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式创新研究

2011-04-01 14:36苏洁施丽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核心

苏洁,施丽红

(重庆交通大学 思政教研部,重庆 400074)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试图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进行合理引导。但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如何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社会主义集体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这既是高校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价值观教育缺乏系统性

长期以来,高校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于一般性道德教育,从教学体系上看,没有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互联动,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脱离,没有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有机的对应与整合。因而,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理论作用。相反,学生在遭遇现实社会一些负面效应时,由于其价值观的模糊,容易产生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和动摇。而教育者在面对这些价值冲突和价值困惑时,也难免失去有效的应对之策。

(二)价值观教育取向存在偏差性

传统价值观教育取向的偏差性表现在:一是政治化倾向严重。目前多数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限定在政治价值的一元化。强化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对学生主体道德意识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责任,对正当利益要求避而不谈或不加分析地加以排斥。二是价值取向片面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了维护核心价值观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往往回避学生对其他多种价值观的了解。教师常常脱离社会现实,一味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性,忽视了其时代性和社会性,忽略了核心价值行为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这种抽象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感到困惑、失望,甚至得出学校里的价值观教育都是“虚伪之谈”的结论。

(三)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呆板

首先,采用简单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教育对象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采取分散式灌输、间接式灌输,将一定社会所形成的某种道德规范灌输给年青一代,而不是仅凭单一的强硬灌输。其次,强调集体活动,冷落个人修养。如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此外,重视理论传授,轻视情感培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的记忆,而没有深入对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进行鼓励与引导,导致学生远离道德生活、缺乏道德体验,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荣辱、责任、良心、爱憎等道德情感。

二、培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一)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积极因素,在价值澄清中培育

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当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尝试。其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价值的过程上去。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代表路易斯·拉思斯(Louis E.Raths)提出价值澄清方法的四大要素:第一,以生活为中心。第二,对现实的认可。第三,鼓励进一步思考。第四,培养个人能力。[1]价值澄清理论在哲学上吸收了存在主义的自由思想,极力主张尊重学生主体性、关注生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完全符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它重在培养学生去追求终身所需的价值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不断适应环境,学会处理问题,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这一理论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极大的启示。

1.“教会选择”

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将受教育者视作只能被动接受与遵从的信息容器,而当惯于接受现成道德规范的人们面临全新的冲突和选择时,就会因为失去行为指导而无所适从。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育者不能把道德和价值直接教授给受教育者,教育者也不能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帮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澄清和减少价值混乱,使学生自由选择并澄清自身的价值观,最终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地涌入其中,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价值选择的自主性,但是能够选择并不意味着能进行理性的选择。正如价值澄清理论所说,获得价值的过程比获得怎样的价值更为重要。因此高校价值观教育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价值观教育重点放在教会选择上。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自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充分利用价值冲突,培养价值选择能力。信息社会的多元性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已然汇聚了诸多道德观,不同性质的道德观在其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就是帮助和引导他们在面对价值冲突时,能够正确认清自己处于的冲突情境,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取舍和行为选择,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帮助学生不断地检验和改进自己的道德选择,确立合乎道德规范和社会基准的价值判断。

2.“呼唤主体”

在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指挥者”和“命令者”的地位,无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存在,教师利用自己的话语强权,成为国家既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规范的传教士,学生处于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抽象和空洞的说教。与此相反,价值澄清理论注重受教育者在价值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在价值评价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思维路径的引路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下,帮助他们对自己所做的各种选择进行价值澄清,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给予我们的积极启示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价值观不能只靠生硬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学生才是真正的价值观教育主体。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改变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担当绝对“价值官”的角色,而是着眼于学生的自我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开放、真诚互信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能力,使学生在价值理想的不断澄清与确认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完善。

3.“回归生活世界”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过多地注重知识和理论的需要,而脱离了现实当下的需要。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接受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处理的信息,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但不会相信这些说教,甚至会产生对教育本身的麻木和反感。价值澄清理论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上,其教育宗旨不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将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为出发点,通过评价的实践过程使他们获得价值观。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教育是一种导向,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说,“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就是价值理性的导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热爱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实际的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感受道德世界的本真,在内容上与社会道德保持一致,让价值观教育变得更加真实。只有实现了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将道德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明德,最终形成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规范。

(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感动与共鸣中培育

1.人文关怀释义

“人文主义”的最早提出是公元1808年德国一位教育家根据拉丁词根humanus杜撰了德语humanismus。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人文关怀,是对人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和解答,重视人文精神的关怀,尊重、理解每一个个体,把人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人文关怀缺失的突出表现

第一、重视“社会的人”,忽视“个体的人”,教育者往往固守成规,以意识形态教育代替价值观教育。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对社会、集体的政治服从,以政治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的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过分看重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而忽视了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属性”。第二、师生关系的疏离,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落感。师生之间成为简单的话语对立关系,教师的权威让学生退避三舍。多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缺乏人文关怀,势必会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效果。

3.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践措施

第一、以人本思想为指导,加强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2]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既缺少不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让人的个性得到健康培养与塑造,又缺少不了对人的自由的尊重,让人始终能保持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此,以人为本是展示人格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理念,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确定。

第二、注重个体差异,加强课程的针对性。教育者只有针对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因材施教”,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解决其具体的思想困惑,才能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三、注重心理疏导,寻求师生关系的共生。教师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向学生的心灵回归,回归学生的道德智慧本性,形成学生难以忘怀的情感经历,从而彰显学生的向善之心,提升其价值选择的能力。可以采取"价值商谈"模式。通过价值讨论过程中对话、商讨式的价值体验,使双方知情意达到最完美的价值和谐一。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直接的价值观教育情境,唤醒大学生亲历过的道德经验,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观点。创设间接的情感体验情景,通过对话与沟通,找寻师生之间在价值取向和情感经验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灌输的教育模式,围绕学生的接受度,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采用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澄清模式,实施人文关怀式的教育,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贤松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2.

[2]肖芳.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J].求索,2004,(3):114.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