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

2010-08-30 05:50侯怀银赵苗苗
关键词:教育学终身教育学会

侯怀银,赵苗苗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学会生存》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

侯怀银,赵苗苗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学会生存》作为一份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制定教育政策时参考的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文章考察了该书在中国产生影响的阶段及其特点,比较全面地探究了该书对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并对该书在中国引进及其影响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具体提出,国际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必须由著作本身到相关理论,必须由文本的引进到实践的应用,必须正确对待“影响的焦虑”,实现由一味的借鉴到自身的创新。

《学会生存》;中国;引进;影响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向其提交一份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制定教育政策时参考的报告。自 1971年 3月始,该委员会通过对 23个国家的实地考察和 70多篇相关论文的研究,并充分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5年的思考与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于 1972年 5月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 I 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 (以下简写为《学会生存》)。此书一经出版,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在1972年 10月举行的教科文组织第 17届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代表称赞这本书的出版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并专门通过一项决议,强调该书的重要性。到1974年底,该书已先后被译成 33种文字出版,共有39种不同版本。

《学会生存》付梓之际,中国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 12月 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也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年的浩劫使国家百废待兴,社会的发展急需各方面人才,从而教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移向了国外,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其中,《学会生存》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它高屋建瓴地回顾了教育发展的历史,联系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特点,分析了世界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教育的未来。它似一缕曙光,契合了中国社会、教育的需求。在此原因和背景下,《学会生存》被迅速引进到中国。

《学会生存》于 1979年 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该书在中国的第一次引进。1996年 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50周年之际,教育科学出版社进行了再版印刷。这是该书在中国的第二次引进。作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学会生存》在中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书中许多熠熠生辉的思想和观点至今仍在被人们借鉴。我们有必要对此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此为个案,具体探究国际先进教育理论在中国引进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分析和总结国际先进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清理当代中国教育学、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在这种影响下自身发展的有效资源和生长根基,以便为中国教育学、中国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一 《学会生存》在中国的影响阶段及其特点

《学会生存》自 1979年被译介到我国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对较有代表性的 1979年至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所转载的引用此书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数参见图 1。据此,可把其在我国引进后 30年内产生的影响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引用《学会生存》的文章数

(一)第一阶段 (1979-1993年)

《学会生存》在改革开放初期被译介到我国时,并未产生特别广泛的影响。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来看,1979年至 1983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还未对此方面的资料进行转载,刊登的文章大都在探讨和研究教育的地位、本质、作用、是否应与劳动相结合、是否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等,对国外教育思想的引介也主要是围绕着杜威、布卢姆、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赞科夫等。直到 1984年才出现关于此书的第一篇文章《当代重要思潮——终身教育》,该文章主要阐述了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发展现状以及终身教育与教育改革四个方面内容,最后强调应把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这两个基本思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这个阶段引用此书的文章共 25篇,题目为“教育未来趋势、特点、新时期教育思想,以及当代教育理论、思想的发展趋势”等诸如此类的文章就高达 10篇,可以看出大都是对此书虽然全面但浅显的直接引介,述多于评,研究方面还较薄弱。

(二)第二阶段 (1994-2001年)

从图 1中能较直观地看到本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引用此书的文章呈上升趋势,从具体的统计数字来看,共 46篇,也达到了各阶段之最,引用数目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其影响的广泛性。随着认识的深入,学者们不是仅看到理论的“新鲜”,或理论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盲目跟风,而是在引进理论思想的同时真正考虑和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主要在终身教育、学会学习,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创造性,自我教育、教师的素质等方面对此书进行了针对性的引进研究,但对我国影响最大、最突出的非“终身教育”莫属。

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 21世纪的生存概念”,由此拉开了终身教育影响为主流的序幕。在会议的影响和促进下,本阶段引用此书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所转载刊登的文章中,有 10篇题目中含“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其他许多文章也都提到了终身教育,对终身教育的侧重可见一斑。从内容来看,引介和研究不再仅停留于泛泛而谈,而是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探索阶段。如有学者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两概念进行了辨析;[1]有学者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及意义进行了研究;[2]还有学者对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一种教育哲学、一种教育理想以及教育革新原则的四种理解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使人们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3]

(三)第三阶段 (2002-2008年)

