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素的优化与整体优化

2011-04-02 07:21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陈光全
成才 2011年7期
关键词:学情新课程优化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陈光全

湖北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杨争林

教学设计要素的优化与整体优化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陈光全

湖北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杨争林

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学设计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设计要素。优质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注意各个设计要素的优化,而且要注重对各个设计要素的整合,以彰显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一、教学设计要素的优化

新课程教学设计优质化最基础的工作,表现为分项、分部分、分环节地逐一琢磨、运筹,精心地做好细化设计。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得好:实施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必须“保证教学的各个基本成分有一个最优的设计”。新课程教学设计优质化的具体运筹、操作可概括为“五化”:即了解学情精细化,教学目标多维化,资源运筹整合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学习评价过程化。

(一)了解学情精细化

把握学情,不仅是运筹教学设计的起点,而且是决定教学设计是否具有优质性的关键要素。早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就警示说:“不患人不已知,患不知人。”因而,教学设计要摒弃“以教定学”的路径,采用“以学定教”的思路,把洞悉学情作为优质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怎样了解学情呢?不外乎“精”、“细”二字。所谓“精”,即精准,是指教学设计所定教学起点,要与学生的智能基础和已有经验相结合。所谓“细”,即细化,具体要从四个方面去了解、分析和把握学情:其一,学生学习新课所具备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和情意倾向;其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发展欲求;其三,学生的个别差异;其四,学生的潜能。总之,教师怎么教是由学生怎么学决定的,而怎么学又是由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学习技能、思维能力、精神状态以及情感因素决定的。教师把握、洞悉的学情愈准,教学才愈有正确的基点,教学设计才愈能发挥正向引领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多维化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系列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定价值观的具体化,对课堂教学起统整作用。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教学设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到位,是否恰切。对于教学目标设计,要把握以下五点:

1.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要实现和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学生作为“整体人”发展的特别关怀。

2.三维目标的运筹。新课程教学设计讲求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力系统;过程与方法是连接另外两维目标的纽带,换句话说,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须得在过程中实现。总之,运筹教学目标,要从三维目标的整合着眼,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创意教学设计的重心。

3.教学目标的设定层次。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教学目标的设定层次,要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含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级。上一层次教学目标统领下一层次教学目标,下一层次教学目标是上一层次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各个层次目标的提出应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所列目标要素应实在、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4.教学目标的陈述。具体要把握“三个要”,即要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打算做什么;要把概括性的三维目标,转换成若干具体的、便于观察或评析的行为目标;要尽量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能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该怎样去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三)资源运筹整合化

课堂资源是学习的支持系统,支持学习活动的发生、展开及其学习活动是否能够取得实效。据此,实现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优质化,教师一定要做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筛选、利用、匹配和整合。

1.开发利用资源要有广阔的视野。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课程资源的宝藏。对于新课程教学设计而言,围绕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学生。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享有者”,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动态生成者。二是教师自身。教师既是生命体资源,同时又是教学实施最基本的条件性资源。在运筹教学设计时,作为主体的教师应把自身作为资源负载的客体加以考虑。三是教材。教材是教与学必备的工具性资源。四是信息技术资源。教学设计要把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作为追求,要有目的地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方式打造平台,提供抓手。五是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

2.运筹好课程资源的施用时间。

教师在运筹教学设计时,应在分析课程资源特性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彰显资源功能的最佳投放时间。

3.运筹好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

教师在创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学生的需求与特点,考量与资源功能相匹配的最优呈现方式。诸如向学生叙述故事,或向学生展示事件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对相关的材料进行评论,或引领学生进入真实情况,直接与相关的人、事、物相遭遇等等。

4.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

课程资源的匹配与整合,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运筹的核心。课程资源整合的任务主要有三条:其一,围绕既定课题,将要用的富含价值的资源,按照时间序列,优化匹配成一个操作系统;其二,按照时鲜就近原则、亲和感人原则和适度恰切原则去选择资源并实现课程资源的匹配,让资源整合的价值最大化地得以释放;其三,在运筹教学设计时,对于需要借助的其他人力(除教师、学生外)、物力(除课件、教具外)、场地(除教室外)等资源,教师要从“定时间”、“定内容”、“定协同要求”等方面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复杂、最精细、最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设计,一般要彰显四大特点,即凸显有序性、注重生成性、彰显助学性和追求高效性。

1.凸显有序性。教学过程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形态渐进展开、有序推进的。各学科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大体上有四种类型:即“问题链”结构、学案型结构、活动式结构和板块型结构。

