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2010-07-16 05:51聂仁丽
山东医药 2010年35期
关键词:性贫血百分率骨髓

聂仁丽

(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000)

肾性贫血主要是指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伴有的贫血,是 CRF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1]。2006年 9月 ~2010年 6月,我们对 42例肾性贫血患者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慢性肾性贫血患者,其中男23例 、女 19例,年龄 25~70岁,病程 1~13 a,均符合肾脏病诊断标准[2]。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肾病综合征 9例、糖尿病肾病 6例、肾结石 4例、多囊肾 3例。血尿素氮(BUN)为 9.69~37.15 mmol/L(平均 21.03mmol/L),血肌酐(Cr)为 231.8~974.2μmol/L(平均 480.1μmol/L)。红细胞压积为(HCT)≤0.30,Hb为 45~100 g/L,近 2周内未接受输血。排除急慢性感染、失血、严重营养不良、继发性甲旁亢、骨髓纤维化、系统性疾病患者及对rhEPO过敏者;治疗前及治疗中未行透析治疗;降压治疗后血压仍≥165/110mmHg者。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42例患者均于皮下注射利血宝(成分为 rhEPO)3 000~6 000U/次,每周 3次;口服硫酸亚铁 300mg,2次/d;共用 8周。治疗期间禁止输血、透析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取静脉血常规检测 Hb、HCT;煌焦油蓝染色法检测网织红细胞(Rc)。瑞氏染色法检测异型红细胞百分率: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下分类 1 000个红细胞,计算异型红细胞(棘型、口型、锯齿型、三角型、盔型等),百分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有效(贫血症状改善,HCT升高≥0.05,Hb升高≥15 g/L)39例,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或恶化)3例,有效率为 92.9%(39/42)。7例发生不良反应(血压增高 4例、头痛 2例、注射部位疼痛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治疗。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见表 1。

表1 42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检测结果(±s)

表1 42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检测结果(±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HCT Hb(g/L)Rc(%)异型红细胞(%)治疗前 0.23±0.06 71.5±14.8 0.74±0.30 6.05±2.81治疗后 0.36±0.05*99.9±19.2*1.36±0.43*3.79±1.26*

3 讨论

红细胞系统造血有赖于 EPO。正常情况下成人 EPO主要在肾脏合成,CRF时大量肾组织破坏,EPO分泌减少,致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贫血。肾性贫血是正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多有异型改变[3]。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生成 EPO的部位[1],肾性贫血患者不仅 EPO生成减少,同时伴有 EPO释放缺陷,致使血液中 EPO浓度下降。此外,铁摄入量减少、叶酸缺乏、体内缺乏蛋白质、尿毒症毒素对骨髓的抑制等也是引起贫血的原因之一。EPO是体内刺激骨髓红系增生、分化及成熟的主要生物活性因子[4],可促进骨髓干细胞形成,能与红细胞集落单位(CFU-E)集落点结合,促进 CFU-E增生分化为红细胞。rhEPO是利用 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激素,其生物活性、免疫学特性与自然 EPO完全相同,可通过抑制氧自由基损伤而阻断或延缓 CRF的进展,改善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增强细胞膜流动性,延长红细胞寿命,减少红细胞破坏,改善肾性贫血。本组有效率达 92.9%,患者治疗后 Hb、HCT、Rc升高,异型红细胞百分率降低,无明显不良反应。证实 rhEPO治疗肾性贫血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我们体会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应用 rhEPO的指征为 Hb<100 g/L(HCT<30%)[5]。②rhEPO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引起高血压,主要原因为贫血改善后血液黏滞度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适当应用降压药,并严格控制Hb或 HCT上升速度和水平。③用药期间应同时补充造血原料如铁和叶酸。开始时 rhEPO每次皮下注射量为 50 U/kg,每周 3次。4周查一次 Hb和HCT,如 Hb增加低于 10 g/L或 HCT低于 0.03,则每次增加 25 U/kg;至 Hb上升至 120 g/L或 HCT上升至 0.35时剂量可逐渐减少。在维持上述水平前提下,每 4周调整 1次,每次减少剂量约 25 U/kg[6]。以后应用维持量。④rhEPO能导致血小板升高,对于贫血改善明显且 PLT升高者,应适当应用肝素或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液高凝状态。

[1]袁红波,楼季庄.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8,28(3):410-414.

[2]叶任高,陈裕胜,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记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3]周中华.肾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观察[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4,19(2):8.

[4]刘如军,潘祥林.rhEPO对慢性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及 NK细胞活性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2,42(5):43-44.

[5]刘俊,侯凡凡.肾性贫血的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7):425-427.

[6]陈香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国血液净化,2007,6(8):440-443.

猜你喜欢
性贫血百分率骨髓
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18F-FDG PET/CT诊断骨髓纤维化1例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赞美骨髓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砂的粗细程度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