本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引用此书的文章为 33篇,整体较上一阶段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或侧重外国其他理论或侧重本土研究使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研究进入了更加深入、反思的阶段,虽然数量减少了,但深度增加了。如有学者对“Learning To Be”的译法及意义进行了质疑和研究。其他学者也都在此书的影响下,它对我国的教育政策、学校、教学、教育公平以及教育与社会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学习化社会”思想。

作为 2000年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的后续,2002年 5月第二届亚太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会议在香港大学举行,会议更多地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探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问题,对学习化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国际合作、网络学习、社区学院等进行了研讨。[4]同年 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影响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热潮,第一篇题目中含有“学习社会”的文章也出现在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中。

此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的文章中有 5篇题目中含有“学习化社会、学习社会”等关键词,并且这些词汇在其他许多文章中也都有所涉及。这些文章围绕学习化社会,或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或认为学习化社会是人全面发展的平台,或探讨了学习化社会的原则和模式,或指出学习型社会应以学习求发展。

二 《学会生存》引进的具体影响

《学会生存》引进后对我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改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促进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1.关注“制度教育学”,使教育学研究更加深化

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诞生以来,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对我国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之后,因种种原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取而代之,一度风靡中国。在此影响下,国人先后探讨的教育学体系或主题如出一辙,“在教育发展战略上,则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设计、系统的调查、专家的指导、组织的建设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其结果是不断再生产了一种理性化的教育制度”[5]16,从而更加忽视了隐藏在显性因素背后的“教育制度”。

《学会生存》的引进使我国得以较快地了解了制度教育学。1987年洪丕熙在《外国教育资料》发表了《制度教育学——重读 <学会生存 >》,并被次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所转载。文章阐释了教育学面临的问题、教育和官僚制度、师生关系、制度教育学的实践模式等。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康永久的博士论文《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再次对制度教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5]42-43对教育制度的关注及探索研究使传统教育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关注国际教育新理念,丰富了教育学内容

我们对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学著作和教材进行了查阅,发现这些著作和教材无不引用和参考了《学会生存》。具体引用情况参见表 1。

表 1 若干教育学著作对《学会生存》的引用情况

从统计来看,引用较多的是书中对“制度化教 育”的质疑,对终身教育、教育民主以及教育功能、学校职能的探索,这些也都是《学会生存》的主要观点,且这些教育学著作在探讨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目的、科学人道主义等问题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书中的观点,从而丰富了教育学内容。此外,书中教育职能价值观、教育目的价值观等被教育哲学著作所引用,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学科内容。

(二)深化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学会生存》对我国教育理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探究其对我国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组织形式等理论发展的影响。

1.对教育功能研究的影响

《学会生存》提出的“教育先行”的观点被引进后,震动了教育界,其远见卓识可以说直接促成了教育经济功能的飞跃,从而扩展了该理论的范围。对于教育的政治功能,学者们也是各抒己见,在“教育民主化”理论的影响下,教育可促进社会民主的观念得到了强化,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个人功能主要包括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然而,“培养完善的人”的思想较直观地表明了教育的个人功能,促使了教育的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可见,此书对教育的政治、经济及个人功能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对教育目的研究的影响

教育目的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不同的,换言之,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同当代国际上流行的‘教育目的’观念与‘学校职能’观念 (以《学会生存》一书为代表)相比,我国现有同类观念较为狭窄。我国通常以不同的‘方针’,对教育适应‘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加以规定,唯每一方针只偏重一个方面,而未及于另一方面。如‘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等等,容易被‘各取所需’。其实,无论‘教育目的’还是‘学校职能’均以兼顾各方更为相宜。”[6]有学者认为《学会生存》中的教育目的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教育舆论界关于该问题的新思考。此外,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完善的人”等理念,也被许多学者在研究“教育目的”时所参考和借鉴。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

3.对教育有效组织形式理论的影响

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教育从“自在”状态走向了“自为”状态,学校故而诞生,其因高效率地培养了大量劳动力,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而蓬勃发展,日益壮大,制度化教育也日趋完善。然而,“教育中最没有人怀疑的教条是有关学校的说法,即教育等于学校。当然,事实上,用绝对的字眼来说,即从它的数量上的扩大和质量的改进来说,学校是在继续不断地发挥它们在教育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学校和其他各种教育手段和通讯工具比较来说,它所具有的重要性不是在增加而是正在减少。”[7]112《学会生存》对制度化教育的质疑,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制度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合用而受到批评,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制度化教育又可能成为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障碍。”[8]348因此,制度教育的创新就非常迫切和必要,终身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它“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实践,它是实现教育平等、推进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8]349