——“问题链”结构。有学者指出:“问题是教学的生命”,这话是很精辟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不外乎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据此,按照问题的深浅度以及问题与达成教学目标的关系,可将教学过程的设计、策划为由铺垫性问题——主旨性问题——扩展性问题相链接的结构;或者将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应用性问题,串成问题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序提出、理解和解决,从而完成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学案”式结构。所谓“学案”,是指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和深刻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学习者角度而设计的旨在引领学生自学的导学材料。

——活动式结构。即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轴。在设计运筹时,一般以活动的内容、形式为外显脉络,以实现学生的认知、情感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把几个相互联系的子活动串起来,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层一层推进,从而组构成活动教学的整体。

——板块型结构。即按照课程资源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及其转换、衔接,可将教学过程策划成在教学目标的统摄下,由几个相互衔接的意义板块所组构。

2.注重生成性。教学设计应着眼于课堂生成,并进行先期谋划。

3.彰显助学性。教学过程要体现少教多学,教为了学和服务于学。教学过程设计的优质性,还包含对学习评价的设计,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并借助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追求高效性。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尽量杜绝不必要的时间耗损,最大化地赢得教学实效。无论利用什么课程资源,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简明精要,生动有趣,引思传神。

(五)学习评价过程化

传统教学设计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后者增加了对学习评价的运筹。学习评价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变化及其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提高或提升所作出的判断。

学习评价是推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风帆,是新课程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要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彰显学习评价的过程化、多样化、及时化和质性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让学习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地说,教学设计运筹学习评价可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学习评价内容,包括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态度、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发表意见的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成情况等等。

第二,学习评价应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的欣赏和帮助。一是欣赏。欣赏是评价的重点。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的‘机灵点’”。二是帮助,学习评价既包括显性的、对学生学习所作出的质性判断,同时也包括对学生的期待、点拨和引导。按照《评价学》的观点,后一种属于非正式评价,然而却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营造发展的空间。

第三,学习评价题的设计。优质的教学设计既要有对教学目标的预期和追求,同时也要借助形成性评价题对学生是否达成了目标进行考核。

第四,注重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在创意教学设计时,可考虑在开展主题活动、探究学习的相关阶段以及在组织学习成果展示之后,引入学习评价,让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注重让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修正自己的思考,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

以上所述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彼此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了解学情精细化”,是教学设计构件中的基础要素,一切设计活动都要以把握学情为基础;“教学目标多维化”,是教学设计构件的核心要素,一切设计活动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资源运筹整合化”,是教学设计构件的载体因素,只有依托“载体”,课堂才能演绎精彩的“教”与“学”;“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教学设计构件的骨架要素,是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的重头戏;“学习评价过程化”,是教学设计构件中的“动力”要素,它直接激励、支持和帮助学生的“学”。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教学设计各要素的优化与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统摄各设计要素的优化;另一方面,各设计要素的优化,是对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展开,如果没有各设计要素的优化,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也会落空。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一般按照“整”——“分”——“整”的设计思路运筹。第一个“整”,即教学设计应先从整体入手,可针对既定教学课题,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明确其教学要求;然后是“分”,即对各设计要素实施优化运筹和设计;第二个“整”,即统整,按照整体优化高于部分优化、重于部分优化的原则,以最优化地达成教学目标为落脚点,扣住“学情”、“目标”、“资源”、“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等五大构件的设计及其五大构件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等重点问题,进行斟酌、过滤、修改和统整,最后完成设计作品。

三、教学设计优质化需要有教学反思的支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日常教学设计案本中,除设置有“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栏目外,还匹配有“教学反思”栏目。也许有人有疑惑:“难道运筹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学反思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内源性动力。教学设计由粗疏转变为精当,由一般化提升为优质化,非得借助教学反思不可。教学反思,实质上是教师对其自身实践性知识的过滤,提炼和升华。是实现教学设计优质化的助推器。例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在教学预案中汲纳课前反思的成果,而在教学结束之后,又要针对新的课堂时空情境及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新的教学反思,具体检核、考量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点、疏漏处,提出如何改进、优化教学的举措,这就为下一时段教学设计的创意积累了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日积月累,不仅能改善、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精心创意运筹,达成教学设计优质化,是教师在新课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要修炼的一项新的基本功。教学设计的优质化不仅体现了教师业精于“备”,课贵于“筹”的敬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追求真善美的创造灵性。教师应从对学生尊重和厚爱的角度去加以酿造和提炼,使教学设计作品在引领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出更大价值。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学情新课程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