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2010-08-15 00:48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自卑贫困生心理健康

黄 丹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50)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黄 丹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50)

高职贫困生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分析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善方案,以期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困扰,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疏导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2.32

随着高职院校收费的提高,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压力增大,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焦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截至2005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0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

社会各界在关注贫困生问题时,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贫困生的经济救助方面,而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由贫困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交友与就业,是高校和社会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有调查表明,60%的贫困生为自己贫困生的身份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42.2%的贫困生不愿在网上或其它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贫困也对近半数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曾受到过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甚至有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而这些都难免会影响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一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1 自尊与自卑相交织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普遍认为,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自卑感,但其实这种明显的自卑心理正是与强烈的自尊心理相碰撞而产生的。与当代所有大学生一样,高职贫困生富有理想、渴望成材,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另一方面,与一般高职生相比,家庭、社会环境的激励使贫困生对艰苦的生活有更强的承受能力,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生活上不能与你比,学习上就一定要比你强”是贫困生自尊心理的写照。

在强烈的自尊下,贫困生承受着更大心理压力。因家庭经济拮据,不愿也不能向亲人所取更多的经济支持;学习成绩一旦不好,就更容易产生自责自疚,觉得辜负父母期望,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遇上困难时,自尊心又使他们不愿向朋友和同学寻求心理支持。同时,又因为交往面狭窄,获取勤工俭学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通过兼职或者勤工俭学来改善经济状况。长期的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压力将越来越重,这种压力正是自卑和自尊两种心理冲突的结果。

2 独立与依赖共存在的心理矛盾

很多贫困生在求学路上一直是靠政府资助、学校和亲人的帮助走进大学校园,而家庭的期望、环境的磨练,使得他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于是,他们一面努力学习,一面主动寻求各种勤工俭学机会,展示出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但自身对经济资助的需求与自立自强之间的矛盾,又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心理矛盾之中。

也有极少部分贫困生依赖性较强,认为自己贫穷,就应该得到社会的资助,一味等待学校经济援助,或对外界的资助有着“等、靠、要”的消极心态。而一旦得不到帮助还会有愤怒、仇视的心理。还有的得到帮助之后却不加以珍惜,更有甚者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竟然用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去购买高档衣服,或忙于应酬,全然没有了原先的自立、自强、勤俭和奋进。

3 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冲突

渴望交往是年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给他们展现自己、与人沟通的舞台。而调查显示,贫困生中认为自己社交范围很窄的占2.86%,较窄的占15.86%。“没有钱”成为他们经常发出的感叹和用来逃避人际交往的托词。在有些社交场合中满怀热情的贫困生也会遭到歧视、排斥甚至拒绝,强烈的挫折体验强化了从自卑到抑郁的心理转变过程中,长此以往,如果自己不进行调适,未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他们中一些人就很有可能会进一步使自己心理封闭。从强装笑脸、抑郁寡欢,慢慢地内心世界收敛闭合,进行自我封闭,甚至采取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一种软性的自卫,以此来捍卫他们认定的那些所谓的“尊严”。

4 焦虑与抑郁的心理困扰

无法挣脱生活的困境,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使得这些贫困生容易焦虑,而长时间的自卑又使一些贫困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吴清兰(2005)对高校贫困生的SCL-90研究结果表明,各症状因子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有显著差异,抑郁,偏执两个因子有极显著差异。

除了经济上的负担之外,学习的压力,同学交往中对自己行为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加之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经济方面的困难,焦虑、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部分贫困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成绩欠佳,既不能分担家庭的重担,又无法以优良的成绩回报家人,强烈的内疚感加重了内心的焦虑体验。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了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引发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二 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引导,提高竞争力

国家、社会和高校在贫困生问题上可以说是用尽了解数,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压力,但是贫困生问题远未达到完全解决的程度。2000年推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大,利息低,无额担保,是目前贫困生解困的主渠道。但美中不足的是刚性强、额度大,受益人数有限,且难以与高校现有的其他助学计划融合以便更合理有效地使用。我校与其他高校一样,也为贫困生推出了不少助学措施,其中有奖学金、社会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等。

而事实告诉我们,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单是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贫困。针对贫困学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引导。只有这样,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同时实现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1 增强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由于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敏感,交往面过窄,消极被动,而且对老师也往往避开,导致了他们客观上社会支持度偏低。贫困生的交往以被动性、顺从性为主,不得不交往时才交往,交往时又往往是旁观者,服从他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分以下四个步骤来逐渐加强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能力。

第一步,走进人群。对于贫困生个体来说,应带着单纯的目的走进人群,即我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什么。先做听众或观众,仔细地听,耐心地看,微笑着欣赏别人,这是拉近人际距离的第一步。

第二步,相信人群。由于认知上的偏差,贫困生往往会把别人单纯的言谈举止复杂化,其实这也是个人内心自卑的投射,只有相信别人、欣赏别人,才可能与他人坦诚相待,内心也才能平衡。

第三步,参与人群。这多表现在交往能力方面,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可以有言语参与,也可以有行为参与。

第四步,服务人群。互动的人际关系是相互付出又彼此得到的,所以多想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从生活小事做起,在互动中体验友情,培养交往能力。

2 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特别是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还不够。学校的相关行政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工作部门要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调查。建立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档案,为他们创造一个尊重、信任和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针对贫困生群体的相似特点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在相互合作,帮助的氛围中提高自我意识,发挥自我教育和群体教育的潜能,解决心理问题。除团体辅导之外,还需强化个别辅导和个别咨询的作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这也就是为这些学生搭建了一个宣泄的平台,是他们能够在心理痛苦煎熬的时候有一个可以疗伤的地方。让他们带着冬天的寒风进来,但出去时,却是乘着春风。

充分利用课堂,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良好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使他们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和情绪调节能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伤害贫困生的心理自尊,学校对贫困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当然,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 心理援助和经济援助相结合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援助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对事物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认识,以及对困难有合理的应对方式。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的稳定的特征整合,拥有强健的人格的人,很少能够在困难面前倒下。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我们不是给予直接的经济帮助或者在挫折面前代替他应对,而是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遇到苦难挫折都能从容面对,这也就是“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要做到这点,首先就是理解他们家庭经济拮据的实际困难,理解其所处环境;其次是尊重他们的实际困难,保护他们敢于挺起脊梁与困难抗争的不屈精神。既给他们“输血”,解决必要的生活补助,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造血”,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在劳动中铸造和健全自己的理想人格。

总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是目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这不但事关学校的稳定大计,也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需求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关注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问题,是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将他们“扶上马”,也是高校“扶贫工程”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贫困生不仅要在经济上施以援手,还要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和引导,只要这样,才能力争实现贫困生经济和心理双双脱贫,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牟艳娟.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04,(3):192-194.

[3]魏青.试论贫苦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及其疏导[J].教育与职业,2006,(4):99-101.

[4]赵薇,于兆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之我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0-122.

[5]吴清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419-412.

G444

A

1671-4733(2010)02-0100-03

2010-05-26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研究会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08007)

黄丹(1982-),女,江西分宜人,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电话:13824401167。

猜你喜欢
自卑贫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