总之,有关教育实体即教育有效组织形式的理论,因终身教育而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且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三)推动了教育改革进程

1.确立教育战略地位

中国十年浩劫期间,种种压抑科学和知识、体脑倒挂的现象将教育子系统几乎淡化出了社会的大系统,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会生存》有关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在此背景下迅速而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尤其是“多少世纪以来,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的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7]35-36等观点被大量引用。在此影响下,有学者从中国国情出发,认为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以较短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路程,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9]有学者从知识价值论视角,认为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知识投资是具有先导性的战略性生产投资,因而,知识生产必须先于经济发展;[10]有学者从教育与国家问题角度,提出教育先行不仅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其国际竞争优势的成功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国家现代化,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11]还有学者指出教育是社会发展之基,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等,促进了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

2.指明教育发展趋势

(1)教育的个性化、创造性趋势。上个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教育普遍存有“应试”倾向,称为“应试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方式为“满堂灌”,造成了学生个性、创造性的泯灭和丧失。《学会生存》对传统教育的质疑和挑战使国人开始反思中国教育,从而产生了: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教育是教育走向 21世纪的最佳选择,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是创新主体协调建构的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且引领和促成了实践领域的变革。

(2)教育的民主化趋势。近年来,“教育公平”作为热点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教育起点公平到教育过程公平,再到结果公平的研究无不受书中教育民主化的影响。“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要求对个人的潜在才能进行调查研究”[7]105等这些朴实而深邃的思想熠熠生辉,影响深远。

(3)教育的终身化趋势。终身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从此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等客观现实和需培养完整人的客观要求,使我们被迫而又主动地选择了终身教育,并坚定地沿着终身教育之路走下去。

3.提供课堂改革的基础

《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而“科学的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先验的、主观的或抽象的关于人的观点。科学人道主义所指的人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7]184此关于“人”的深刻见解奠定了课堂改革的基础,促使了我国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改革,及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接受、处于被动地位局面的改变,使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论研究层面,教学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始整合发展,关注生命、贴近生活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始运用,遗忘生命的课堂也开始积极关注生命,认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智力,更要将学生看做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完整的人,应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共同的生命价值。显然,传统中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观点已经在发生变化,虽然这种“认识论”在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培养中有积极的意义,但其片面性也不可否认。

4.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

(1)教育者应提升和转变自身素质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都要求教育者“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7]108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许多学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好教师应该是学者型教师,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对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分析能力是必备的;也有学者就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内容由三要素构成,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育实践摆在重要的中心位置。”[12]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教育者素质的提升和转变。现在我国许多地区,教师的素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教育也因此上了一个大台阶。

(2)受教育者应“学会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会生存》中的这句话,非常直观地刷新了人们对“文盲”的认识,因被多次引用而使人们耳熟能详,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并且书中对“学会学习”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教育价值观的未来变化和趋势。在当代社会,“学会学习”已是“生存之本”,不仅高科技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而且为了尽可能挖掘人的潜力以培养完人的终身教育也要求人们“学会学习”。有鉴于此,学者们一方面进行“学会学习”概念和内涵的澄清,使人们有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着眼于有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探究。而受教育者也较以往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学习。

三 《学会生存》引进之启示

《学会生存》被译介到中国已三十载,不同时期因我国学者对其关注点不同,在引进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特点,总的影响也是广而深的。为使此书以及其他教育著作在我国更好的引进和传播,促进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原创性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询此书在我国引进及其影响所产生的启示。

(一)引进的广度:由著作本身到相关理论

《学会生存》是在教育受着内外部压力情况下诞生的,内部压力主要来自教育内部的多种不平衡、效果不佳或失效及各种矛盾;外部压力主要是指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拒绝用学校毕业生的情况,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书中有关教育变革的理念和思想,在全世界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也进行了积极的引介和研究,此书在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高屋建瓴的观点深深震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对教育学、教育理论还是教育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引进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著作的片面理解或直接套用的现象。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关注世界,对有影响的思想和理念积极引进,以促进我国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著作的解读和研究,尽量避免盲目地引用和套用。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引进与译介队伍,加强对国外教育理论著作背景等相关理论的引进,从而使引进更系统和完整。

