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生态下的新闻采集

2010-08-15 00:48戴克胜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态

戴克胜

(淮南矿业集团,安徽 淮南 232001)

新媒体生态下的新闻采集

戴克胜

(淮南矿业集团,安徽 淮南 232001)

新媒体的产生,以其传播迅速并具有互动性等特点,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电视传统媒体为提高收视率进行的变革,使电视等传统媒体生态发生了变化,针对新媒体的冲击,在新媒体生态下,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提高基本素质,正确的价值判断,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应把握方法。

新媒体;新闻;采集

以网络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及时性、开放性并具有典型的“全民传播”特点,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由于新媒体的到来,产生了多样的新闻关注点。传统媒体无论是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是西方的主流媒体,过去更多关注的政治新闻和主流新闻,今天很多媒体更多的关注是民生新闻,时尚新闻、娱乐新闻等等。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构成了一个有共享知识形成的社会平台,共同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随便化,社会正失去有共享知识的共享建筑这样的一种交流平台。因为每个人接触的媒体都不一样,大家对世界的认识就不一样,这种对立的媒介化现实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社会分化。针对媒体生态尤其是电视生态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在从事新闻采编的时候,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的优势,传递权威、公正的信息,疏导受众,引导舆论,同时,也要从合适的角度考虑观众的喜好需求,根据观众的需要对媒体采编做出适当的调整。

1 媒体生态尤其是电视生态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1.1 媒体环境的变化

媒体阶层发生了变化。过去媒体只有以专业机构的职业人士为主流,辅助以非专业机构的准专业人士的专业阶层。而现在媒体阶层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业阶层,另一部分是以非专业机构的非专业人士构成的非专业阶层,尤其是后者,发展极为迅速。以突发性事件为例,目前,大多数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到达核心现场的往往是非专业人士,而不是专业人士,这就对专业阶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要求专业人士在第一时间到达核心现场的速度一定要快。

采集工具的多样化。过去的新闻采集,都是用摄像机等专业设备进行采集,离开了专业设备,采集就无法进行。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数码相机、DV机都能够进行拍摄,这就促使新闻采集工具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减少了对专业设备的依赖,造成了新闻采集专业化程度的削弱。

信息来源的民间化。过去信息大多来源于官方的正规渠道,很少有民间的信息登上正规媒体。而现在,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繁荣,以博客等网络平台为载体,大量信息开始从民间、从网络中传播出来,并开始影响新闻采集的发展进程。

1.2 电视生态的变化

从内容上来看,电视新闻播放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正面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负面新闻尤其是反映社会黑暗面的新闻开始大量出现在荧屏之上。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过去新闻的播放方式是非常庄重严肃的,新闻主持人在播放新闻时,无论从仪表,还是从语调上都是很严肃的。而现在,新闻播放方式开始五花八门,或是调侃,或是戏谑,总而言之,新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由电视的收视率决定的。现在电视台大都以收视率为考核标准。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各家电视台使用的手段可谓是精彩纷呈,花样百出。如地方本土新闻播放方式多是用方言播放,新闻主要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现在民生新闻中播放的基本上都是弱势群体,展示的是穷人对富人的仇视;反面的新闻,负面的东西比较多,正面的很少;反映坏事很多,几乎没有什么好事,给人一种社会一片黑暗的感觉,在民生新闻中,右派言论比较多,右派人物非常多,新闻里面的采访非常夸张,热衷于表现,主角多是民间边缘群体,焦点基本上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事件。

今天,面对新媒体,新闻观的现实面临挑战,新闻的真实不是第一位,而是第一时间变成第一位,最重要你第一时间报道的真实性。今天,这个需要打个问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价值观面临的挑战,需要传统媒体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尽量努力推动做到客观并遵守新闻职业操守。

2 新闻从业人员应对媒体生态变化的对策

2.1 新媒体生态下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媒体生态的变化,这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使新闻创作具有前瞻性;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提问,勤于发问,这样才能做好采访;新闻工作者要勤于记录,善于把自己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为新闻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新闻工作者要好学,知识面要宽广,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深刻;新闻工作者要善跑,只有到处跑,才能了解各种信息,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新闻工作者要大胆,要敢于冒险,能够深入到第一线的现场进行采访,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居高声自远,涉深收乃丰。二者相结合,下笔皆成风。”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体道路上“稳坐钓鱼台”。

