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趺阳脉浮意义探析*

2011-02-12 00:30王静波连建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胃气小便

王静波,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趺阳脉属足背动脉,其解剖位置在足背第二、第三跖骨之间,体表约有2cm~4cm触到的动脉搏动者。趺阳脉诊法最早见于《内经》的三部九侯法。《素问·三部九侯论》云:“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故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又《素问·评热病论》云:“……胃脉在足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冲阳绝者,死不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两跗之上,脉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以上经文一方面显示冲阳即趺阳脉之所在,二乃趺阳脉有着诊断脾胃病的价值。

张仲景依据以上理论,亦较重视趺阳脉的诊断价值,如其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明确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以此来批评当时某些医生不深入学习与实践、不重视趺阳脉诊等草率的医疗作风。其将单独切诊趺阳脉或寸口脉互参以及与少阴脉结合,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现笔者尝试对《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加以阐释,意在于继承和发扬仲景趺阳脉诊法的运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 浮脉在趺阳脉与寸口脉所主病机不同

浮脉在寸口脉主表病亦主里虚。如浮数为风热,浮紧为伤寒,浮缓为伤风,尺脉浮为伤肾。而趺阳脉现浮象也有虚实二端,如吴忠文指出:“均言浮脉主脾胃之气,但有虚、实之别”[1]。属实者乃“浮则胃气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浮脉即热”(《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属虚者有“浮则为虚”(《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浮者胃气虚”(《伤寒论·平脉篇》)。一言以蔽之,即张仲景认为趺阳脉“浮即为气”(《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气”显然不是指外感六淫之一的风气,因为趺阳脉乃候中焦脾胃之气,何来外感风邪之虞?正确的理解应为脾胃的功能,这自然与患者的素体及新旧病相关。如果是素体强壮,先天之禀赋充足,后天化源旺盛的情况下,且又是疾病初起时的表现,则为胃气强之实证,属一时性的功能病变,为正盛邪实。若素体虚弱而久病者诊见浮脉时则属胃气虚,属于消化功能低下或有器质性损害的病变,为正虚而邪实或正虚邪亦衰。

2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之实证条文辨析

2.1 历节病之趺阳脉浮而滑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自汗出。”本病历节的病机在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本条有学者认为语气未完,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学习参考资料》认为似有脱简:“浮则汗自出”后应有“汗出当风”、“或入水中浴”等语,方可成历节。而陈纪藩[2]却认为此乃画蛇添足之举。

笔者认为,辨别本病历节之病机,辨清脉象所揭示的病因,才是考证本条是否有脱简的主要证据。对于本证脉滑,历代研究者的认识颇为一致,认为此乃饮食积滞、湿热内蕴之征。故滑脉现于趺阳,是胃有湿热食滞的征象,故曰“滑则谷气实”。但对于脉现浮象。历代研究者观点有二:一主风邪外入。如沈明宗云:“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金匮要略编注》)。”吴谦谓:“……浮则为风气外搏(《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即脉浮多为风象,风性善行主疏泄腠理开,再加上实热内蕴而熏蒸,亦可出汗,故曰“浮则汗自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浮为里热盛。如徐彬言:“谓趺阳脾胃脉也,滑为实,知谷气实,浮为热甚,故汗自出(《金匮要略论注》)。”今人吴忠文[3]亦谓:“滑则里实不通,浮则气盛有余,浮滑同见,属里实热。”他认为邪与宿食相结于胃肠而成里实,实热之邪迫邪外出,故自汗出。并推测此脉证还可有烦热、腹满、大便不通等症出现,宜选用小承气汤清热通便,消食导滞。

笔者较为赞同后者的观点,因为趺阳脉浮不具有主风邪的内涵,如凭此证浮滑的脉象,仅能说明胃热之一端,无法阐明风湿之邪由外侵入的历节病的病机。故加入“汗出当风”、“或入水中浴”等语,方可阐明本证历节病风湿之邪从何而来,方可成为历节病。

2.2 消渴病之趺阳脉浮而数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本条论述中消的病机和证候。趺阳脉为胃脉,正常脉象应沉而和缓,现反现浮数,其为病脉可知,脉浮在此并非邪在表,而是胃气亢盛,故曰:“浮即为气”。数脉主热,为胃热有余。热盛于内,气蒸于外,故趺阳脉见浮数。《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中热则胃中消谷。”趺阳脉浮数兼见,主消谷善饥。且由于胃热亢盛,则肠燥便坚,溲数津亏;津亏肠燥,阳亢无制,则胃热更炽。二者相互影响,是形成消渴病的主要机理。《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二阳即指手足阳明,即指出胃肠热结,是发生消渴病的主要原因。《外台古今录验》曰:“消渴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中消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萎弱,数小便者,此肾消病也。”结合本证趺阳脉浮而数,气盛溲数,胃热便坚之脉证即符合中消病的表现。

2.3 脾约证之趺阳脉浮而涩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本条以趺阳脉浮而涩论述五脏病证中脾约的病机证候及其治疗。趺阳脉见浮而涩,表明脾胃热盛津伤,因为“浮则胃气强”,即胃热气盛,脉来举之有作;“涩则小便数”,提示脾津不足,脉来按之滞涩而不流利。脾津不足,其传输功能失司,使津液不能四布,而偏渗于膀胱,故小便反见频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再次强调本证热盛津伤,不能输津于肠道,以致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结。“其脾为约”概括本证总的病机是胃热气盛,耗伤脾津,最终使得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如周禹载云:“趺阳脉,土也。浮为阳,涩为阴,故浮之见阳,沉之见阴也。夫阳有余,则胃气强,阴不足,则太阴不固,故小便数。然则脾正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脏涩而不能约束水津,则留于胃者甚少,而胃自失所润,然则胃之不润,脾为之也,故曰为约(《金匮玉函经二注》)。”此即后世谓“胃强(热盛)脾弱(津伤)”之证。

3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之虚证条文辨析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之虚证条文仅见于胃反一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本条论胃反的病机脉证及预后。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故趺阳脉不当浮且涩。今不当浮而浮,则说明胃阳虚浮,胃失和降,故曰浮则为虚;不当涩而涩,说明脾阴不足,脾失健运,故曰涩则伤脾。脾胃两虚,不能腐熟水谷,运输精微,反逆而上出,形成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征的胃反病。但后期如出现脉紧而涩之象,紧主虚寒,涩主津亏,是表示脾胃因虚而寒、因寒而燥的阴阳两虚之候,病情较重,治疗棘手,故曰难治。

4 结语

趺阳脉与脾胃关系密切,趺阳脉浮既可反映胃气之强盛状态,亦可反映虚损之不足,结合病人其他病症表现,用它来诊断脾胃病,远较寸口、人迎、少阴等脉准确和直接。因此,趺阳脉诊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但自张仲景之后,对于趺阳脉诊法不重视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了,当代中医界也基本上抛掉了趺阳脉诊法这一重要的切诊方法。[4]”通过对趺阳脉浮条文的归纳总结,笔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大力倡导张仲景之学,使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1]吴忠文.仲景论趺阳脉[J].浙江中医杂志,1985,(8):345.

[2]陈纪藩.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7.

[3]吴忠文.趺阳脉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0.

[4]张永利,赵天才.仲景脉法之趺阳脉诊法探析[J].现代中医药.2006,26(1):52-53.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胃气小便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