就必须把它落实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思政课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就必须在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六个“为什么”的问题逻辑为思政课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重要思路。从这一思路看,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学生需要密切相关,而学生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学生的问题中。密切关注学生的问题,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工作,而到位地解答这些问题,则是提高思政课感染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学生问题的采集和解答是思政课关注学生需要最重要的环节,而思政课要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除了必须为学生释疑解惑,还必须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关联起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大背景中,高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真正完成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

2三层次需要的问题逻辑关联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问题逻辑,在六个“为什么”教学中把国家需要、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涉及的问题很多,上至六个“为什么”等重大问题,下至涉及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个人问题。以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为结合点,通过突出重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将涉及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问题加以提升,与国家需要对接起来,能够很好地达到国家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结合和统一。只有达到三层次需要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把思政课同时建设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问题逻辑本身蕴含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要提出问题,就必须积极思考,而提出越来越深刻的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思政课怎样更好地完成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的问题,与怎样同时把思政课建设成为一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密切相关。以思政课教材为内容,以问题逻辑为形式,把思政课同时建设成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就能在更高层次上真正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四、学生问题解答的问题逻辑考量

从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问题逻辑思路看,无论是教学体系的建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还是三层次需要的统一和结合,都必须重视采集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1一种范导性的释疑解惑。我们对学生问题的解答是在《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样做,既是对六个“为什么”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解答,也是根据学生问题的特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问题逻辑的特点。学生问题的解答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探索过程。在解答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学生问题的特点也应当是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或者说我们这项工作本身的特点,不仅学生问题的内容,而且其提出方式都与学生本身对问题的理解密切相关,这应当是我们解答问题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即是一种误解,有的甚至是假问题,但误解和假问题也是学生问题的特点之一。澄清误解,阐明问题不能成立的根据,正是典型的为学生释疑解惑。

围绕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工作中学生所提问题,组织力量进行系统解答,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问题逻辑方式构成一个特殊的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的教学体系,而且这个教学体系是根据具体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来建构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解答,在课堂上更好地为学生释疑解惑。

2—种艺术化的问答逻辑。解答学生的问题是一种艺术。最理想的学生问题解答是不仅说明道理,而且充满智慧;不仅令人信服,而且能打动人;不仅问题的答案本身使学生获益,而且问题的解答过程还能给学生比答案本身更多的东西。

根据学生问题的特点,我们在解答时分了三个层次:

一是正面回答问题。对于目前已经能够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尽可能从正面解答,为学生释疑解惑。

二是解释问题的性质。对于一些有待社会实践进一步深入,从而为理论上的突破创造条件才能给以明确解答的问题,我们向学生解释问题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问题的解答。

三是提供不同观点供学生参考。对于一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尽量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认识问题的座标系。

3—种开放式的对话逻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不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作为思政课教材,有些新的理论和探索性的观点不可能马上纳入: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问题是有时效性的,问题的解答不可能等到教材修订,而这正好是在以问题逻辑方式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应当做的。学生问题的解答正好能强化这方面的工作,使思政课更及时地跟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持与学生思想状况更密切的联系,保持思政课教材与学生需要的对接。教材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的基础工程,已经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水平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了。

猜你喜欢
思政课
高职思政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对策实践探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提高高效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问题探析
情感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路径优化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