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调整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观察*

2011-01-23 03:38陈冰俊屈箫箫李顺月宋晓晶马惠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健康人对称性面瘫

陈冰俊,屈箫箫,张 栋,李顺月,宋晓晶,马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由感受风寒、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局部神经的营养血管痉挛,进而导致神经缺血、水肿产生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疾患[1]。临床上属常见病,多以针灸进行治疗。虽然面瘫患者健患侧面部温度呈现明显不对称,且温度不对称程度与病变程度成正比关系[2]已成为共识,但是对于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及针灸是否可以调整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的研究,尚未见于报道。本研究运用红外热像仪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面部常用治疗穴位温度检测,以图像形式显示面瘫病人治疗不同阶段面部左右侧穴位温度的差别,探讨针灸对面瘫病人面部左右侧穴区温度对称性的调整作用,为红外热像技术用于面瘫诊断、治疗选穴及针灸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对象

48例符合下述纳入标准的面瘫患者:(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一侧面肌瘫痪者;(3)病程在1个月以内。受试者排除标准:(1)病程超过1个月以上;(2)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3)妊娠期妇女;(4)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5)失访或患者未按时来院复诊,以及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年龄在12岁~70岁,平均41.4岁。30例近期内无疾病的健康受试者,年龄在23岁~53岁,平均29.3岁。

1.2 实验仪器

热像图观察使用AGA-782型红外热像仪系统(瑞典产),温度分辨力为0.1℃,用该仪器系统所配TC-800型计算机以及DISCO3.1热像图处理程序进行图像处理。

1.3 实验条件

在室温25℃±1℃、相对湿度35%~68%范围内的实验室进行面部热像图的检测。并且实验室无阳光直射,无较强红外辐射源存在,室内外通风隔绝。

1.4 方法与步骤

患者进入实验室后平坐休息20min,消除紧张情绪,端坐于检查椅上。热像图检测时,固定患者面部使其和红外热像仪的镜头处于同一水平,并根据患者面部温度选择合适的温标,红外摄像机调焦。采集图像时嘱咐受试者摒住呼吸片刻,保持端坐姿势进行图像记录。治疗前采集1次图像,治疗10次后进行跟踪热像图复查。

运用DISCO3.1热像图处理程序中的图像放大系统、面积分析程序等进行热像图的存储、有关治疗前后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数据的提取,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面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腧穴皮肤常规消毒,浅刺巨髎、地仓、迎香、承泣、口禾髎、四白、攒竹、丝竹空、阳白、夹承浆等面瘫治疗常用穴位0.2~0.5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直至病人痊愈。

2 结果

2.1 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常用治疗穴位分布特征

图1 面瘫患者发病初期热像图

48例面瘫患者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差在0.25℃~0.5℃之间,左右侧面部区域温度对称性差,双侧面温差大于健康人。面瘫患者发病时热像图如图1所示,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患者面部整体温度表现出患测低温、健测高温的现象。

2.2 面瘫患者发病初、恢复过程中、痊愈后面部双侧穴区温度值定量统计

2.2.1 面瘫患者发病初期面部双侧穴区温度对称性分析 图2显示,在对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初期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的温度进行分析发现:除迎香、阳白、夹承浆之外,患侧各个穴位左右侧温差都高于健康人面部温度差值,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初期的穴区温度较健康人出现差异,失去了平衡性。

图2 患者发病初期与健康人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温度差比较

2.2.2 面瘫患者恢复过程中面部双侧穴区温度对称性分析 图3显示,在对面瘫病人恢复过程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值与健康人温度比较中发现,除迎香穴外,其他穴区左右侧温差均较发病初期时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以巨髎穴温差减小最为明显。与健康人比较,四白、承泣、巨髎差值依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图3 患者恢复过程中与健康人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温度差比较

2.2.3 面瘫患者痊愈后面部双侧穴区温度对称性分析 图4显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痊愈后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值与健康人温度比较中发现,患者穴区的温度差值较发病初期有明显降低,大多数穴位与健康人样本差值范围接近,仅承泣穴的左右侧温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随着针灸治疗的进行,面瘫患者在发病初期、治疗中和痊愈过程中,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痊愈时除承泣穴与正常穴区温差相比较差异依然有统计意义外,其他穴区和健康人穴区温差范围已经比较接近。针灸治疗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的温度平衡性,而面部穴位平衡性的恢复意味着病变的好转。

