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指导方剂配伍

2011-02-12 00:30沈浪泳张俊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方中主治内经

沈浪泳,张俊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杭州 310053)

《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摄生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二是欲病防作。《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三是早治防变。《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等等。

治未病早治防变,就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根据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以控制其病理传变。强调在治疗时除了对病变之脏进行处理外,还须考虑到其他有关的脏腑,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正如《难经》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清·叶天士根据此理论,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兹将《内经》“治未病”理论对方剂配伍中的指导略述一二,以抛砖引玉。

1 防止阴阳互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说明阴阳双方是相互促进、互为根本的,在对立中成为促进对方发展的源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也说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阴精化气充阳,使阳的卫外功能得以巩固;阳气固护阴精,使阴的藏精功能得以维持。

明·张景岳对《内经》这一经旨领悟透彻,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并将其对经旨的领悟运用于方剂的配伍,他创制的左归丸和右归丸就是防止阴阳互损的范例。在滋阴补肾的左归丸中加入偏于温肾阳的鹿角胶,既取“阳中求阴”之效,又防阴损及阳。在温肾壮阳的右归丸中加入具有滋阴益肾作用的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既有“阴中求阳”之功,又防止阳损及阴。

2 生克制化,防止五行乘侮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生理上相生、相克,病理时可出现母子相及和五行乘侮。如《灵枢·病传》云:“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同样道理,任何一脏功能的太过与不及都能影响到整个人体的功能活动,通过生克乘侮关系传至他脏。《素问·玉机真脏论》亦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汉·张仲景根据《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他创拟的酸枣仁汤即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酸枣仁汤主治肝血不足、血不养心而致的虚烦不眠之证。方中重用酸枣仁补肝血安心神为君,配以茯苓、甘草补脾和中,既能补气生血安神,又可防止肝病传脾。

3 防止外邪内传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正气有抗御外邪和驱邪外出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根据传变规律,预先采取阻截措施,截断传变途径,强调杜绝外邪深入的重要性。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人参败毒散是治小儿正不虚而外感时邪的要方,方中配伍的小量人参并非补虚,而是扶助正气祛邪外出,以防止外邪内传。

4 邪盛正衰,防止祛邪伤正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攻邪的目的是消除致病因素损害,从而保存正气恢复健康。但攻邪易伤正气,攻邪若忽视兼顾正气,不但影响疗效,还会引发新的变证,导致严重后果。故攻邪宜适度,并应注意配伍扶正之品,以防止正气被伤。

《医方集解》的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湿热证。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苦燥伤阴,车前子、泽泻、木通淡渗伤阴,加之肝火本易伤阴,故配以生地黄、当归益阴养血以柔肝,使祛邪而不伤正。正如《医方集解》云:“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张仲景《伤寒论》的十枣汤主治悬饮证,方中芫花、甘遂、大戟破积逐水,因其药性峻猛易伤胃气,故配伍大枣10枚,益气健脾保护胃气,并缓和三药的峻烈之性和毒性,以防止伤正。《医方考》云:“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5 补虚泻实,防止扶正恋邪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扶正药能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与抗邪能力。如遇正虚又有邪恋的病证,扶正药可能会带来恋邪之弊端。需要配伍透邪外出的药物,以扶正不恋邪。

《温病条辨》的青蒿鳖甲散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方中鳖甲咸寒滋阴,直入阴分,以退虚热,同为主药的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二药合用,清热不伤阴,养阴不恋邪。朱丹溪《丹溪心法》的玉屏风散主治表虚卫阳不固之证。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配伍防风既走表祛风邪,防止风邪乘虚而入,又可使黄芪、白术固表而不留邪。

6 气为血帅,防止气病及血

《灵枢·营卫生会》云:“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是血液生成、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故《难经本义》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若气虚生血、行血不足,可导致血虚和血瘀,故治气虚应兼顾治血。

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方中当归养血行血,既补血助气生化,又行血防血行瘀滞。

7 血为气母,防止血病及气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证论》云:“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瘀血作为病理产物,会影响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致气机郁滞。而气机郁滞又可加重血行不畅,从而形成血瘀致气滞、气滞致血瘀的恶性循环。

王清任创制血府逐瘀汤的配伍,体现了治瘀血当防止血病及气的“治未病”思想。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瘀血证,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配以柴胡、桔梗、枳壳升降胸中气机,理气宽胸导滞,既行气以助活血,又防止瘀血阻滞气机。

《内经》“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不仅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还指导方剂配伍。研究《内经》“治未病”理论,尤其是在疾病发生后早治防变治疗观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方剂学的配伍理论,更使我们加深理解《内经》“治未病”理论及整体观念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方中主治内经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五味子酒助眠
咽干,喝甘桔冰梅饮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