2.2 新媒体生态下从业人员应具备正确价值判断

媒体生态发生了变化,媒体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媒体中心论”转变为现在的“受众中心论”,过去是媒体依据媒体自己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而现在则是由观众的标准来确定价值判断,换句话:就是由官方的标准向民间的标准进行转化。

一是新闻价值即时性。现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谁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过去,对新闻的实效性要求是“TNT”,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播出,今天要传播出去,而现在对新闻实效性的要求变为“NNN”,即:现在的新闻,现在播出,现在就要发出去。但是,新闻的即时性要由新闻采集的连续性来补充,一个新闻事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所有的信息传播出去,所以,新闻价值的即时性必须由新闻采集的连续性来补充,把新闻事件的信息补充完整。

二是新闻价值强调现场感。电视的优势就是重现时空,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前,媒体竞争非常激烈,但为什么草根新闻却更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核心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现在的观众非常在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现场,通过镜头还原现场。现场感由画面图像、声音、环境、画面里的人物组成,重构现场,这些缺一不可。

三是新闻价值判断奇异性。奇怪异常的事件或变化往往能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四是新闻价值接近性。在当今形势下,接近性可以分为地理上的接近、文化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历史上的接近等等,但现在人们所说的接近性多指的是地理上接近性,譬如说本土新闻比较受关注。全国新闻的地方化,全国新闻的地方视角,即是全国的新闻在当地的反应。现在国际新闻的本土化也很受关注,譬如说福建人非常关注国际新闻就是一个例证。

五是新闻价值人情味。这个价值标准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情味”的价值判断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个是新闻事件中,有没有人的要素,尤其是特殊的群体,如老人,儿童等;第二是能否撩拨起受众的情感,让受众感受喜怒哀乐,当然这种喜怒哀乐,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而是指新闻事件能够引起受众同一种情绪的变化。

以上五个标准就是在媒体生态发生变化下,对一个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当今新形势下,新闻质量的高低直接由新闻价值的大小来决定,而新闻价值的大小判断则是由即时性、现场感、奇异性、接近性和人情味这五个标准来判断。

2.3 新媒体生态下的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说通俗话。“说通俗话”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让人物说话。首先新闻的报道人要说话,报道人在现场报道,要还原现场。其次,是要让新闻的当事人说话,“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人物的原声一句”,这就要注意同期声的运用,要抓住新闻当事人肢体语言的表达,这样新闻就会生动,显得富有生活气息。

“说通俗话”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说“易懂”的话。目前的电视语言分为三类:公文报告类的庙堂话语,知识分子的专业术语,普通百姓的民间话语。说普通人的话,指的就是第三类普通百姓的民间话语。“电视就是家庭的编外人员,需要它的时候,就把它打开,听它和您说说话,给您讲讲故事,所以电视就是您的家人,和家人说话哪能拿腔拿调的”,这就是对说普通人的话的最好诠释。

新闻写作要讲好故事。“讲好故事”要做到“不平凡的人讲点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讲点不平凡的事”,这样就会使新闻显得有人情味,有生活的气息。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利用冲突来架构故事;利用悬念来推动故事;利用节奏来修饰故事。这样的新闻才会让人耳目一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新闻写作要写内心。“写内心”指的就是要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打动观众的内心。要达到这个程度,就要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地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打动观众,引起共鸣。在新闻创作中,更要重视细节的描写,抓住了细节,新闻才能显得生动活泼。

新闻的四化写法。“四化”指的是新闻写作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这四化是一层套一层,逐渐铺展开来的。

主题事件化指的是主题宣传要找到一个动态的事情来作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

事件故事化就是指新闻创作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在新闻中把它突出出来,加以详细描述,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新闻要讲故事”而不能只“讲道理”,道理蕴涵在故事当中,让观众自己去琢磨和理解;

故事人物化就是让新闻故事的主人翁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

人物细节化指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多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

总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不仅媒介的经营管理层面发生大的变革,新闻的业务流程也在发生巨变,这更加需要我们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不断创新,适应崭新的发展态势。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邱志茹.商业广告的新媒体利用与设计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2009.

[3]张殿富.好新闻“问出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20-121.

[4]陈鸽.论电视谈话节目的平民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11-114.

G206

A

1671-4733(2010)03-0118-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0.03.38

2010-09-06

戴克胜(1963-),男,安徽寿县人,助理编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电话:13805543429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