图4 患者痊愈后与正常人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温度差比较

2.3 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平衡性恢复情况热像图显示

面瘫患者从发病到痊愈的过程中,面部双侧温度对称性明显改善,双侧穴位的温度差也逐渐减小,痊愈时基本接近健康人温差值范围。

图5 2例面瘫患者发病初、治疗中、痊愈后热像图

3 讨论

中医学所说的“面瘫”是指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为“口眼蜗斜”。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对面瘫的详细记载:“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本病多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其症状急性期偏实,中、后期大多虚实夹杂。针灸作为面瘫治疗的优势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对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客观评价目前仍缺乏直观检测方法。

张栋等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发现,面瘫患者面部左右侧温度差明显大于健康人,同时面部温度左右侧温度差值的大小与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有直接对应关系[3、4]。张栋等还通过对针刺受试者(面瘫病人和健康人)合谷穴所出现的不同红外现象进行观察发现:针刺人体合谷穴后面部升温显著。其中口鼻部升温幅度大于面部其他部位[5~7]。这些观察是应用现代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效果的有益尝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检测面瘫病变程度的新的直观显示方法。目前面瘫的病变程度与面部温度对称性直接相关,针灸的效果与针后面部的升温直接相关,这些研究成果已得到普遍认同。

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实验进一步对面部穴位的温度对称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治疗前后面瘫患者表现出来的面部穴位温度特征,我们可以认为针灸具有促使面瘫患者患侧温度降低或者升高,使面部左右侧同名穴位温度差值减少,恢复良好对称性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针灸通调经脉气血、鼓动人体正气的功用。中医理论认为,“风为阳邪,其性上行”,面瘫致病多与风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经有关。本研究通过红外热像仪观察针刺前后主治面瘫的面部三阳经穴位温度变化,为面瘫病变与面部(穴位)温度相关性,针灸疏通面部气血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同时表明红外热像技术可以作为面瘫诊断及针灸治疗临床评价的一种新手段。

现代理论认为,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患侧温度低于健侧温度的时候,针灸可能通过解除面神经水肿、兴奋被抑制的神经细胞,使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使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表面毛细血管的扩张使面部表情肌供血丰富,代谢加强,有助于表情肌功能的恢复;当患侧温度高于健侧温度的时候,针灸同样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促使交感神经对腺体的控制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正常分泌,释放热量。同时针灸还可以提高局部氧分压,减少代谢产物的积聚,使得局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血流量减少,温度降低。本研究直观的体现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并表现出针灸对于面瘫病人面部穴位平衡性调整的有效性,为针灸更有效地治疗面瘫提供了实验依据与参考。

在实验中我们同时观察到,在治疗过程中左右四白、承泣、巨髎穴温度差值变化较小,甚至承泣穴双侧温差在治疗后与健康人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这与穴位特异性是否相关,这些穴位能否更突出地反映疾病进程,还需下一步实验继续研究。

[1]郑中立.耳鼻咽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18.

[2]张 栋,高惠合,温宝珠.面瘫与面部温度对称性关系的热像图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3):171-172,184.

[3]张 栋,高惠合,温宝珠,等.健康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面像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2,11(2):52-56.

[4]张 栋,温宝珠,高惠合,等.面瘫面部红外热像图表现和温度特征[J].红外技术,1993,15(2):27-32.

[5]张 栋,高惠合,温宝珠,等.“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的验证[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31-34.

[6]张 栋,彭 悦,魏正岫,等.针刺合谷穴对面瘫治疗作用的红外热像观察[J].中医杂志,1989,30(5):32-34.

[7]刘瑞庭,庄 鼎,杨秀珍,等.循经感传现象客观显示的研究[J].针刺研究1990,3:239-243.

猜你喜欢
健康人对称性面瘫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巧用对称性解题
基于16S rRNA测序比较探讨气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巧用对称性解题
健康人体内伐昔洛韦缓释片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