(二)引进的深度:由文本的引进到实践的应用

理论引进到新的地域,若没有被内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的真正旨归在于对实践的深层次影响。《学会生存》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学学科、教育基本理论,而且逐渐对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不少主张和思想在中国教育实践层面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这种影响的产生显然与《学会生存》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该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传统教育进行革新,书中无论是对教育问题由过去遗产到当代特征的描述,说明经济、政治、人民、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与要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限制,还是对教育民主之路的研究探索、对教育培养完人及其未来的瞻望,实践性都是很强的。但这种影响的产生说明一个事实:我们对国外教育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引进层次,而应借鉴并整合到中国教育实践的深层,结合本国的社会实际,包括经济特点、政治特点、文化特点、人口特点以及地域特点等,进行必要的改造,为中国教育实践所用。

(三)影响的焦虑:由一味的借鉴到自身的创新

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一直受国外教育理论的影响,中国教育的基本理论是以西方教育理论为主干的,而中国丰富的传统教育理论资源却似乎变得失去了理论诠释的力量,得了严重的“失语症”。由于这种影响的巨大和深切,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直面临着来自国外教育理论的冲突和挑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影响的焦虑”。在研究《学会生存》在中国引进及其影响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种焦虑。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接受这种影响,特别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应积极而主动地应对这种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处理不好,会丧失我们自身的个性,失去自我,失去创造,并导致形成对国外教育理论一味的借鉴,并由此带来一种失落感,形成了“影响的焦虑”。这种焦虑之所以发生,在于影响者比被影响的接受者获得了对问题追问的优先权并对追问的问题已经先有言说。“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创新”、“中国原创教育理论”,这些言说和呼唤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影响巨大压力的释放。

然而,国外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导致我们总有一个“焦虑”的层面存在,如果没有这个“焦虑”的层面,引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在中国发生影响的意义就不会很大。这是因为,“影响”本质上是一种影响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联域。在这个关联域中,只有影响者是一个具有“优先权”的“他者”,“影响”方能发生,而被影响者也只有有足够的回应力,这种影响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否则“影响”会变成对于被影响者的自我的剥夺。“焦虑”虽然是对于丧失自我和创造的焦虑,但也正是这个焦虑,对于强健的被影响者来说,很可能会转化为发展和创造的机缘。因此,我们在接受国外教育理论影响的情况下,不应该是反复咀嚼“焦虑”的苦涩,而是应建立健全主动而积极的“影响观”,积极培养自我发展和在挑战的面前积极应战的能力,不断形成自己“足够的回应力”。如何全面总结和评价《学会生存》,在引进国外教育理论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借鉴,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原创,实现教育理论的创新,尽快建立中国教育学和中国教育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教育学和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1]李兴洲.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之比较 [J].中国成人教育,1998(1):17-18.

[2]罗树华.终身学习思想发展史略 [J].山东教育科研, 2001(4):18-23.

[3]刘生全.“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1997(5):12-17.

[4]侥耀平.新经济时代的终身学习——第二届亚太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会议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7):61 -63.

[5]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陈桂生.教育原理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02-203.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2.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朱怡青.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性与发展趋势[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5):75-79.

[10]刘长明.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知识价值论新视角[J].文史哲,1998(4):12-20.

[11]蔡宝来.现代教育的新功能与发展抉择——兼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与国家安全问题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6.

[12]朱正威.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素质的提高[J].北京教育, 1997(10):6-9.

Introduction and Influence ofLEARN ING TO BEin China

HOU Huai-yin,ZHAO Miao-mia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s a report referred by The UNESCO and their members when they make educational policies,LEARNING TO B Ehas produced wide range of effect in the world.This paper first examines its stag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ce in China,and thenmakes a comprehensive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discipline,basic education theory and education reform.Finally,it studies the revelationsof the introdu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book,proposing specifically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al theory must be from works themselves to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xt to practice.Besides,it must properly dealwith“the anxiety of influence”and realize the self-innovation rather than mere introduction.

LEARN ING TO B E;China;introduction;influence

book=63,ebook=318

G40

A

1000-5935(2010)03-0063-07

(责任编辑 郭庆华)

2010-03-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方教育学在 20世纪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05JA880026)

侯怀银(1963-),男,山西平遥人,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学研究;

赵苗苗(1985-),女,山西泽州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学终身教育学会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学会分享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学会分享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